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北洋钢铁军魂 > 第157章 民力觉醒

北洋钢铁军魂 第157章 民力觉醒

作者:爱吃藿菜的巫虫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17:39:09

辽东半岛的工厂喷吐着浓烟,南京的实验室彻夜通明,然而在这由国家意志驱动的钢铁洪流之外,一股源自市井街巷、田野乡间的力量,正如同春日的野草,悄然破土,顽强生长。

上海,闸北工业区边缘,一家名为“顺风”的小型机械作坊里,老板赵德顺正对着一个刚拆解下来的进口水泵发愁。这是附近纺织厂的关键设备,核心叶轮损坏,英国洋行报价高昂且交货期长达三个月,工厂面临停产。赵德顺曾是江南制造局的老钳工,技术精湛,后凭借积攒和少量贷款开了这间作坊。

“爹,洋人的图纸要求用镍铬合金钢,我们哪里搞得到?”儿子赵学明,一名在夜校学习了机械制图的年轻人,皱着眉头说。

赵德顺没说话,用布满老茧的手指反复摩挲着损坏的叶轮,又拿起游标卡尺仔细测量。半晌,他眼中闪过一丝决断:“洋人的东西是金贵,但未必没有替代的法子。去,把咱们仿制的那台小冲床改一改,用高碳钢做胚子,我来控制火候和锻打次数,试试能不能做出接近的强度和耐磨性!”

一连几天,作坊里炉火不熄,锤声叮当。赵德顺凭借几十年积累的经验,结合儿子画的简化图纸,反复试验淬火温度和锻打工艺。失败数次后,一个闪烁着幽蓝光泽、硬度与韧性达到微妙平衡的替代叶轮终于成型。装上一试,水泵恢复运转,虽不及原装寿命,但足以支撑工厂渡过难关,成本仅为洋行报价的十分之一。

消息不胫而走,“顺风作坊”的名声在中小工厂主间传开。赵德顺并未止步,他开始带着儿子,主动为那些用不起昂贵进口设备的工厂,改造、仿制各种易损零件。他们的作坊,成了共和国庞大工业体系下一个充满活力的“细胞”。

一、 “草根”的创新与市场的活力

“顺风作坊”并非孤例。在天津、在广州、在武汉,无数个“赵德顺”正在涌现。

共和国推行的《工律》标准,在带来统一规范的同时,也意外地为中小民营企业降低了协作门槛。一个标准化的螺栓、一个统一规格的齿轮,使得不同作坊生产的零件能够相互匹配,催生了细密的产业链分工。

金融体系的初步完善,尤其是地方性商业银行和民间信贷的兴起,为这些“草根”企业提供了最初的血液。虽然贷款额度有限,利率也高,但毕竟提供了脱离原始积累、抓住市场机遇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需求。共和国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国营重工业的扩张,以及民众生活水平的缓慢提升,创造了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巨大市场。国营大厂专注于战舰、重炮、大型机械,而无暇顾及的那些数量庞大、种类繁杂的中低端设备、日用五金、农具改良乃至简单的家用电器(如手电筒、简易风扇)的市场空白,正被这些嗅觉灵敏、机制灵活的民营作坊和 small 工厂快速填补。

他们的“创新”或许谈不上高精尖,更多的是基于实际需求的“微创新”、对现有技术的“适应性改造”和极致的成本控制。但正是这种源自市场最前线的、自下而上的活力,与国家队“自上而下”的推动力,共同构成了共和国工业生态的完整图谱,使其更具韧性和广度。

二、 知识的扩散与“学匠”的崛起

民力的觉醒,离不开知识的传播。

遍布城乡的新式学堂,不仅扫除着文盲,更将最基本的算术、自然常识注入下一代心中。而各地兴办的职业技术夜校、函授班,则成为像赵学明这样的年轻人获取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他们不再完全依赖父辈口传心授的传统手艺,开始接触标准化的图纸、基础的力学原理和金属材料知识。

一批被称为“学匠”的新型技术工人开始崛起。他们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不乏动手能力,成为连接先进技术与生产一线的重要桥梁。他们可能会在业余时间,拿着厂里的问题去请教夜校老师,也可能将学到的新知识,应用于改进自家作坊的生产工艺。

报纸、杂志,尤其是新兴的无线电广播,也开始设立科普栏目,向大众介绍简单的机械原理、农业技术、卫生常识。知识,第一次以如此广泛和通俗的方式,走向民间。

三、 利益的博弈与初生的规则

民力的蓬勃,自然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和挑战。

小工厂、作坊与大型国营企业争夺原材料、能源和市场订单的情况时有发生。国营企业抱怨民营企业“扰乱计划”、“挖墙角”(高薪吸引技术工人),而民营企业则指责国营企业“效率低下”、“店大欺客”。

劳资纠纷开始出现。工人们要求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限制工时,一些激进的工人团体甚至开始酝酿成立“工会”。这给习惯了家长式管理的工厂主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带来了住房、治安、卫生等一系列新的社会管理难题。传统的保甲制度早已失效,新的城市管理体系尚在摸索之中。

面对这些新生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矛盾,共和国的立法和行政机构显得有些应接不暇。旧的法律法规难以覆盖新的社会关系,地方政府往往只能依靠行政命令和个案调解来维持秩序,缺乏稳定、透明的规则。

四、 无声的基石

高岩在听取关于上海劳资纠纷和中小工厂发展情况的汇报后,沉思良久。

“民力觉醒,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国家力量的源泉。”他对宋亦舟等人说道,“我们不能像过去一样,只盯着上面的重工业和大项目。这些遍布城乡的‘草根’活力,这些为了更好生活而奋斗的普通人,才是共和国最坚实的基石。”

他指示道:“立法机构要加快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商事法》、《工矿条例》和《劳资关系调解法》,将这些新的社会关系纳入法治轨道,明确权利与义务,提供解决争端的渠道。”

“同时,要引导和扶持。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推广像‘顺风作坊’那样的实用技术创新。金融机构也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为有潜力的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他走到窗前,看着南京街头熙熙攘攘的人流,缓缓道:“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在于有多少战舰和工厂,更在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是否拥有希望,是否拥有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让这股民力有序地奔涌出来,汇入国家发展的洪流,这才是我们执政的根本。”

民力已然觉醒,如同地底奔涌的暗流,虽然混杂着泥沙,却蕴含着无尽的生机与力量。如何疏导、规范、利用好这股力量,使其成为推动共和国持续前行的澎湃动力,而非冲垮堤坝的洪水,是对执政者智慧的全新考验。这无声的基石,正决定着共和国大厦能否屹立不倒,能否攀登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