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5月17日清晨,北京到山西永济的勘探车队准时出发。
车厢里,李天骥、陈老、小林和柳德米拉围坐在一起,再次核对勘探计划——按经度117°锁定蒲津渡核心区域,用金属探测器排查黄河泥沙下的铁牛踪迹,再凭密码本77页的口诀激活镇河印,完成“双印定址”。
出发前,当地警方传来消息,已控制安德烈藏在蒲津渡的同伙,排除了外部干扰,可李天骥总觉得,要找到镇河印,还缺一个“精准定位的关键标记”,毕竟黄河泥沙厚重,只靠经度和口诀,仍难快速锁定铁牛旁的印址。
“之前国宝名录提‘双印定址’,第一印没踪迹,第二印随铁牛,可就算找到铁牛,也不知道印藏在铁牛的东边还是西边,总不能围着铁牛挖一圈吧?既费时间,又可能破坏文物。”
小林扒着车窗,看着窗外掠过的田野,语气里满是担忧,手里还攥着那本黑色密码本,反复翻着77页的口诀,希望能再找出点隐藏线索。
陈老也跟着点头:“口诀里只说‘印随牛动’,没说具体方位,要是能有个‘方位标记’就好了,比如之前照片里的袖口折痕、虎纹指向,都是精准的指引,说不定剩余的太极照片里,还藏着镇河印的方位线索。”
这话提醒了柳德米拉,她立刻从随身的背包里掏出剩余未细查的太极底片——之前破解完拳谱和密道,还剩几张招式照片没来得及梳理,其中第17张“肘底捶”,招式核心是“肘藏劲、捶藏势”,与“隐藏、定位”的含义隐隐契合。
她把底片递给李天骥:“你看这张‘肘底捶’,之前没仔细看背景,说不定藏着方位线索。”
李天骥立刻将底片铺在膝盖上,借着车厢里的光线仔细查看——照片里的他左腿屈膝扎根,右腿向前点地,右肘向下压,左拳藏于右肘下方,完美呈现“肘底捶”“肘护拳、拳藏劲”的技法;背景是端王府的地砖地面,地砖按“九宫格”排列,每块地砖上都刻着细小的太极纹路,与之前找到“云手”铜钥匙的“坤六”地砖纹路一致。
最特别的是,他右肘在地面投下的影子,边缘不是完整的弧形,而是在靠近肘尖的位置,有一处明显的缺口,缺口的形状规整,像是一个数字。
“你们看这肘影缺口!像数字‘9’!”
李天骥立刻掏出铅笔,在纸上描摹缺口的轮廓——描摹后,纸上清晰出现一个“9”字,缺口的弧度、笔画转折,都与手写的“9”完全吻合,绝不是光线偶然形成的残缺。
他再对照地砖的九宫格排列,瞬间有了思路:“端王府地砖按九宫格编号,之前‘坤六’地砖是第6块,对应‘云手’铜钥匙;这张照片里的肘影缺口是‘9’,说不定对应九宫格的第9块地砖,而第9块地砖下,藏着与镇河印相关的‘定位标记’。”
可众人转念一想,端王府在北京,黄河铁牛在山西,两地相隔千里,端王府的地砖编号,怎么会跟黄河镇河印关联?
柳德米拉突然想起真拳谱的最后一页,有一行极小的批注:“端府九宫,印府九位,一一对应”,之前以为是指端王府地砖与密道机关的对应,如今结合“肘影缺口9”,才明白是“端王府九宫地砖的编号,对应镇河印在铁牛旁的‘九宫方位’”——第9块地砖对应“九宫的乾九位”,也就是铁牛的西北方,刚好能精准定位镇河印的方位!
“‘端府九宫,印府九位’,就是说端王府第9块地砖的方位,对应镇河印在铁牛旁的方位!”李天骥激动地拍了下膝盖,“咱们现在就去端王府,找到九宫格第9块地砖,确认它在九宫格的具体方位,再按‘一一对应’的规则,就能知道镇河印在铁牛的哪个方向,不用再盲目挖掘!”
车队立刻临时调整路线,先绕去端王府遗址。
抵达时,已近中午,阳光正好,能清晰看到地面残留的九宫格地砖痕迹——之前整理端王府遗址时,工作人员已按九宫格位置,用白漆标注了地砖编号,1到9号清晰可见。众人很快找到第9块地砖,它位于九宫格的西北角落,地砖上刻着的太极纹路,比其他地砖更复杂,中心还刻着一个极小的“印”字,进一步验证了“地砖编号对应印府方位”的推测。
“第9块地砖在九宫格西北方,那镇河印就藏在铁牛的西北方!”小林兴奋地跳起来,“有了这个方位,咱们到了蒲津渡,找到铁牛后,直接挖西北方1米范围,就能找到镇河印,不用瞎折腾了!”
陈老蹲下身,轻轻抚摸第9块地砖上的“印”字,感慨道:“没想到端王府的地砖,还藏着这么重要的关联,之前只当是普通的九宫排列,如今结合肘影缺口的‘9’,才读懂‘端府九宫,印府九位’的真正含义,这线索藏得也太深了。”
就在这时,李天骥突然注意到,第9块地砖的边缘,比其他地砖略高一点,像是下面垫了东西,他用手轻轻按压地砖的四角,发现西北角的地砖能轻微撬动——之前找“坤六”地砖时,也是地砖边缘有撬动痕迹,下面藏着铜钥匙,难道这第9块地砖下,也藏着东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