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5月9日的午后,拘留所外的街道格外安静,只有偶尔路过的自行车铃声打破沉寂。
按照计划,李天骥本要带着“云手”铜钥匙,再次前往端王府确认密道备用通道的安全性,出发前却突然接到拘留所的紧急电话。
柳德米拉在放风时遭黑衣人绑架,对方动作迅速,打晕了两名值班警卫,带着人消失在附近的小巷里,只留下墙角一道模糊的红色印记。
“什么?柳德米拉被绑架了?”李天骥握着电话的手瞬间收紧,语气急促,“现场有没有留下什么线索?黑衣人有多少人?往哪个方向跑了?”
“一共两名黑衣人,都戴着口罩和帽子,看不清样貌,绑架后往东北方向的小巷跑了,我们已经派人追了,但小巷岔路多,暂时没跟上。现场唯一的线索,就是墙角的红色印记,像是用口红写的,字迹模糊,还残留着淡淡的香味。”
拘留所值班人员的声音里满是焦急,“我们知道柳德米拉是救瓦西里教授的关键,也知道她跟你们达成了同盟,所以第一时间给你打电话,希望你们能过来帮忙看看线索。”
“我们马上到!”李天骥挂了电话,立刻喊上陈老、小林,又联系了三名公安同志,带上放大镜、证物袋和之前从端王府找到的“端王”地砖照片,朝着拘留所赶去。
路上,陈老眉头紧锁,反复琢磨:“黑衣人这时候绑架柳德米拉,肯定不是为了报复,而是知道她掌握了密道、铁牛的关键线索,想逼她说出国宝名录的位置,还有5月15日公映活动的炸弹计划。”
“而且他们特意选在放风时动手,还能打晕警卫,说明早就踩过点,摸清了拘留所的作息,很可能是柳德米拉所属势力里的核心成员,知道柳德米拉‘倒戈’后,怕她泄露更多秘密,才冒险绑架。”小林补充道,手里紧紧攥着装有“云手”铜钥匙的铁盒,生怕再出意外。
二十分钟后,众人抵达拘留所。放风区的墙角已被警戒线围起来,两名值班警卫正坐在一旁,脸上还带着擦伤,神情懊恼。
李天骥穿过警戒线,蹲下身,借着阳光仔细观察墙角的红色印记——印记确实是口红写的,因黑衣人拖拽柳德米拉时的拉扯,字迹有些歪斜、重叠,只能看清几个零散的“点”和“划”,像是摩尔斯密码,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玫瑰香味,不是普通的廉价口红,而是柳德米拉被抓时随身携带的那款苏联进口口红,香味独特,很好辨认。
“这是摩尔斯密码,只是字迹重叠了,得慢慢还原。”
李天骥让小林拿来透明纸,铺在印记上,用铅笔轻轻勾勒出清晰的“点”和“划”,又让公安同志找来风扇,对着墙角吹——淡淡的玫瑰香味顺着风势飘过来,比之前更明显,而且香味朝着东北方向的小巷蔓延,显然黑衣人就是带着柳德米拉往这个方向走的,口红香味成了追踪的重要标记。
小林一边勾勒,一边对照摩尔斯密码表,尝试拼接:“这里有三个‘点’,是‘S’;两个‘划’,是‘M’;还有‘点 划’,是‘A’……不对,字迹重叠太多,有的‘点’被‘划’盖住了,得调整角度看。”
陈老则蹲在一旁,仔细闻着口红的香味,又对比了一下柳德米拉之前留在会见室的口红样本,肯定地说:“没错,就是柳德米拉的口红,香味一模一样。她被绑架时肯定很着急,没来得及写完整的信息,只能用最快的速度写摩尔斯密码,而且特意留下口红香味,就是知道我们能认出她的口红,顺着香味追踪。”
李天骥点头,让小林把勾勒好的透明纸铺在桌上,对着阳光调整角度——当光线与透明纸呈30度角时,重叠的字迹渐渐清晰,能看出完整的两组摩尔斯密码:第一组是“?— ??? —?— ——?”,第二组是“—— —— —? ——?”。他立刻对照摩尔斯密码表推演:
1. 第一组“?—(A)、???(S)、—?—(P)、——?(G)”,连起来是“ASPG”,但结合语境,更可能是“救我”的拼音首字母“JW”的摩尔斯密码变形——因字迹重叠,“J(?—?—)”和“W(?—?—)”的部分笔画重叠,看起来像“ASPG”,实际应为“救我”;
2. 第二组“——(M)、——(M)、—?(T)、——?(G)”,同样存在笔画重叠,还原后应为“地砖”的拼音首字母“DZ”,对应的摩尔斯密码“—?(D)、——(Z)”,因柳德米拉被拖拽,多写了两个“——(M)”,造成干扰。
“是‘救我,地砖’!”李天骥猛地站起身,语气肯定,“柳德米拉用口红写的摩尔斯密码,核心信息就是‘救我,地砖’,她在告诉我们,她被囚禁的地方,跟‘地砖’有关!”
“地砖?难道是端王府的地砖?”小林立刻想起昨天从端王府地砖里找到的“云手”铜钥匙,“柳德米拉之前说过端王府地砖里藏着密道关键,她肯定知道黑衣人不敢把她藏在太远的地方,大概率藏在端王府附近,甚至就在端王府里跟地砖相关的区域——比如后院的‘端王’地砖附近,或是密道的备用通道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