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北洋钢铁军魂 > 第173章 基石与裂痕

北洋钢铁军魂 第173章 基石与裂痕

作者:爱吃藿菜的巫虫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17:39:09

西亚的烽火如同天际线处隐约的雷鸣,虽引人瞩目,却并未能撼动中华共和国这艘巨轮既定的航向。当“约翰牛”与“北极熊”在波斯的泥潭中相互撕咬、角力之际,高岩与他的共和国,已然将目光和精力,更多地投向了内部那片更为广阔、也更为根本的战场——将初步建立的工业骨架,填充上坚韧的肌肉与奔腾的血脉,实现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脱胎换骨的工业跃升。

德意志,这个远在欧洲中部,以严谨、精密和强大工业实力着称的帝国,成为了共和国这场自我革新的最重要外援。青岛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繁忙。悬挂着德意志商船旗的货轮络绎不绝,卸下的不再是单纯的枪炮弹药,而是一箱箱标注着“克虏伯”、“西门子”、“mAN”字样的工业母机、发电机转子、大型水压机部件,以及成套的化工厂、钢铁厂图纸。与之同船抵达的,还有数百名神情严肃、举止一丝不苟的德意志工程师与技术顾问。

他们分散到了共和国的各个工业心脏地带。

在汉阳铁厂扩建而成的“大汉口钢铁联合体”,德籍总工程师弗里茨·霍夫曼正对着巨大的高炉图纸,用带着浓重巴伐利亚口音的英语,向中方技术人员和工头咆哮:“精度!我强调过无数次!热风阀的密封面精度必须达到0.05毫米!你们现在的水平,是在浪费优质的焦炭和矿石!”他拿起一个刚刚加工报废的阀门铸件,重重地摔在检验台上,金属撞击的刺耳声音让在场所有人心头一凛。负责此处的中国工程师面红耳赤,却不敢有丝毫反驳,只是紧紧攥住了手中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霍夫曼提出的苛刻标准和要求。

在太原兵工厂新设立的“重型机械制造局”,来自埃森的克虏伯专家卡尔·施密特,正指导工人们组装共和国第一台完全自主仿制的15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每一个螺栓的扭矩,每一根液压管路的冲洗洁净度,都必须在德国人的监督下严格达标。“不要试图用你们的‘差不多’来应付我,”施密特用生硬的中文说道,眼神锐利,“在这里,只有‘是’,或者‘不是’。”工人们最初对这群“洋鬼子”的吹毛求疵怨声载道,但在亲眼目睹按照德标生产出的第一个大型曲轴毛坯那均匀致密的内部结构后,抱怨逐渐变成了沉默的信服与刻苦的钻研。

在南京郊外新规划的“麒麟门工业区”,一座规模宏大的“金陵化工厂”正在德意志法本公司的技术援助下拔地而起。巨大的分馏塔、反应釜和错综复杂的管道网络,构成了这个时代工业力量的奇异美学。德方技术代表汉斯·穆勒,不厌其烦地向中方派遣的管理者和年轻技术员们灌输着流程管理和安全规范。“化工,是数学和物理在钢铁容器中的舞蹈,”穆勒指着庞大的合成氨设备说道,“任何一个参数的微小偏离,都可能导致这场舞蹈变成一场灾难性的爆炸。你们必须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记录制度,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流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凭感觉行事的个体。”

这股来自莱茵河畔的技术洪流,强劲地冲刷着共和国早期工业建设中存在的粗糙、经验化和标准不一的积弊。由高岩亲自推动,总参谋部装备局和工业发展总署联合制定的《共和国工律·制造篇》(内部称为“铁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下发到每一个重点厂矿。其中对螺纹公制标准、钢材牌号统一、图纸标注规范、公差配合制度等进行了强制性规定,明确要求“凡新建、扩建之厂矿,及军队采购之装备,必循此律”。

这无疑是一场触及筋骨甚至灵魂的变革。阻力巨大。

在天津机器局(已更名为“北方第一机械制造厂”),一位留用自清时期的老师傅,面对要求他放弃使用了半辈子的英制螺纹规,改用陌生的公制规时,情绪激动地找到厂长:“大人!咱这手艺,祖传的活儿,洋人的尺子量不出咱的窍门!这‘铁律’不是要咱的命吗?”类似的抵触情绪在各地皆有出现,旧有的习惯和知识体系,与新的、冰冷的、不容置疑的工业标准发生了激烈碰撞。

高岩对此早有预料。他的应对方式简单而有效。一方面,他授权工业发展总署和内卫府联合成立“技术监理处”,拥有对各厂矿执行“铁律”情况进行突击检查和奖惩的权力,态度强硬,不留情面。另一方面,他下令设立“共和国匠士”荣誉体系,并大幅提高关键技术工种,尤其是那些熟练掌握新标准、新工艺的工人的薪酬待遇,其收入甚至可媲美中层官员。同时,由德意志顾问主持的、针对在职工人和技术员的“速成培训班”在各工业基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教材直接翻译自德国技工学校,强调理论与实操并重。

“要么跟上时代,被历史的车轮碾碎;要么拥抱变革,成为驱动车轮的一部分。”高岩在一次工业系统内部会议上,用冰冷的话语定下了基调,“没有第三条路。共和国需要的是能看懂图纸、遵守流程、产出标准合格零件的现代工人和工程师,而不是依赖‘祖传手艺’的作坊匠人。”

压力与激励双重作用下,变革在痛苦中缓慢而坚定地发生着。机器轰鸣声中,不仅仅是钢铁被锻压成型,一个新兴的、具有统一规范和纪律性的工业阶级,也在被逐渐锻造出来。

然而,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并非唯一的挑战。随着合作的深入,理念的差异与利益的博弈,也开始在看似紧密的德中联盟之间,投下些许阴影。

在关于“华夏虎”中型坦克的改进方案研讨会上,冲突达到了一个**。德方顾问,一位前德军装甲兵军官冯·塞克特中校,坚持要求全面采用德国尚在图纸阶段的“扭杆悬挂”系统,并换装更厚重的前倾斜装甲,认为这代表了未来的趋势。而共和国兵器设计总局的年轻总工程师徐志远,则在大量测试数据和系统(高岩通过隐秘方式引导)提供的思路基础上,主张坚持目前技术更成熟、维护更简便的“克里斯蒂”悬挂改进型,并强调火力与机动性的平衡,而非一味堆砌装甲。

“中校先生,贵国的设计理念非常先进,但我们必须考虑共和国现有的工业基础、后勤保障能力,以及主要的作战环境!”徐志远据理力争,他面前摊开的图纸上,密密麻麻标注着计算数据和试验记录,“扭杆悬挂对材料和工艺要求极高,大规模生产良品率无法保证。而过重的装甲会严重牺牲机动性,在远东多山、河流密布的地形,这可能是致命的!”

冯·塞克特傲慢地挥了挥手:“徐先生,战争是技术的终极体现。只有最强大的防护和最先进的设计,才能确保在战场上的生存与胜利。你们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就放弃追求完美。”

会议陷入了僵局。德方倾向于将共和国作为其某些超前设计思想的试验场,而中方则更务实,追求在可靠性与先进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设计能力。

最终,这场争论被提交到高岩面前。

高岩仔细聆听了双方的陈述,又翻看了徐志远提供的厚厚一沓分析报告。他沉默了片刻,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塞克特中校,”高岩开口,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德意志的严谨与创新精神,令人钦佩。共和国感谢贵国无私的技术援助。”

他话锋一转,目光投向徐志远和他的团队:“但是,最适合共和国的武器,必须由熟悉这片土地、了解自身需求的人来决定。徐总工程师的方案,基于详实的测试和国情分析,我认为更符合我们现阶段的实际。‘华夏虎’的项目,按照设计总局的方案继续推进。当然,我们欢迎德方专家就具体的技术细节,比如焊接工艺、观瞄设备的改进,提供宝贵的建议。”

高岩的裁决,明确扞卫了技术自主性的底线。这不仅是一次装备方案的选择,更是一次重要的政治表态:共和国需要的是平等的技术合作者,而非俯首听命的技术附庸。

消息传出,徐志远等年轻一代本土工程师备受鼓舞,他们感受到了来自最高层的信任与支持。而德方方面,虽然部分顾问如冯·塞克特感到不悦,但更深谙政治智慧的德国驻华大使及大型企业代表们,则从中读出了更多的信息。他们意识到,这位年轻的东方领导人,有着极强的独立意志和长远布局,单纯的技术输出和控制难以长久。后续的合作中,德方在提供核心技术时,显然变得更加审慎,但也更加注重与中方的“共同研发”名义,合作关系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也更为实质性的新阶段。

工业化的巨轮,在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的双重驱动下,碾压着旧时代的桎梏,轰然前行。车间里,德语的指令与汉语的讨论交织;图纸上,德制标准与中式改良方案并存。这既是技术的嫁接,也是文明在钢铁与火焰中的一次激烈对话。基石正在一块块奠定,而理念碰撞产生的细微裂痕,也预示着未来更为错综复杂的博弈格局。共和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就在这充满希望与摩擦的阵痛中,昂首阔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