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秋老虎赖在黄河北岸不肯走的一个清晨,露水把陈祖望的粗布裤脚浸得透湿。
(主角陈祖望的原型,是中国当代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宗师姓氏的集成,他们是陈小旺、陈正雷、朱天才和王西安的谐音,“陈朱王”----陈祖望。)
12岁的少年攥着半旧的牛鞭站在滩头,枣红色的牤牛正低头啃着带霜的狗尾巴草,鞭梢上系着的红布条沾了露水,垂在半空像截打蔫的火苗。
他是温县陈家沟人,过去一直是怀庆府地界,祖宗坟茔都埋在离这不远的老槐树下。
此刻,陈祖望的喉头动了动,咽下口凉水,手腕轻抖,牛鞭“啪”地抽在滩地上,惊飞了草叶间的麻雀——这是他赶牛的第三年,也是跟着陈发科师父(也是他的爷爷)练拳的第5个年头。
……
陈祖望可是听家里人说,爷爷陈发科是陈家沟太极拳第17代宗师,不仅在河南有名,在全国也很有名气。1928年,陈发科走出陈家沟,走向了北京。当时他在武术界有着无数传说和故事,每个武术爱好者都知道他的名字。
于是,北京的杨式太极高手许禹生,带着一帮人向他提出挑战,想看看陈派太极拳宗师到底有几分本事?许禹生3次提出挑战,陈发科却3次推辞。其实从一开始,陈发科就知道自己能赢,不过他并不想通过比赛证明。后来,经武术界多名前辈求情,他只好答应了挑战,地点定在北京。
挑战的场面热闹非凡,四周围满了人。许禹生带着自信,毕竟他也是名高手。但他根本没想到的是,陈发科一动手,瞬间就将他摔飞,他根本没反应的余地。这一幕也让观众傻了眼。
在东北大学教授武术的李剑华,觉得陈发科能轻松把许禹生摔飞,也很不服气。于是就站了出来,准备和陈发科比试。李剑华一招看似凶狠,陈发科轻轻一闪,就让攻势扑空,李剑华被摔得撞了墙,墙上壁画全掉了。李剑华心惊,以为自己受伤,检查发现根本没伤,对陈发科内力深感震撼,低头认输愿意拜师。
比赛后陈发科的变得名声更大,许禹生、关百益、李剑华等武术高手纷纷前来拜师,陈派太极拳的威名传开。不仅在太极拳圈,武术界也开始对陈发科刮目相看,纷纷向他请教。
这次比赛,给武术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仅此这一件事,就让陈祖望对爷爷佩服得五体投地……
天刚蒙蒙亮,东边的天际线还裹着层灰蓝,滩上只有他和牛的动静。
陈祖望踮着脚往村里望,能看见大队部那根歪歪扭扭的木杆,杆顶的大喇叭蒙着层尘土,昨晚村干部喊工分的声音,还像蚊子似的粘在耳朵里。
他活动了下手腕,骨节发出轻微的“咔嗒”声,这是每日练拳前的习惯.
先沉肩坠肘,再含胸拔背,脚下踩着太极的“丁八步”,目光落在牛背上滚动的露水珠子上。
师父常说,太极练的不是蛮力,是“意”,是“气”,就像黄河里的水,看着软,能冲开山石。
“祖望!发什么愣!”
喊声从身后传来,陈祖望回头,见是同村的二柱,手里拎着个布袋子,正颠颠地往这边跑。
二柱比他大两岁,脸上沾着锅底灰,跑到近前就把布袋子往他怀里塞:“俺娘让俺给你带的白菜,刚从窖里取的,还带着土呢!”
布袋子沉甸甸的,陈祖望刚接住,就听二柱“哎呀”一声,指着他手里的牛鞭:“你这鞭梢咋松了?小心抽着牛!”
他低头一看,果然,鞭梢的红布条松了半截,牛鞭杆上的裂纹又深了些——这根牛鞭是他爹生前用的,枣木杆磨得油光发亮,就是年头久了,梢子总爱松。
陈祖望正想腾出一只手系鞭梢,二柱突然往后一躲,指着他身后喊:“快看!大喇叭响了!”
大队部的大喇叭“滋啦”响了两声,接着就传出村干部扯着嗓子的声音:“社员同志们!天亮了!赶紧下地!谁要是偷懒,工分就扣一半!”
声音震得滩上的草叶都在颤,陈祖望皱了皱眉——这大喇叭天天这么喊,吵得他练拳都静不下心。
他手腕又抖了抖,牛鞭在空中划了个弧,心里突然冒出个念头:师父说“意到拳到”,要是把这牛鞭当拳,能不能“抽”碎这吵人的声音?
念头刚起,手里的牛鞭就不受控制地挥了出去。
他本想只是轻轻一甩,没想到腕力没收住,牛鞭“啪”地一声,竟真的朝着大喇叭的方向抽去!
更巧的是,怀里的布袋子没系紧,二柱刚塞进来的白菜“哗啦”一声,顺着他的胳膊滚了下来,正好挡在他身前——那情景,就像有人故意把白菜往他身上扔。
二柱吓得叫出声:“哎呀!白菜要掉了!”
换作旁人,早慌了手脚,可陈祖望练了5年太极,师父教的“临危不乱”早刻进了骨子里。他眼疾手快,身子微微一侧,左腿往后撤了半步,正好踩在太极的“后坐步”上,同时沉肩坠肘,右肘往胸前一收,稳稳护住了中宫——这正是陈式太极里的“肘底看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