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广岛和平碑广场,褪去了盛夏的燥热,却多了几分热闹的烟火气——广场东侧的空地上,蓝色的围挡早已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错落有致的体验区,“太极实物展”“光影剧场”“互动教学台”的指示牌格外显眼,不少游客背着背包穿梭其间,手里要么拿着太极招式图解,要么穿着租来的素色太极服,脸上满是新奇。
这是旅游部门联合太极协会打造的“和平碑沉浸式体验项目”,没有生硬的讲解牌,只靠实物、光影、互动,让游客亲手摸、亲眼见、亲身练,在体验中读懂“十字手”的力量,读懂和平的真正意义。
最先吸引游客驻足的,是“太极实物与照片展”区域。
玻璃展柜里,摆放着数十件承载着太极记忆的老物件:有李天骥先生当年在广岛教太极时用过的练功服,衣摆处还留着轻微的磨损,袖口绣着小小的太极图;有“十字”老人珍藏了几十年的泛黄笔记,页面上密密麻麻记着“十字手”招式要点,字迹虽有些模糊,却能看清“双臂圆撑,虚实分明”的标注;还有古井喜实年轻时练太极用的木剑,剑身上刻着“以武载道”四个字,打磨得格外光滑。
展柜旁的照片墙更是热闹,黑白照片里,李天骥先生在广岛小广场教弟子练“十字手”,二十多人围站成圈,目光专注;彩色照片里,全球太极日当天,不同肤色的人在和平碑前同步摆“十字手”,阳光洒在每个人脸上;最新的照片里,石碑裂缝中绽放的“十字手樱花”清晰可见,粉白花瓣衬着青灰碑身,格外动人。
“这是李天骥先生当年穿的练功服啊!比电影里的还更有质感!”
中国游客周女士凑在展柜前,轻轻指着练功服的太极图,眼里满是敬佩。她之前在国内看过《十字手》和《李天骥》电影,特意规划了这趟广岛之行,“以前只在屏幕上看太极故事,现在能亲眼见这些老物件,好像能摸到太极文化的温度。”
旁边的日本游客佐藤,正盯着“十字”老人的笔记发呆,手指不自觉地跟着笔记上的字迹比划“十字手”的姿势——他曾经是右翼成员,总觉得太极是“外来文化”,这次来体验,还是儿子一郎拉着他,说“爸爸,去看看吧,你会懂的”。
往前走几步,就到了“光影剧场”区。
环形屏幕前,游客们席地而坐,等待着灯光秀与小剧场的开场。
随着灯光暗下,屏幕上先是浮现出和平碑的轮廓,接着,黑白影像缓缓流动——还原了动荡年代的街道,人们四处躲避,孩子的哭声、物品破碎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就在这时,一道暖光亮起,身着练功服的演员走上舞台,摆出标准的“十字手”姿势,屏幕里的虚拟人物也同步抬手,双臂圆撑如抱太极。
“大家看,这就是‘十字手’挡刀的真谛——不是强硬对抗,而是顺应力道,化解冲突。”
舞台上的演员一边演示,一边轻声讲解,屏幕里的场景也随之变化:虚拟人物用“十字手”轻轻挡住对方的拳头,再顺着力道引向一旁,没有争吵,没有伤害,最后两人并肩走向和平碑,背景里的“十字手樱花”慢慢绽放。
这一幕,让佐藤的眼眶瞬间红了。他想起以前跟着右翼组织反对太极时,总说“太极是用来打架的”,可此刻亲眼看到“十字手”化解冲突的场景,又想起展柜里李天骥先生的练功服、“十字”老人的笔记,心里的固执渐渐松动。
“原来……十字手不是用来对抗的。”他小声嘀咕着,手指紧紧攥着衣角。
光影秀结束后,小剧场表演紧接着开场。
演员们用简短的剧情,还原了李天骥先生在广岛的故事:从最初只有几人学太极,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从有人来捣乱,到用“十字手”的理念化解矛盾,最后,李天骥先生在和平碑前教弟子练“十字手”,“十字”老人、古井喜实站在队伍前排,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满是希望。
当剧情演到“李天骥先生要回国,弟子们送他‘十字手’木牌”时,台下不少游客都红了眼,佐藤也悄悄抹了抹眼泪——他突然明白,太极文化从来不是“入侵”,而是像阳光、樱花一样,带着温暖与和平,慢慢走进人们心里。
体验区的中央,是最热闹的“互动实践区”。
这里分为服饰器械租赁售卖区、电影放映区和现场教学区。租赁售卖区的货架上,挂满了不同尺码的太极服,从成人款的素色棉麻服,到儿童款的卡通太极服(印着Q版“十字手”小人),应有尽有;旁边的架子上,摆放着太极剑、太极扇、太极球等器械,工作人员正耐心地给游客介绍“太极剑要轻握,太极扇要慢开”。
不少游客都租了太极服,穿在身上,互相拍照留念——有的游客拉着同伴,在和平碑前摆“十字手”合影;有的家长带着孩子,穿着亲子太极服,跟着屏幕里的动漫学姿势;还有几位老人,租了太极扇,跟着旁边的教学区偷偷比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