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北洋钢铁军魂 > 第163章 规矩

北洋钢铁军魂 第163章 规矩

作者:爱吃藿菜的巫虫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17:39:09

南京,原两江总督衙门改建的共和国最高法院内,庄严肃穆。高大的穹顶下,国徽高悬。一场备受瞩目的庭审正在进行。原告是上海一家采用新式织机、雇佣了数百女工的“振华纺织厂”,被告则是厂里一名因工伤致残却被无故辞退的女工,由新成立的“南京法律援助公会”派出的年轻律师代理。此案并非简单的劳资纠纷,其核心在于,振华厂依据的是前清遗留的、模糊的“行会规矩”,而女工律师援引的,则是刚刚颁布试行不久的《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关于劳动者权益的条款。

“法官大人!”振华厂的掌柜,一位穿着长袍马褂的老者,激动地挥舞着一本发黄的旧账册,“自同治年间起,敝号便是如此行事!工匠伤残,给予些许抚恤已是仁至义尽,岂有终身供养之理?此乃百年行规!”

年轻律师扶了扶眼镜,毫不退缩,他举起手中那本蓝色封皮的《民法通则》,声音清晰而坚定:“审判长!旧时代的陋规,岂能凌驾于共和国的新法之上?《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七条明确规定,雇主须对因工负伤之雇员承担医治及生活保障之责!这不仅是法律,更是共和国对每一位公民生命的尊重与保障!”

庭审吸引了大量旁听者,各大报馆的记者也在奋笔疾书。新旧观念的碰撞,在这庄严的法庭上激烈交锋。最终,审判长在斟酌再三后,敲下了法槌:“……依据《共和国民法通则》之精神与具体条款,本庭裁定,振华厂需承担原告后续全部医疗费用,并按月支付足以维持其基本生活之抚恤金,直至其终老!”

庭下一片哗然。老掌柜面色惨白,颓然坐倒。而那位年轻律师则被激动的旁听者和女工家属围住。这一刻,法律的权威,正试图穿透千年人治传统的厚重壁垒,艰难地确立自身。

一、 “文法”与“习惯”的博弈

这起案件,仅仅是共和国构建现代法治体系过程中无数波澜的缩影。随着《临时约法》的颁布,以及《民法通则》、《商律》、《刑律》修订案等一系列基础性法律的陆续出台,一场旨在“以法治国”的深刻社会变革拉开了序幕。

然而,法律条文从纸面走向现实,步履维艰。

在广大的乡村,宗族势力依然强大。许多纠纷,村民们依旧习惯于请族中长老依据族规家法进行裁决,对“官府的法”将信将疑,甚至抵触。一位派往江西农村的年轻推事(法官),在审理一桩田地纠纷时,发现双方更愿意接受当地族老的调解,对他依据《民法通则》地权条款做出的判决,阳奉阴违。

在城市,新兴的工商业阶层,则试图利用法律的漏洞,或者凭借财力影响司法。劳资冲突、合同纠纷、专利侵权等新型案件层出不穷,对法官的专业素养和司法独立性提出了严峻挑战。

更复杂的是,共和国疆域内民族众多,风俗各异。如何在推行统一国家法律的同时,尊重和包容一些合理的民族习惯,避免激化矛盾,成为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必须谨慎拿捏的难题。

二、 “吏治”的革新与“监察”的利剑

法律的执行,依赖于高效的行政体系和清廉的官吏队伍。“经纬”行政改革在初步厘清权责、提升效率后,开始向更深层次的“吏治清明”目标迈进。

共和国监察总署的权力和独立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其派出的“巡回监察御史”,手持尚方宝剑,有权对各级官吏的履职情况、廉洁自律进行突击检查和立案调查。数位背景深厚、在地方上颇有势力的官僚,因贪腐、渎职而被迅速拿下,公开审判,起到了巨大的震慑作用。

同时,一套更为精细化的文官考核与晋升体系被建立起来。不再仅仅看重资历和背景,政策执行效果、辖区经济发展、民众评价(通过匿名的民意调查问卷形式初步尝试)等被纳入核心考核指标。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导向逐渐明晰。

为了提升基层官吏的素质,大规模的官吏培训学校在各省建立,强制要求在职官吏轮训,学习新法律、新政策以及基本的行政管理知识。

三、 基层的“网格”与“乡议”

国家的治理,最终要落实到基层。共和国在废除旧的保甲制度后,开始尝试构建新的基层治理体系。

在城市,推行“街区制”和“居民委员会”试点。以街区为单位,设立官派的“街政干事”,负责协调治安、卫生、民政等事务;同时,由居民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和监督,旨在实现官民共治。

在乡村,则试行“乡绅议事会”与“村公所”结合的模式。村公所由上级委任的“村政员”负责,执行国家政令;而“乡绅议事会”则由村中有威望、有文化的乡绅(经过审查)和村民代表组成,负责调解纠纷、兴办教育、管理族产(部分收归国有或村有)、反映民情。试图在国家权力下沉的同时,保留一定的乡村自治传统,减少管理成本和社会震荡。

这套体系远未完善,各地推行情况也千差万别,但它标志着国家权力试图以更组织化、更规范的方式,延伸至社会的末梢。

四、 秩序的代价与“治理”的远途

规矩的树立,必然伴随着阵痛和代价。

新法律的推行,触动了无数像振华厂老掌柜那样习惯于旧规矩的人的利益,引发了或明或暗的抵制。行政改革的深入,打破了官场原有的利益格局和潜规则,使得一部分官僚消极怠工,甚至暗中阻挠。基层治理体系的变革,则面临着人才匮乏、经费短缺、以及传统势力的顽强反弹。

社会在快速转型中,也出现了新的失序。城市化带来的流民问题,工业化带来的劳资对立,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欺诈横行,以及新旧道德观念冲突导致的价值混乱,都使得社会治理的难度空前加大。

高岩在一次关于社会治安状况的内部会议上,听着各地报告的盗窃、抢劫、诈骗乃至恶性案件数量有所上升的统计,沉默良久。

“乱,是成长的烦恼,是旧秩序瓦解、新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的必然阶段。”他最终开口道,“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混乱,就回到过去那种僵化但看似‘稳定’的老路上去。法治、吏治、基层治理,这三条线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下去。”

他指示:“法律要宣传,要让人人知法、懂法、用法。监察要持续,要形成不敢贪、不能贪的氛围。基层建设要加大投入,要找到既能贯彻国家意志、又能贴合民情的模式。”

“治理一个大国,没有捷径可走。”高岩望着窗外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语气沉重而坚定,“唯有秉持公心,摸索前行,用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方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真正树立起‘规矩’,成就可持续的‘方圆’。”

规矩的方圆,正在共和国的肌体上,伴随着无数的争议、冲突和代价,被一点点地刻画出来。这条通往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道路,注定漫长而崎岖,但它的方向,已然无可逆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