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除夕,当全国观众围坐在屏幕前,等待央视网络春晚带来的欢乐时,一场精心筹备的“李天骥太极秀”,以不事张扬却足够震撼的方式,成了整场晚会最难忘的记忆。
八分钟的表演里,舞者们以旧版《太极拳招式密码》的剧情为脉络,用肢体语言还原“清福池护拳谱”“神农架寻印”的经典场景,背景音乐融合了《算盘珠珠》的旋律与太极推手的轻响,每一个转身、每一次抬手,都精准呼应着李天骥的“杨式太极”精髓,让老粉丝频频动容,新观众深深着迷。
表演接近尾声时,舞台灯光渐渐暗下,唯有中央一束追光,照亮舞者们共同摆出的“单鞭”造型——与当年影片里李天骥的姿势一模一样,袖口的太极纹在光影里格外清晰。
就在观众以为表演即将落幕时,屏幕突然闪过3秒的水印彩蛋:淡蓝色的背景上,一枚双鱼铜印缓缓旋转,下方浮现出“暂停,见初心”的小字,与太极IP贯穿多年的“暂停梗”如出一辙。
早已熟悉这一玩法的观众,几乎是下意识地集体掏出手机,按下暂停键、反复回放——有人想看清水印里的隐藏细节,有人以为会像新版电影那样,藏着“太极十印”的新线索,直播间里甚至瞬间飘起满屏“暂停了!”“看到铜印了!”的弹幕,热闹得像一场提前约定的“集体互动”。
可没人想到,这3秒彩蛋之后,是主持人温柔却沉重的声音:“刚刚大家集体暂停寻找的彩蛋,是我们为一位老人准备的——中国杨式太极传承人、着名学者、教育家李天骥先生,于2024年12月31日晚,在北京家中仙逝,享年115岁。”
一句话落下,原本满是欢闹的直播间瞬间安静下来,弹幕的节奏也慢了半拍。
片刻后,“一路走好”“李老千古”的留言开始刷屏,从零星几条到满屏滚动,短短一分钟,直播间弹幕量突破百万,不少观众在评论区留言:“刚还在笑着暂停找彩蛋,突然就哭了,没想到是这样的消息”“小时候看李老的太极影片,现在居然听到了噩耗,太舍不得了”。
随后,主持人缓缓讲述了李天骥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李老生于1910年,自幼跟随杨式太极传人习拳,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便致力于太极文化的传播,不仅整理完善了杨式太极的招式体系,还率先推动太极‘走出国门’。1946年,他首次前往日本广岛,在战后重建的广场上,教当地民众练‘十字手’,将‘以柔克刚、和平共生’的太极内涵,传递给经历过战争创伤的人们。几十年来,他往返中日十余次,培养了数千名海外太极弟子,广岛市民至今记得,这位中国老人总是握着太极算盘,笑着说‘算珠有定数,和平无边界’。”
话音刚落,舞台背景板切换成一张黑白照片:
年轻的李天骥身着长衫,在广岛广场上带领民众练“十字手”,身后是刚重建的民居,画面里满是温暖的希望。主持人接着说:“目前,日本广岛市政府正在为李天骥先生塑造铜像,铜像将矗立在当年他教拳的广场上,说明牌上用中日双语写着:‘李天骥(1910.1—2024.12),享年115岁。中国着名太极家,杨氏太极传人,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致力于中日太极文化交流,将十字手的和平内涵传递至广岛。此像为证,愿太极无界,和平共生。’”
当照片里的铜像设计图在屏幕上浮现——李天骥先生手持太极算盘,身姿挺拔却面带温和,身旁刻着一枚小小的双鱼铜印——直播间的弹幕再次沸腾,既有对李老的缅怀,也有对“太极无界”的动容:“李老用一辈子践行了‘和平共生’,太伟大了”“广岛为李老塑铜像,这就是太极的力量,也是和平的力量”。
随后,主持人邀请李天骥先生的家人上台:
85岁的女儿李娇娇,推着轮椅缓缓走来,轮椅上放着李天骥先生生前常用的太极算盘(算盘珠子已被摩挲得光滑发亮);外孙李太极、外孙女李念极紧随其后,手里捧着一个木质锦盒,里面装着李天骥先生的太极传承证书。
“父亲这辈子,心里只有两件事:练太极、传太极。”
李娇娇老人的声音有些沙哑,却格外坚定,“他常说,太极不是他一个人的,是大家的,是世界的。去年年底,他还跟我说,希望今年‘太极密码日’,能再看看大家练单鞭的样子,没想到……”说到这里,老人擦了擦眼角的泪水,继续说,“但我知道,父亲没走,他的太极招式,他的和平初心,还在大家身上,还在这枚算盘里,还在全世界的太极广场上。”
李太极接着说:“外公生前最爱的就是这把算盘,不管是教拳还是交流,都随身带着。现在,我们打算把这把算盘捐赠给国家档案馆,和双鱼铜印放在一起,让它继续陪着大家‘解密太极、传承初心’。”话音刚落,台下响起长时间的掌声,直播间的弹幕也再次被“致敬传承”“外公走好”的留言填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