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暮春的午后,国术馆资料室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只留一盏大功率台灯悬在八仙桌上方,暖黄的灯光集中在桌面,把24张刚从端王府带回的太极底片照得透亮。
李天骥、陈老、小林围坐在桌旁,手里都攥着放大镜,正逐张检查底片——王奎招供24张照片背面刻着十三太保拳谱分章,他们得趁柳德米拉没反应过来,先把分章拓印下来,再排查底片里是否还藏着其他陷阱。
“‘起势’‘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的背面都有刻痕,虽然细得像头发丝,但用放大镜能看清是拳谱招式,和太极木盒里的总纲能对上。”
小林把三张处理好的底片摆整齐,又拿起第4张“搂膝拗步”的底片,凑到台灯下,“这张之前没仔细查,重曝的影子清掉后,背面好像也有刻痕,就是边缘有点卷,不知道是不是受潮了。”
陈老接过底片,指尖轻轻摩挲着边缘——卷边的地方有点硬,不像自然受潮的柔软质感,倒像是夹了东西。他刚要开口提醒,就见李天骥伸手把底片接了过去:“我看看,别是柳德米拉又动了手脚。”
李天骥把“搂膝拗步”的底片举到台灯正下方,灯光的热量透过底片,在他指尖留下淡淡的暖意。
他盯着底片背面的刻痕,用放大镜一点点勾勒——刻痕是“搂膝拗步”的发力口诀,“膝搂腰转,步随胯动”,字迹工整,和前三张的风格一致。
可就在他看清最后一个“动”字时,底片突然“咔嗒”一声轻响,卷边的地方猛地弹起一片细小的东西,泛着冷冽的寒光,直奔他的咽喉而来!
“小心!”陈老和小林同时惊呼出声,话音还没落地,李天骥已经凭着多年练太极的反应速度,猛地侧身,头往右边偏了半寸——那片寒光擦着他的左脸颊划过,“唰”地钉在身后的木书架上,发出“噗”的一声轻响,震得书架上的老拳谱掉下来两本。
李天骥抬手摸了摸脸颊,指尖沾了一点温热的血——刚才那一下太险了,再慢半分,咽喉就会被划开。他转身走到书架前,盯着钉在木板上的东西,倒吸一口凉气:那是一片只有指甲盖三分之一大的刀片,薄得像一张纸,边缘锋利无比,钉在木板上的部分,竟没留下多少痕迹,显然是用特殊材料做的。
“这是什么刀片?这么薄这么锋利!”小林跑过来,不敢伸手去碰,只敢用放大镜凑着看,“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小的刀片,藏在底片里,根本发现不了!”
陈老也走过来,仔细观察刀片,又摸了摸“搂膝拗步”的底片——底片的卷边处有个细小的夹层,夹层里还留着弹簧的痕迹,显然是有人把刀片和微型弹簧藏在夹层里,利用台灯的热量触发弹簧,让刀片弹出伤人。
“是纳米刀片。”李天骥沉声道,指尖轻轻捏着底片边缘,“之前听公安同志说过,这种刀片用纳米材料制成,薄且锋利,还能承受一定的热量,刚好能藏在底片夹层里。柳德米拉的势力里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肯定是他们在底片里动了手脚,不仅藏了拳谱分章,还装了这种杀人的东西,就是想让咱们在查底片时,被刀片伤到,甚至丧命。”
这话让小林瞬间出了一身冷汗,赶紧把手里的其他底片放在桌上,不敢再碰:“这么说,其他底片里也可能藏着纳米刀片?咱们之前查前三张的时候,没触发,是不是因为没碰到触发机关?”
“很有可能。”陈老点头,脸色凝重,“前三张咱们是在自然光下查的,光线热量不够,没触发弹簧;这张‘搂膝拗步’的底片,咱们放在大功率台灯下,热量够了,才触发了机关。柳德米拉这是算准了咱们会用强光查底片,特意把触发机关设成热量触发,既隐蔽,又致命。”
李天骥走到桌前,把剩下的20张底片一张张摆开,没再用手直接碰,而是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张,对着自然光看——底片边缘都有细微的夹层痕迹,只是有的明显,有的隐蔽,显然每张底片里都可能藏着纳米刀片,或者其他的杀人机关。
“不能再用台灯查了,也不能用手直接碰。”李天骥放下镊子,“小林,你去器材室找几块透明的塑料板,再找几个无热量的冷光灯;陈老,你让人去公安那边借几个防爆手套,咱们用塑料板把底片夹起来,在冷光灯下查,既能看清背面的刻痕,又能防止触发热量机关,还能避免被突然弹出的刀片伤到。”
“好!我现在就去!”小林立刻起身,快步往器材室跑,刚才的惊险一幕还在脑海里回荡,让他不敢有半分耽搁。
陈老也立刻去打电话,联系公安同志借防爆手套,语气里满是急切:“……对,是纳米刀片,藏在太极底片里,刚才差点伤到天骥先生,你们赶紧送几副防爆手套过来,越多越好,另外要是有检测微型机关的工具,也一起送过来!”
资料室里暂时安静下来,只剩下台灯的“嗡嗡”声,还有李天骥盯着底片的凝重眼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