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6日,恰逢“全球十字手日”,北京国际博览中心的广场上,巨型红色拱门上悬挂着“李天骥暨中国太极文化博览会”的烫金横幅,两侧立着高5米的太极造型立柱——左侧是李天骥比十字手的剪影,右侧是陈王廷练陈式太极的浮雕,立柱间飘着印有“太极无界,文化共生”的彩色旗帜,从广场入口一直延伸到博览中心大门,热闹又庄重。
当天上午九点,博览会开幕式正式启动。
广场上早已挤满了人,有穿着各色太极服的爱好者,有扛着相机的媒体记者,还有不少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手里举着十字手应援牌,时不时用中文念叨“太极”“十字手”。
博览中心内,各展区早已布置就绪,从李天骥太极文化专项展,到中国太极文化总展,再到全球太极成果展,层层递进,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生活气息,正静静等待着参观者的到来。
开幕式上,首先登场的是李天骥之女李娇娇。84岁的她,仍然身体健康,精神很好,她身着绣着十字手纹的藏蓝太极服,在儿子李太极、女儿李念极掺扶下,走上了主席台。李太极手里捧着姥爷当年在日本教授太极时使用过的木质太极剑——剑身上虽有岁月的痕迹,却依旧透着温润的光泽。
“今天,在‘全球十字手日’举办这场博览会,既是为了纪念我的父亲李天骥,也是为了让更多人读懂太极文化的内核。”李娇娇的声音清晰而有力,“父亲是杨氏太极拳传人,师从杨露禅一脉,一生都在做两件事:一是扞卫太极的核心文化,不让它沦为争斗的工具;二是推动太极走出国门,上世纪五十年代赴日,七十年代再赴广岛,把十字手的和平内涵,种在了更多人心里。今天,他的后人来了,日本古井喜实先生的后人也来了,还有全球的太极爱好者来了,我想,父亲若泉下有知,定会无比欣慰。”
话音刚落,古井喜实的孙女古井优奈,捧着爷爷留下的十字手练习手册走上台,与李娇娇并肩而立。
两人同时举起手,比出标准的十字手,台下瞬间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一幕,既是两代和平传承者的接力,也是中日太极文化交流的缩影。
随后,中国武术协会会长、广岛市代表,还有陈式太极当代“四大金刚”之首的陈小旺,先后上台致辞,纷纷表示“这场博览会,是太极文化的嘉年华,更是和平力量的传递场”。
上午十点,随着李娇娇、古井优奈、陈小旺等人共同按下启动键,博览会正式开门迎客。参观者们蜂拥而入,首先直奔“李天骥太极文化专项展”——这个展区占据了博览中心一层的核心区域,分为“生平历程”“太极传承”“跨国交流”“成果影响”四个板块,每一处都藏着精心布置的细节。
“生平历程”板块里,玻璃展柜中陈列着李天骥的珍贵遗物:有他原始的“杨式太极”拳谱、有他1952年编写的《十字手入门》手稿,字迹工整,每页都有红笔修改的痕迹;有他赴日讲学的机票、邀请函,还有与古井喜实的合影——照片里,两人身着太极服,并肩比着十字手,笑容温暖;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藏蓝色太极服,袖口绣着细微的十字手纹路,衣领内侧还绣着“以武传和”四个字,这是李天骥当年在日本教授太极时的常穿服饰,如今依旧保存完好。
展区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两部电影《十字手》和《李天骥》:聚焦他拆解十字手招式、扞卫太极核心文化历程,其中一段1950年的影像格外动人——面对有人将太极简化为“争斗技巧”的质疑,李天骥当场演示十字手,用动作证明“十字手的核心是包容,不是对抗”;《李天骥》则反映了他在中日两国教授太极的故事,有他在广岛和平公园教老人练十字手的场景,也有他在北京武术馆带徒弟的画面,不少参观者站在屏幕前,看得热泪盈眶。
“跨国交流”板块前,围满了来自日本的参观者,其中就有田中宏和佐藤翔。
田中宏看着展柜里李天骥与古井喜实的合影,又看了看屏幕上广岛和平公园的旧影像,忍不住对身边的佐藤翔说:“当年我还没出生,没想到李老师和古井先生,早就用十字手架起了和平的桥。”
佐藤翔则拿着手机,对着《十字手》纪录片拍摄,嘴里说:“回去要给爷爷看,让他也看看李老师当年教太极的样子。”
从“李天骥专项展”出来,便是“中国太极文化总展”,这里以陈式太极拳为重点,兼顾武当太极拳等其他流派,完整呈现了中国太极的传承脉络。
“陈式太极传承区”的入口处,立着陈王廷的青铜雕像,雕像旁的展板上,详细介绍了“中国太极鼻祖”陈王廷创编陈式太极的历程——从明末清初的战乱中感悟“以柔克刚”,到结合兵法、医术创编拳术,每一段文字都引人入胜。
展区内,循环播放着电影《陈王廷》的片段,还原了陈王廷创编太极时的场景;玻璃展柜中,陈列着陈式太极历代传人的手稿、拳谱,还有当代“四大金刚”陈小旺、陈正雷、朱天才、王西安的练功服、太极剑,以及他们获得的国际武术奖项证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