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五年方略
登州,执政府议事厅。巨大的全国地图上,不同颜色的线条和标记勾勒出未来的蓝图。这里正在审议的,是决定新生共和国未来五年命运的《复兴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草案的封面上,简单的“复兴”二字,承载的却是将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初步推向工业化的千钧重担。
草案的核心,围绕着“两个基础,一个突破”展开。
“两个基础”,一是交通命脉——优先完成贯穿南北的“津浦-平汉-粤汉”铁路干线,并修建连接主要矿产区与工业中心的支线;二是能源基石——全面勘探并开发开滦、抚顺、萍乡等大型煤矿,在武汉、上海等地建立近代化发电厂。
“一个突破”,则是在国防工业上取得决定性进展——扩建青岛、上海、汉阳三大兵工厂,使其具备规模化生产“磐石”系列枪械、“震岳”迫击炮、75毫米乃至105毫米级野战炮的能力;加速“蓝海造船所”二期工程,目标是实现三千吨级防护巡洋舰的自主建造;同时,在德国技术援助下,于山西建立初步的航空器研发与制造基地。
财政总长唐绍仪指着厚厚的预算表,语气凝重:“执政,诸位同僚,计划虽好,但钱从何来?初步估算,第一个五年计划所需资金,远超我国目前岁入。即便算上德国贷款、南洋侨汇及发行建设公债,仍有巨大缺口。”
高岩的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沉声道:“钱,要靠我们自己挣,也要靠省。第一,行政开支,包括我的执政府,一律缩减三成!第二,成立‘国家资源管理委员会’,对全国主要矿产实行国家专营,利润投入建设。第三,发行‘工业建设彩票’,面向民间募集资金。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顿了顿,“我们要用未来的市场,换今天的投资。可以适当开放部分非核心行业的特许经营权,吸引外资,但必须确保技术转移和国资控股。”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每一项指标,每一笔预算,都经过反复的辩论和测算。当高岩最终在草案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窗外已是星斗满天。他知道,这薄薄的几页纸,即将在这个古老国度的土地上,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建设浪潮。
第二节:柏林-青岛轴心
就在《五年计划》紧锣密鼓制定之时,德意志帝国远东特使,冯·瓦德西伯爵,乘坐专轮抵达了青岛港。码头上,军乐队奏响了两国国歌,高岩亲自出席迎接,规格极高。
会谈在执政府秘密会议室进行,气氛坦诚而深入。瓦德西不仅带来了德皇威廉二世对高岩就任共和国执政的正式贺信,更带来了一份份量极重的《德华战略合作补充备忘录》。
备忘录的核心内容远超一般意义上的经贸合作:德国将协助中国建立完整的军事教育体系,包括在青岛合办“陆军军官学院”,在武汉建立“海军舰艇学院”,由德军现役优秀军官担任教育和顾问;德方将提供更先进的克虏伯火炮全套生产线,并派遣专家指导建立中国的特种钢冶炼工业;双方将建立军事情报共享机制,共同应对“第三方在远东的潜在威胁”(虽未明言,但指向英、日、俄不言自明)。
作为回报,中国需确保德国资本在华投资的优先地位,特别是在铁路、矿产开采和重工业领域;并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尤其是在涉及德国太平洋岛屿和胶州湾权益问题上,与德国保持“战略协调”。
“执政阁下,”瓦德西用流利的汉语说道,眼神锐利,“德意志帝国视您领导的共和国为远东最可靠的伙伴。我们的合作,不应局限于商业,而应升华为塑造新时代亚洲秩序的共同力量。”
高岩沉吟片刻,举起酒杯:“伯爵阁下,请转告德皇陛下,华夏共和国珍视与德意志的友谊。一个稳定、繁荣、与德国紧密合作的中国,符合我们双方的根本利益。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干杯。”
“柏林-青岛轴心”在这一刻,变得更加清晰和牢固。来自德国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如同强劲的燃料,注入中国这架刚刚启动的工业引擎。
第三节:龙潜于渊
旅顺军港,戒备森严的深水码头旁,一群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正围绕着几个巨大的、覆盖着帆布的神秘物体忙碌着。这里是共和国海军最核心的“潜舰研发基地”。
总工程师李德明(已从“探空坊”调任至此)掀开帆布一角,露出了一个流线型、黝黑发亮的钢铁身躯。它与之前的“深渊”级潜艇相比,体型更大,线条更加流畅,艇首下方安装了新式的鱼雷发射管。
“执政,这就是‘蛟龙-I’型攻击潜艇的首艇!”李德明难掩兴奋,“我们吸收了俘获的日军潜艇部分设计,加上德国提供的部分柴油机技术和艇体焊接工艺,性能远超‘深渊’级!水下潜航时间更长,噪音更小,配备了四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携带‘长矛-I’型热动力鱼雷,射程和威力都不可同日而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