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市中心的“黑麦面包房”,是市民们每天必去的地方。
老板托马斯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左手缺了两根手指——那是早年反抗纳粹征兵时,被士兵打断的。他表面上是个普通的面包师,暗地里却帮反抗组织传递消息,面包房的后巷,更是反抗者偷偷接头的“安全点”。
自从“太极口令破围剿”的事传开后,托马斯就找到傅振嵩,想请他设计一套“太极暗号”——既不容易被纳粹察觉,又能快速传递消息,比如“粮到了”“有搜捕”“可转移”。
傅振嵩琢磨了两天,最终把太极招式和面包售卖结合起来,设计出三套简单的暗号:用“起势”的抬手动作表示“安全”,递面包时掌心向上抬一下,就是告诉对方“这里能待”;用“云手”的摆臂动作表示“有情况”,递面包时双臂左右摆一下,就是提醒“快离开,纳粹要来了”;最关键的是“白鹤亮翅”暗号,递面包时左手向上抬、右手向下按,再轻轻捏一下面包底部,就是“粮已到,后巷取”——这是反抗组织最常用的消息,也是最需要隐蔽的。
托马斯学得格外认真,每天关店后,都对着镜子练递面包的动作,直到把“起势”“云手”“白鹤亮翅”的暗号,做得自然又隐蔽,像平时递面包的习惯动作一样,才敢正式用在售卖中。
傅振嵩还特意叮嘱他:“暗号只能用在熟面孔身上,陌生人就算问,也不能露破绽,要是被纳粹察觉,面包房就保不住了。”
托马斯点点头,把这话记在心里。
从那以后,“黑麦面包房”就多了些“奇怪的递面包姿势”,可市民们要么没在意,要么就是反抗组织的人,没人戳破;纳粹士兵偶尔来买面包,只觉得托马斯“递面包的动作有点怪”,却从没往“暗号”上想——在他们眼里,一个缺了手指的面包师,根本没胆子和反抗组织勾结。
第一次用“白鹤亮翅”暗号传递消息,是在一周后。
反抗组织从郊外运来了二十袋面粉,藏在面包房后巷的地窖里,需要通知“白鹤太极队”的人夜里来取。当天清晨,玛莎就带着两名老太太,假装买面包,来到面包房。
托马斯看到玛莎,立刻笑着迎上去:“玛莎大妈,还是要两个黑麦面包?”
玛莎点点头,眼睛悄悄瞟了一眼后巷——确认没人跟踪,才小声说:“今天的面包,要‘带翅’的。”这是他们约定好的“暗语”,意思是“要取粮,用白鹤亮翅暗号确认”。
托马斯会意,转身从柜台里拿出两个热乎的黑麦面包,递向玛莎时,故意左手向上抬了抬,右手轻轻向下按,指尖还悄悄捏了捏面包底部,动作自然得像在调整面包的位置。
玛莎看到暗号,心里一喜,接过面包,付了钱,笑着说:“托马斯,你这面包越来越香了,今晚我再来买几个,给老姐妹们分分。”
“好嘞!今晚我多烤点,等着您来!”托马斯也笑着回应——“今晚再来”,就是约定好的“夜里取粮”的暗语。
当天夜里,傅振嵩带着五名“白鹤太极队”的成员,悄悄来到面包房后巷。
托马斯早已打开后巷的门,在地窖口等着他们。“面粉都在里面,二十袋,够你们吃一阵子了。”托马斯压低声音说,还递过来一盏马灯,“快搬,凌晨一点前必须搬完,听说纳粹今晚要在附近巡逻。”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把面粉从地窖里搬出来,分装到提前准备好的布袋里,扛在肩上,悄悄往废弃面粉厂转移。
等最后一袋面粉搬完,远处果然传来纳粹巡逻的脚步声,傅振嵩赶紧带着人离开,托马斯则锁好地窖门,清理干净后巷的痕迹,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回到面包房休息。
有了第一次成功,“面包房太极暗号”就成了反抗组织传递消息的“主要渠道”。
有人要通知“纳粹要搜捕废弃农场”,就假装买面包,看到托马斯递面包时做“云手”摆臂,就立刻回去通知大家转移;有人要确认“新的藏身点是否安全”,就问托马斯“面包能放多久”,要是托马斯递面包时做“起势”抬手,就说明“安全,可转移”。
可没过多久,就出了一次“小意外”。
有个纳粹新兵,第一次来面包房买面包,看到托马斯递面包时做“起势”抬手,觉得好奇,就笑着问:“老板,你递面包怎么还抬一下手啊?怪有意思的。”
托马斯心里一紧,表面上却很淡定,笑着说:“小伙子,我左手缺了两根手指,不抬一下手,面包容易掉,这是练出来的习惯,见笑了。”
新兵听了,没多想,接过面包就走了。
可这事让托马斯心里捏了把汗,他赶紧找到傅振嵩,说:“纳粹士兵开始注意我的动作了,要不要把暗号改一改?”
傅振嵩想了想,说:“不用改,改了反而容易出错。你以后见了纳粹士兵,递面包时故意把‘起势’抬手做得笨拙点,就说‘手指不好使,没办法’,他们就不会怀疑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