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 > 第111章 仓禀实而知节

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 第111章 仓禀实而知节

作者:不安好心的雪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22:00:25

靖难二年·秋·长安·未央宫·宣室殿

靖难帝刘据站在宣室殿的窗前,望着宫墙外渐染秋色的长安城。微风拂过,带来一丝凉意,也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气息。

案几上,堆积着来自各郡县的奏报,字里行间描绘的景象,让他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的笑意。

亲耕令的余震·风气的嬗变

数月前那场在渭北旱塬掀起的“亲耕风暴”,其影响如同投入湖心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正以惊人的速度扩散至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的认知与风气。

原本守旧地官场也刮起一股新风: 曾经视“五谷不分”为清贵象征的官场,风气为之一清。各级官员,无论情愿与否,都不得不卷起裤腿,踏入泥泞的田地。

起初的抱怨、笨拙和狼狈,在汗水的浸泡和收成的微薄中,逐渐沉淀为一种切肤的体会。奏报中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空洞的颂圣,多了对农时、水利、种子、赋税的务实关切。

郡守县令下乡巡视,不再只是前呼后拥的排场,开始习惯性地蹲在田埂边,抓起一把土捻一捻,询问老农今年的墒情。

工部、户部的公文里,关于推广新式农具、兴修小型陂塘、改良粮种、减免受灾地区赋税的提议明显增多。虽然官僚体系的惰性和贪腐不可能根除,但一种对“农事”的敬畏和对“民艰”的体认,正在悄然滋生。

达官显贵的“新时尚”: 长安城内的风向标也悄然转向。以往宴会上争奇斗艳的是珍馐美馔、海外奇珍,如今却悄然兴起一股“朴素”之风。

最受追捧的不再是熊掌驼峰,而是各家主人“亲耕田”里产出的、带着泥土气息的粟米麦豆。

勋贵们开始以能拿出“某月某日亲手所种、所收”的粮食待客为荣。丞相田千秋府上,甚至用自己渭北田里那点可怜收成磨的面粉做了几块粗粝的饼,分赠同僚,竟被引为美谈,争相效仿。

这种风尚虽有矫饰之嫌,却也实实在在地将“农事”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对“耕作”的轻视。

商贾巨富的“附庸风雅”: 敏锐的商贾巨富们自然不甘落后。他们或许无需亲自下地,却纷纷在城郊购置“庄园”,美其名曰“躬耕园”、“知稼轩”,雇请佃户耕种,自己则定期“巡视”,以示不忘根本。

更有甚者,将“亲耕米”、“知农粟”包装成高端礼品,在富商圈子中流通,价格不菲。这固然是商业炒作,却也客观上推动了社会对农业价值的重新评估。

最直接的感受来自底层。当县令卷着裤腿、满脚泥泞地从自家田里上来,和蹲在田埂的老农唠几句家常;当郡守不再只是远远看一眼就回衙署,而是真正关心水渠是否通畅;当税吏看到官员自己田里那点微薄收成后,盘剥的手或许会迟疑几分……这些细微的变化,如同涓涓细流,汇入百姓的心田。

虽然苛政犹在,生计艰难依旧,但一种“官老爷也知道种地苦了”的朴素认知,让紧绷的官民关系出现了一丝微妙的缓和。

乡野之间,关于皇帝亲自下田、百官狼狈耕种的故事被口口相传,带着几分戏谑,也带着几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

刘据的欣慰与清醒

看着这些奏报,听着绣衣使者密探关于市井风闻的禀报,刘据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欣慰。他看到了他想看到的样子——至少是开始的样子。

整个社会,尤其是统治阶层,对农民、农村、农业的认知,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祛魅”与“正名”。

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身影,不再仅仅是赋税和徭役的来源,其背后蕴含的艰辛、智慧与坚韧,开始被看见,被体会,甚至被赋予某种“荣耀”。

然而,刘据的欣慰并未冲昏他的头脑。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种基于“亲身体验”而产生的同情、理解乃至尊重,是脆弱的,是表面的。

它如同春日初融的薄冰,看似晶莹,却经不起现实的沉重碾压。

他走到悬挂的巨大舆图前,手指缓缓划过广袤的帝国疆域。他的目光深邃,穿透了眼前的风气转变,看到了更深层、更本质的东西。

“民以食为天……”刘据低声自语,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之言,诚不我欺!”

他太明白了。想要真正解放人们的思想,想要让这刚刚萌芽的对农民、对土地的尊重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想要让官僚们发自内心地勤政爱民,想要让社会迸发出真正的活力与创造力……这一切的一切,都有一个绝对无法绕开的前提条件:

必须先让人们吃饱饭!穿暖衣!

“在饭都吃不饱,衣都穿不暖的情况下,”刘据的目光变得锐利而清醒,“你能指望人们有多大的思想觉悟?能指望官员们持续保持那份在田埂上体会到的‘良知’?能指望社会风气彻底扭转?”

他想起渭北旱塬上老农麻木的眼神,想起那袋少得可怜、混杂秕谷的麦粒。那份深入骨髓的匮乏感,是任何道德说教或亲身体验都无法真正驱散的。饥饿和寒冷,会像最锋利的锉刀,轻易磨灭掉刚刚萌芽的尊严和希望,将人打回只为生存而挣扎的原形。

同样,当官员们回到锦衣玉食的环境,当现实的压力(如国库空虚、边患威胁)再次袭来,那份在田地里流汗换来的“体恤”,也很容易被抛诸脑后,代之以更高效(也更残酷)的盘剥手段来满足上峰的需求。

“亲耕令……只是开始。”刘据转过身,望向殿外辽阔的天空,“它撕开了一道口子,让光透进来,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但若想这光普照大地,温暖众生……”

他的眼神变得无比坚定:

“必须让这土地真正长出足够养活所有人的粮食!”

“必须让这织机织出足以御寒的布匹!”

“必须让这仓廪堆满粟米!让这府库充盈钱帛!”

“唯有根基稳固,仓廪丰盈,黎庶无饥寒之忧,方有心思仰望星空,方有闲暇思考‘礼义廉耻’,方有底气追求‘思想觉悟’!”

“否则,一切……皆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刘据深吸一口气,心中那份因亲耕令初见成效而产生的欣慰,已转化为更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更清晰的战略方向。

他知道,接下来的路,是更艰难、更漫长的征程——如何利用这初步扭转的认知,如何借助这微妙变化的风气,去实实在在地推动农业发展,改善民生基础。

“五年生聚……五年生聚……”他喃喃重复着自己的战略,“休养生息,屯田积粮,兴修水利,推广农技……这才是真正的根基!亲耕令播下的种子,唯有在这片根基稳固、养分充足的土地上,才能开出真正的文明之花!”

他回到御案前,提笔蘸墨,开始批阅奏章,目光落在了一份关于在关中推广新式曲辕犁和代田法的奏疏上。笔尖落下,带着前所未有的决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