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广岛,春日的樱花落在斑驳的红砖墙外,却没给墙内的建筑添几分生气——曾经热闹的“广岛右翼纪念馆”,如今大门半掩,门口的宣传牌褪色卷边,馆内的展品蒙着薄尘,只有几位年迈的工作人员,坐在前台百无聊赖地整理资料。
这座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纪念馆,曾是右翼群体的“精神据点”,馆内摆满宣扬对立立场的展品,每年都有不少右翼成员前来参观;可随着十字手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放下对立、向往和平,纪念馆的支持者锐减,资金渐渐断裂,到2021年底,已经到了“要么关闭,要么转型”的地步。
消息传开时,不少市民提议“改成和平相关场所”,也有右翼老成员坚持“要守住立场,哪怕关闭也不转型”,双方争论了半个多月,最终,纪念馆理事会经过投票,决定“转型为太极馆”——这个提议,来自理事会里最年轻的成员,也是古井喜实的外孙,29岁的林砚。
林砚从小跟着外公古井喜实学太极,后来又在中日太极文化协会担任教练,深知“十字手”对化解对立、传递和平的力量。得知纪念馆陷入困境,他主动找到理事会,提出转型方案:“与其让纪念馆荒废,不如改成太极馆——保留部分有历史价值的展品,不回避过去;再新增太极教学区、十字手文化墙,让大家来这里不是看对立,而是学太极、聊和平。外公当年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和平走进更多人心里,这里,或许能成为新的起点。”
一开始,理事会的老成员们坚决反对,觉得“把右翼纪念馆改成太极馆,是丢了立场”。
可林砚没有放弃,他带着老人们去看广岛的十字手太极园,看孩子们穿着十字手爬爬服玩耍,还让他们体验元宇宙十字手道场;他拿出外公留下的日记,里面记着古井喜实当年与右翼成员沟通的细节:“不是要争对错,是要让大家明白,和平比对立更能护佑后代。”
看着日记里的文字,又想起这些年身边人对和平的向往,老成员们渐渐松了口,最终以“7票赞成、3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转型方案。
2022年3月,纪念馆正式闭馆改造。
林砚亲自参与设计:馆内原本摆放对立宣传品的展厅,保留了3件记录广岛历史的老展品——1945年的市民日记、地震后修复纪念碑的工具、早期右翼成员的合影,旁边新增了文字说明,客观讲述历史背景,不再掺杂立场倾向;其余空间则彻底改造,一楼改成“十字手教学区”,铺着防滑太极垫,墙上挂着空和(松本健一)审定的十字手招式图,还配备了十字手AI教练设备,方便市民自学;二楼打造“十字手文化墙”,贴满世界各地的十字手场景照片——从联合国总部的十字手模型,到和平碑裂缝里的十字手白莲,从东京的十字手马拉松,到中国的十字手广播操,每张照片旁都配着一句和平寄语;顶楼则改成“和平讲座厅”,定期邀请中日学者、太极教练来分享,还会播放《十字手侠》漫画改编的动画短片。
改造期间,不少市民主动来帮忙——有太极教练来指导教学区的布局,有学生来帮忙贴文化墙的照片,甚至有曾经的右翼成员,带着工具来修复馆内的老展品。
田中宏就带着“右翼十字手小队”来了好几次,帮着搬太极垫、挂招式图,嘴里念叨:“以前总来这儿看对立的东西,现在改成太极馆,心里敞亮多了!”高桥洋介也来直播改造过程,对着镜头说:“这哪是转型?这是‘改邪归正’!以后我直播学太极,就来这儿!”
6月6日,恰逢“全球十字手日”,改造后的“广岛十字手文化太极馆”正式开业。
当天,馆外的广场上摆满了十字手造型的气球,门口立着一块新的牌匾,烫金的“十字手文化太极馆”七个字格外醒目;馆内,一楼教学区挤满了来学太极的人,二楼文化墙前,游客们驻足观看,时不时拿出手机拍照。
顶楼的讲座厅里,林砚站在台上,手里拿着外公留下的太极扇,对着台下的观众说:“今天,不仅是太极馆的开业日,更是这座建筑‘重生’的日子——它从传播对立的场所,变成传递和平的阵地,就像很多人,从坚守对立,到向往和平。外公当年说,太极的核心是包容,十字手的核心是和平,希望这里能让更多人明白,过去的历史要铭记,但未来的日子,更要靠和平去守护。”
话音落下,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让人意外的是,不少右翼老人也来参加开业仪式——他们大多头发花白,穿着整洁的衣服,手里拿着拐杖,慢慢走进馆内,没有了以往的强硬,态度温和了许多。79岁的松本健,在孙子的搀扶下,先去看了一楼保留的老展品,对着1945年的市民日记看了很久,眼里满是感慨:“以前总觉得,要靠立场守护历史,现在才知道,记住苦难,是为了更好地追求和平,不是为了延续对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