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大靖”的开国钟声在皇城上空回荡。
朱红的宫墙上悬挂着崭新的“靖”字龙旗,宫门外的百姓们身着新衣,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街头巷尾张灯结彩,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自凌英登基为帝,改元“永熙”后,短短数日,新朝的气象便已悄然铺开,驱散了旧王朝腐朽的阴霾。
紫宸殿内,文武百官身着崭新的朝服,整齐地列于殿下。
凌英端坐于龙椅之上,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珠冠,眉宇间既有帝王的威严,又不失女子的温婉。
她目光扫过殿下百官,声音清晰而庄重:“今日召诸位前来,是为颁布新朝首批政令,革除旧弊,整顿朝纲,还天下一个清明。”
话音落下,内侍展开政令,高声宣读:
“其一,废除旧朝方士炼丹之制,查抄所有方士据点,严惩蛊惑君主、残害百姓者,今后凡有妄言长生、妖言惑众者,以妖言罪论处!”
“其二,减免天下赋税三年,尤其是北疆、京畿等地,因战乱受损的百姓,可凭户籍领取救济粮,流民皆由官府安置,分田定居!”
“其三,整顿吏治,废除世家世袭官职之权,广开科举,无论寒门士族,唯才是举;凡贪赃枉法、欺压百姓者,严惩不贷!”
“其四,重编军队,合并北疆军、京营、禁军,统称‘靖军’,由秦峰任兵马大元帅,张威任副帅,加强边防,守护四方安宁!”
“其五,开放商路,鼓励农商,凡经营北疆特产、开垦荒地者,免除五年赋税,以富国强民!”
每一条政令宣读完毕,殿下百官便响起一阵附和之声。
这些政令精准地戳中了旧王朝的弊端,废除方士杜绝了迷信乱政,减免赋税安抚了百姓,整顿吏治打破了世家垄断,重编军队稳固了边防,开放商路则为新朝积累财富。
条条切中要害,句句关乎民生,彰显着新朝革新的决心。
“陛下圣明!”百官齐声跪拜,眼中满是激动与敬畏。
尤其是寒门官员和军中将领,更是难掩振奋,新朝的政令,终于给了他们施展抱负的机会,终于让他们看到了清明政治的希望。
凌英抬手示意百官起身,目光落在身侧的凌策身上,语气带着几分温和却不失威严:“凌策,自旧朝崩塌至新朝建立,你运筹帷幄,平定叛乱,安抚民心,功不可没。”
“朕今日册封你为‘摄政王’,辅佐朝政,总领百官,享入朝不拜、剑履上殿之权!”
这话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随即爆发出更热烈的附和。
谁都知道,凌策的功绩早已配得上这份殊荣,从建立情报网、布局商业,到训练私兵、平定宫变,再到辅佐凌英登基,他的每一步都为新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更何况,他是女帝唯一的弟弟,是新朝最坚实的后盾,由他担任摄政王,既能稳定朝局,又能制衡各方势力,实乃众望所归。
凌策缓步走出队列,躬身行礼,语气平静却带着坚定:“臣谢陛下隆恩。”
“臣定当尽心辅佐陛下,整顿朝纲,安抚百姓,绝不负陛下所托,不负天下所望!”
他没有居功自傲,言行举止间满是沉稳,让百官更加信服。
凌英看着他,眼中欣慰,这个曾经需要她守护的弟弟,如今已成为她最得力的助手,成为新朝最可靠的支柱。
册封仪式过后,凌英召集群臣议事,将新政的具体实施交由各部门负责:户部主事张谦升任户部尚书,负责赋税减免和百姓安置。
秦峰任兵马大元帅,负责军队整编和边防巩固。
林伯任内务府总管,负责宫廷事务和皇家田庄。
青雀、玄鹤则统领新成立的“暗卫司”,负责情报和京城防务。
这些任命,既有寒门贤才,又有军中功臣,还有凌策一手培养的亲信,既兼顾了各方势力,又确保了新政的顺利推行。
百官见状,更知女帝和摄政王的用心,新朝用人,唯才是举,不分出身,这正是他们一直期盼的清明政治。
朝会结束后,凌策随凌英来到御书房。
暖炉里的银丝炭燃得正旺,将一室熏得暖意融融。
凌英取下珠冠,卸下沉重的龙袍,换上一身素雅的常服,瞬间少了几分帝王的威严,多了几分寻常女子的温婉。
“阿策,今日册封你为摄政王,会不会太过张扬了?”凌英轻声问道,语气带着几分担忧。
“毕竟你年纪尚轻,难免会有人非议。”
“非议难免,但不重要。”凌策笑着摇头,为她倒了一杯热茶。
“新朝初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辅佐者来稳定朝局。”
“我担任摄政王,既能帮你分担政务,又能震慑那些心怀不轨的世家势力,让新政顺利推行。”
“至于非议,只要我们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天下太平,时间自会证明一切。”
凌英看着他,眼中全是感动。
她知道,阿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为了新朝,为了天下百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