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北洋钢铁军魂 > 第78章 铸剑为犁与未雨绸缪

北洋钢铁军魂 第78章 铸剑为犁与未雨绸缪

作者:爱吃藿菜的巫虫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17:39:09

威海卫外海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海面上漂浮的油污与零星残骸,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惊心动魄的海上较量。革新军以弱胜强,重创日俄联合舰队的消息,已如同燎原之火,燃遍了控制区的每一个角落,也震撼了远在北京、柏林、伦敦和东京的决策者们。

登州城内外,处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与自豪。士兵们挺直了腰板,市民们谈论起“咱们的炮”和“水底雷龙”时,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一种凝聚的、向上的力量,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蓬勃生长。

然而,总司令部内的气氛,在短暂的振奋后,迅速回归到一种更为深沉的冷静与忙碌。高岩深知,一场战术上的胜利,并不能解决战略上的根本困境。强敌环伺的局面并未改变,内部的百废待兴更是迫在眉睫。他将这场胜利视为一个宝贵的战略窗口期,必须抓住机会,实现一次质的飞跃。

“铸剑为犁,未雨绸缪。”高岩在最高层会议上,定下了接下来的基调,“我们要利用这段相对平静的时间,一方面全力消化战果,深化内政建设,让百姓休养生息,让实力扎根;另一方面,要加快与德国的合作,将纸面上的协议,变成我们手中真正的利器!”

会议的焦点,首先集中在与德国合作的深化上。冯·施拉格男爵带着柏林最新的、更为积极的指示,再次来到了登州。此次,他带来的不仅是更多的工程师和更详细的图纸,还有一份经过德皇亲自过问的、升级版的《德高技术与工业合作纲要》。

“高将军,”施拉格的态度比以往更加热络甚至带有一丝敬意,“您在威海卫展现的力量,赢得了柏林最高的尊重。帝国认为,一个强大、稳定、现代化的东方伙伴,对于维护远东的平衡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决定全面提升合作层级。”

新的合作纲要内容令人振奋:

· 军事技术深度转让:同意在登州建立“克虏伯-登州联合火炮工厂”,不仅生产75mm野炮,更将逐步引入105mm榴弹炮和150mm重型榴弹炮的技术;毛瑟公司派出的专家小组,将协助建立一条完整的G98步枪生产线,并探讨下一代半自动步枪的设计概念;在潜艇方面,德国愿意提供更先进的柴油机技术和艇体设计经验。

· 重工业体系建设:西门子将主导建设覆盖登州、烟台等主要城市的电力网,并帮助建立一座中型炼钢厂,解决优质钢材的自给问题;协助规划并部分投资修建从淄博煤矿到青岛港的标准化铁路。

· 人才培养升级:将赴德留学人员名额扩大至三百人,并接纳部分中方工程师进入克虏伯、西门子的核心研发部门进行短期交流。

条件同样苛刻:德国要求在山东的矿产开采权份额提升,要求在合资企业中占有不低于百分之四十的股份,并要求军政府在未来的大型项目招标中优先考虑德国企业。

这是一场**裸的利益交换。高岩召集了李德明、工业发展署官员以及新任外交司负责人,进行了连续数日的激烈讨论。

“技术我们必须拿到!尤其是重炮和炼钢技术,这是强军的脊梁!”李德明态度坚决。

“但德方的要价太高了,矿产和股份的让渡,恐有损长远利益。”工业发展署的官员忧心忡忡。

“外交上,过于亲近德国,可能会进一步刺激英法俄日,使我们更加孤立。”外交司负责人提出顾虑。

高岩听着各方意见,最终拍板:“合作必须推进!机会稍纵即逝!原则是: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合资企业我方必须控股,管理权不能旁落。矿产开采可以给予优先权和优惠,但不能是独占性的卖断。至于外交压力……”

他冷笑一声:“就算我们什么都不做,他们就会放过我们吗?实力,才是最好的外交语言!当我们足够强大时,自然有人会来跟我们讲‘公平’!”

在他的强力推动下,与德国的合作协议最终签署。登州城外,大片土地被划为“德高合作工业区”,德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们开始并肩工作,打下新工厂的根基。一批批更精密、更庞大的设备在港口卸货。整个控制区,仿佛一个巨大的、正在加速运转的工地。

然而,高岩的目光并未仅仅停留在军事和重工业上。在签署完合作协议的当晚,他将行政总署、司法总署以及新成立的“民生建设委员会”的负责人留了下来。

“诸位,刀剑可以御敌,但不能让百姓吃饱穿暖,不能让社会长治久安。”高岩的语气严肃,“威海卫的胜利,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我们必须立刻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内政建设上来,‘铸剑为犁’!”

他提出了“新政深化三大纲领”:

一、兴修水利,鼓励农耕。趁着冬闲,动员军队和民众,大规模整修黄河下游及山东境内主要河流的堤坝、渠道,推广李德明等人根据高岩提示“研发”的简易化肥(主要是骨粉、绿肥堆沤技术)和新式农具,设立“劝农所”,引进优良作物品种,全力提升粮食产量。

二、整顿商贸,平抑物价。由“辽东贸易总公司”牵头,建立官营的粮、盐、布匹储备制度,在关键时期投放市场,打击奸商囤积居奇。同时,简化商税,保护合法经营,吸引各地商人前来贸易,繁荣市场。

三、普及教化,开启民智。在已有“陆军军官学堂”和“格致学堂”的基础上,在各县普遍设立“蒙学堂”(初级小学),强制适龄儿童入学,教授识字、算术及浅显的格致、地理知识。编纂《新政三字经》、《华夏舆地概略》等通俗读物,向民众解释新政,灌输国家、民族观念。

这些政策,条条都触及根本,需要投入海量的人力物力,也必然触动许多旧有习惯和利益。但高岩态度坚决:“再难也要做!军队的强大是标,民心的凝聚、国力的厚实才是本!我们要建立的,不只是一个能打仗的政权,更是一个能活下去、并且能活得更好的新社会!”

就在高岩全力推动“铸剑为犁”的内政建设时,遥远的北方传来了新的消息。

“夜枭”从旅顺和朝鲜半岛发回密报:

“日俄舰队惨败后,日方反应异常激烈,国内舆论沸腾,军部叫嚣报复之声高涨。但鉴于损失和俄国盟友的态度趋于谨慎,短期内再次发动大规模海上进攻的可能性降低。”

“俄国方面,似乎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了满洲北部,其在旅顺的陆军有加强迹象。”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远东舰队近期在长江口及渤海湾外的活动频率增加,其态度暧昧。”

高岩看着这些情报,眉头微蹙。日俄的直接军事威胁暂时缓解,但英国的动向值得警惕。这个老牌的殖民帝国,绝不会坐视德国在远东势力的膨胀和自己影响力的衰退。

“未雨绸缪啊……”高岩喃喃自语。他意识到,下一个挑战,可能来自于外交和经济领域,来自于这个看似中立,实则手腕老辣的“日不落帝国”。

他召来陈念恩:“无线电台的覆盖范围,能否尽快扩展到上海、甚至香港?”

“技术上可以尝试建立中继站,但需要时间和资源。”陈念恩回答。

“尽快去做!”高岩命令道,“我们需要更早、更清晰地听到来自南方和海外的声音。”

同时,他指示外交司,开始搜集和研究与英国相关的所有条约、商务案例,并尝试与一些有影响的、相对中立的英国商人或学者进行非正式接触。

外部压力形式的转变,内部建设千头万绪。高岩如同一个高明的棋手,在棋盘上同时布局。一边是利用德国技术加速“铸剑”,打造更锋利的矛与更坚固的盾;一边是推动“为犁”的内政,夯实统治的根基;同时,还要警惕着远方即将袭来的、不同形态的风暴。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威海卫的胜利,不是终点,而是将他和他所创立的事业,推向了一个更高、也更危险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较量将更加复杂,也更加残酷。他必须在这短暂的喘息期内,让自己变得足够厚重,足够坚韧,才能迎接那未知的、却必定会到来的惊涛骇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