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郊外的废弃农场,晨雾还没散尽,沾在枯黄的草叶上,像一层细碎的霜。
几十名刚从集中营越狱出来的囚犯,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衣服,整齐地站在农场中央的空地上,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目光紧紧盯着站在队伍前面的傅振嵩,眼里满是期待——今天,是他们组建“白鹤太极队”的第一天。
自从上次“白鹤起飞”暗号成功越狱后,这几十名囚犯就跟着反抗组织,躲到了这座废弃农场里。起初,他们大多带着越狱后的惶恐,夜里总被集中营的噩梦惊醒,白天也不敢随意走动,生怕被纳粹士兵发现。
直到傅振嵩赶来汇合,给他们讲太极的道理,教他们用简单的招式缓解恐惧与疲惫,他们才渐渐找回了勇气。
“大家别怕,跟着我的动作来,先练‘起势’,放松身体,调整呼吸。”
傅振嵩站在队伍前面,声音沉稳,缓缓抬起双手,掌心向下,慢慢向前伸展,“吸气时抬手,呼气时落手,动作要慢,要稳,感受身体里的力气慢慢流动。”
囚犯们跟着傅振嵩的动作,小心翼翼地抬起手。
他们大多常年在集中营里劳作,双手布满老茧,胳膊也因为长期扛重物而有些僵硬,动作显得笨拙又生疏——有的抬手时肩膀耸得老高,有的呼气时忘了落手,还有的因为紧张,浑身发抖,连手都抬不稳。
“老王,你肩膀放松点,别绷那么紧,太极讲究‘松而不懈’。”傅振嵩走到队伍中间,轻轻拍了拍一个驼背的老人,帮他调整肩膀的姿势,“您看,这样是不是舒服多了?”
老王点点头,试着放松肩膀,再抬手时,果然不那么累了,眼里满是惊喜:“傅先生,还真舒服!以前在集中营里扛石头,肩膀总绷着,现在这么一松,竟觉得轻松了不少。”
傅振嵩笑了笑,又走到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身边——小伙子总把动作做得太快,像在赶工一样。
“小李,你慢点开,太极不是干活,不用求快,要慢慢找感觉。”傅振嵩握住小伙子的手腕,带着他慢慢抬手、落手,“你看,跟着呼吸走,吸气抬手,呼气落手,跟上节奏就好。”
小伙子跟着傅振嵩的力道,慢慢调整动作,渐渐找到了节奏,脸上的紧张也消散了不少。
就这样,傅振嵩一边讲解动作要领,一边挨个帮囚犯们调整姿势,从“起势”到“云手”,再到最核心的“白鹤亮翅”,一点点教给大家。
囚犯们学得格外认真,哪怕汗流浃背,也没人停下休息——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在练功夫,更是在找回活下去的力量,找回对抗纳粹的勇气。
练到“白鹤亮翅”时,傅振嵩特意放慢动作,详细讲解:“双脚分开,左脚在前,右脚在后,膝盖微屈,别扎太深;然后左臂向上抬起,掌心对着前方,右臂向下按压,掌心对着地面,像白鹤展开翅膀一样,既要舒展,又要有力。记住,动作要稳,呼吸要匀,别用蛮劲。”
囚犯们跟着傅振嵩,慢慢摆出“白鹤亮翅”的姿势。
起初,他们的动作依旧僵硬——有的左臂抬得太低,像“鸡翅膀”;有的右臂压得太狠,腰都弯了;还有的左右脚位置搞反了,姿势怪得离谱。可没人气馁,互相提醒着调整:“老张,你左臂再抬高点,像傅先生那样。”“老李,你右脚往后挪点,别站成内八字了。”
傅振嵩在队伍里来回走动,帮大家纠正错误,鼓励他们:“没关系,刚开始练都这样,多练几次就熟了。咱们练太极,不追求一下子练得多好,只要每天坚持,慢慢就能找到感觉。”
从那天起,“白鹤太极队”就成了废弃农场里的固定“队伍”。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囚犯们就会准时站在空地上,跟着傅振嵩练太极;傍晚劳作结束后,他们也会再练半个小时,巩固白天学的招式。
日子一天天过去,囚犯们的太极越练越好,动作越来越整齐,脸上的惶恐也渐渐被坚定取代。尤其是练“白鹤亮翅”时,几十个人同时张开双臂,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姿势舒展有力,像一群即将起飞的白鹤,气势十足。
以前在集中营里弯腰驼背的老王,现在能挺直腰板,“白鹤亮翅”做得格外标准;以前连手都抬不稳的小李,现在能轻松地完成“云手”接“白鹤亮翅”的连贯动作,眼里满是自信。
“傅先生,您看我们现在练得怎么样?是不是比刚开始好多了?”一天清晨,练完太极后,小李兴奋地跑到傅振嵩面前,还特意表演了一遍“白鹤亮翅”,动作标准又有力。
傅振嵩点点头,眼里满是欣慰:“很好!大家都进步很快。以后就算我不在,你们也要坚持练,不仅能强身健体,要是遇到纳粹士兵,还能靠太极自保。”
囚犯们纷纷点头,眼里满是坚定——他们知道,傅振嵩总有一天要去做更重要的事,他们必须自己学会保护自己,学会用傅振嵩教的功夫,对抗纳粹的暴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