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北洋钢铁军魂 > 第74章 铁血同盟与暗流

北洋钢铁军魂 第74章 铁血同盟与暗流

作者:爱吃藿菜的巫虫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17:39:09

冯·施拉格男爵的登州之行,如同一块投入微妙平衡局势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他带回柏林关于高岩军政府“惊人的组织效率”和“不容小觑的技术潜力”的报告,在德国最高决策层内部引发了激烈讨论。以德皇威廉二世为首的激进派,对在远东获取一个稳固的据点、挑战英国霸权充满兴趣;而较为谨慎的派系则担忧过度卷入中国内战的风险。最终,务实主义占据了上风:先进行有限度的深度接触,以技术和经济合作为敲门砖,获取实实在在的利益,再观后效。

于是,一支规模更大、规格更高的德国代表团,在施拉格的再次率领下,乘坐一艘受海军保护的邮轮,抵达了登州。与上次不同,这次代表团中除了外交官,更包含了来自克虏伯、西门子、毛瑟等德国工业巨头的资深工程师、技术代表,以及几位身着便装、眼神锐利的普鲁士总参谋部观摩军官。

高岩给予了最高规格的接待,但核心议程直接而明确。在总司令部戒备森严的会议室内,一场将深刻影响远东格局的谈判拉开了帷幕。

“高将军,”施拉格男爵开门见山,“德意志帝国钦佩您的远见与力量。我们相信,一个现代化、强大的东方伙伴,符合德意志的利益。我们愿意提供您急需的技术、设备和专家,帮助您更快地实现……工业与军事的现代化。”

他递上一份厚厚的合作意向书草案,内容涵盖了军事、工业、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

高岩仔细翻阅着,心中快速权衡。草案条件比预想的要优厚,德国人显然下了血本。但他深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男爵阁下,贵国的诚意,我感受到了。”高岩放下草案,目光平静,“我对合作持开放态度,但有几个基本原则必须明确:第一,所有合作项目,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尊重我方主权的基础上。第二,技术引进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实现自主,而非永久依赖。第三,涉及核心国防机密的领域,我方将保留最终决定权。”

施拉格微微颔首,对高岩的清醒并不意外:“这是自然。德意志尊重伙伴的独立与尊严。”

接下来的谈判进入了实质性的技术细节磋商。高岩这边,由李德明、陈念恩等“启明”骨干,以及新成立的“工业发展署”官员组成的技术团队,与德方专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德方提出的合作项目极具诱惑力:

· 军事领域:愿意提供最新的克虏伯1896年式75mm野炮(与法国m1897并称翘楚)的全套图纸、特许生产权及部分关键零件;协助建立现代化的炮兵观测与指挥体系;提供毛瑟G98步枪的改进建议和生产工艺优化;甚至在潜艇设计和大型舰用蒸汽轮机技术方面,愿意进行“有限度的交流”。

· 工业领域:西门子公司提出帮助建设一座现代化发电厂,并提供电报、电话设备和技术;克虏伯表示可以协助扩建登州机器局,引入先进的炼钢、铸造、机械加工设备和技术标准。

· 基础设施:愿意提供贷款和技术,帮助修建连接主要矿区和港口的标准化铁路。

面对这些诱人的条件,高岩团队保持了惊人的冷静和针对性。李德明在与克虏伯工程师讨论火炮时,不仅询问性能参数,更深入追问钢材冶炼的炉温控制、身管自紧工艺的细节、以及炮闩闭锁结构的材料学原理,其专业程度让德方专家刮目相看。陈念恩则在与西门子代表交流时,重点询问了大功率发电机转子动平衡、远距离电力传输损耗等前沿问题,并隐晦地提及了对“交流电与直流电优劣”的看法,让对方不敢小觑这个年轻东方学子的知识储备。

高岩亲自敲定了首批合作项目:

1. 火炮技术引进:引进克虏伯75mm野炮技术,但要求德方专家必须指导中方人员掌握从炼钢到总装的全流程,并同意中方在消化技术后进行适应性改进。

2. 电力与通讯建设:与西门子合作,优先建设登州工业区发电厂和连接主要军营、指挥部的有线电话网络,同时要求西门子提供无线电(无线电报)技术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实验设备。

3. 工业母机与标准:从德国采购一批先进的车床、铣床、钻床等工业母机,并聘请德国工程师指导建立一套完整的、与国际接轨的工业计量和标准化体系。

4. 人员培训:派遣首批一百名优秀青年军官、技术工人和学员赴德国留学,进入克虏伯工厂、西门子实验室以及德**事院校进行系统学习。

作为交换,高岩同意:

· 给予德国公司在山东矿产(主要是煤炭和铁矿)勘探和开采的优先权(非独占),并以优惠价格向德国出口矿石和部分农产品。

· 在登州划出特定区域,允许德国商人设立商行和银行,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

· 承诺在未来的军事采购中,优先考虑德国产品(在性能价格相当的前提下)。

这是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德国人获得了宝贵的原材料、市场准入和地缘政治影响力;高岩则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工业技术、军事装备和人才培养渠道,极大地加速了自身实力的提升。

合作协议的签署,在登州举行了简短的仪式。当高岩与施拉格在印有中德两种文字的合作文件上签字盖章时,标志着“华夏革新军政府”与德意志帝国之间,一种特殊而紧密的“铁血同盟”关系初步确立。

消息传出,举世哗然。

北京紫禁城,光绪皇帝在朝会上气得浑身发抖,痛斥德人“背信弃义,助纣为虐”。荣禄等人更是忧心忡忡,高岩获得德国支持,如虎添翼,剿灭难度陡增。他们加紧向英、法、俄等国求援,试图构建反高联合阵线。

伦敦和巴黎的反应是复杂的。他们既不愿看到德国在远东坐大,又对高岩这个“不稳定因素”充满疑虑。英国驻华公使向国内报告,认为“德国人进行了一次高风险的投资,其结果可能打破远东的力量平衡”。法国人则更加关注高岩对他们在印度支那利益的可能影响。

反应最为激烈的,自然是日本。东京大本营内,山县有朋等军阀巨头暴跳如雷。德国对高岩的武装,直接威胁到日本在辽东的利益和未来的复仇计划。日本政府向柏林提出了强烈抗议,并暗中加快了与俄国接触的步伐,试图联合遏制高岩-德国轴心的扩张。

而在革新军控制区内,与德国的合作带来了立竿见影的变化。一批批标注着克虏伯、西门子标志的机器设备在登州港卸货,金发碧眼的德国工程师和技术员出现在机器局和新建的工地上,用生硬的中文或通过翻译,指导着中国的工人和学徒。首批赴德留学的青年,怀着激动与使命感,登上了前往欧洲的客轮。

李德明和陈念恩等人,如同海绵吸水般,疯狂地从德国专家那里汲取着知识。他们组织翻译团队,夜以继日地翻译德文技术资料,并结合高岩偶尔提供的、超越时代的“灵感”,开始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高岩站在机器局新建的、由德国机床武装起来的车间里,听着机器的轰鸣,看着中方技术人员与德方专家交流的场景,心中充满了紧迫感与希望。

他知道,德国的援助是一剂猛药,能让他迅速强壮,但也可能产生依赖的毒素。他必须在利用外部资源的同时,死死抓住“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这两条命脉。

“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他对身旁的王奎和李德明说道,“德国人不会无限期地帮助我们,朝廷和列强也不会坐视我们壮大。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些技术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外部,因德高接近而风起云涌;内部,借助外力而加速蜕变。高岩在这充满机遇与危机的激流中,牢牢掌控着方向,驾驶着“革新”的航船,向着更深、更未知的水域,坚定前行。铁血同盟已成,更大的风暴,正在远方酝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