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北洋钢铁军魂 > 第33章 深蓝之志

北洋钢铁军魂 第33章 深蓝之志

作者:爱吃藿菜的巫虫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17:39:09

登州反谍行动的胜利,如同一阵清风,暂时驱散了笼罩在山东沿海的阴谋迷雾,但也让高岩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来自海上的威胁是何等迫近与专业。陆上防线可筑垒,新军可苦练,但若无一支足以在浩瀚大洋上争锋的强大海军,则漫长的海岸线终将是处处设防、处处薄弱的软肋。眺望着渤海湾那无垠的深蓝,一个超越时代的念头在他心中愈发坚定:必须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具备先进理念与技术的新式海军,至少,要播下种子。

然而,打造一支海军,远比编练新军更为复杂、耗费更为巨大,也更容易触动朝廷乃至列强最敏感的神经。直接上书请求筹建大规模舰队,在当下无异于痴人说梦。高岩决定采取更为迂回且务实的策略,从培养人才和探索新路径入手。

他的第一步,是上奏朝廷,以“加强海防教育,培养通晓洋务、水战之基层官佐”为由,请求在登州设立“胶东水师学堂”。奏折中,他避开了敏感的“舰队”字眼,着重强调学堂的“教育”与“技术”属性,并巧妙援引福州船政学堂的先例。在光绪皇帝的支持和帝党官员的斡旋下,尽管有守旧派质疑“重复建学,徒耗钱粮”,旨意最终还是勉强批准,但经费需高岩“就地筹措大半”。

有了一纸批文,高岩立刻行动起来。校址就选在蓬莱阁下,面朝大海的一片开阔地。他亲自规划校舍,要求不仅要有讲堂、宿舍,更要有水力实验室、船模工坊、小型气象观测台以及一座配备最新海图和各种航海仪器的模拟操舵室。

师资是最大的难题。他一方面重金礼聘从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毕业的优秀学员,以及少数因各种原因离开北洋水师的不得志军官;另一方面,他通过秘密渠道,设法从香港、上海乃至欧洲,招募了几位真正具备现代海军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外籍教习,其中包括一位因理念不合而离开德国远东舰队的枪炮军官,和一位曾在英国商船队服务多年、精通航海与轮机的老船长。

“诸位,”在水师学堂的开训仪式上,高岩对首批精心挑选的八十名学员(大多来自务实学堂和军中略有文化基础的年轻士兵)说道,“你们将来,或许不是去指挥艨艟巨舰,但你们要明白,未来的海战,绝非仅是船坚炮利!它关乎天文、地理、机械、电讯,更关乎谋略与胆魄!我要你们学的,是如何读懂大海的脉搏,如何驾驭钢铁的巨兽,如何在这万里波涛之上,为我中华,守住这片蓝色的疆土!”

学堂的课程设置远超旧式水师教育。除了基础的国文、算学,更侧重于航海天文、船舶驾驶、轮机管理、海上测绘、火炮理论与鱼雷操作(目前仅为理论)。高岩甚至亲自讲授《海权论》的启蒙思想,阐述制海权对于国家命运的决定性意义,这在当时无疑是石破天惊之论。

然而,高岩的深蓝之志,远不止于一座水师学堂。他的目光投向了更深远、也更隐秘的方向。在机器局最核心、戒备最森严的“特种研发车间”内,一项堪称惊世骇俗的绝密计划,正在数名他最信任的德籍技师和中方顶尖工匠的主持下,悄然进行——设计和建造一艘实验性潜艇。

这个念头,源于他对未来海战形态的预判,以及当下力量对比的清醒认识。正面挑战日本联合舰队的巨舰大炮,短期内绝无可能。而潜艇,这种隐秘的水下杀手,或许能以弱胜强,成为打破平衡的“非对称”利器。

车间的图纸架上,铺满了绘有流线型艇体、十字形尾舵、以及复杂通气管、水柜系统的草图。高岩凭借着超越时代的模糊记忆和对现有技术的理解,与技师们反复推敲。

“耐压壳体的钢材强度必须保证!”

“蓄电池组是动力关键,也是最大风险点,安全措施要做到万无一失!”

“鱼雷发射管的设计要简洁可靠,初期哪怕只能携带一两枚,也具有威慑力!”

建造过程充满了艰难。合适的钢材难以获取,焊接技术落后,水密性问题不断,小型柴油机的性能也远未达标。这艘被高岩命名为“蛟龙一号”的实验艇,进度缓慢,且屡屡遭遇失败。一次水柜压力测试中,甚至发生了严重泄漏,险些造成人员伤亡。

外界对此一无所知。偶尔有风言风语传出,也只当是高岩又在“瞎鼓捣”什么新式水雷或小艇。唯有极少数核心成员,才知道他们正在尝试叩开一扇通往全新战争领域的大门。

这一日,高岩正在水师学堂观摩学员进行六分仪测量演练,赵三槐送来密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借巡视威海防务之名,已抵达烟台,不日将前来登州“观摩水师学堂”。

这是一个信号。丁汝昌是淮系元老,北洋水师的直接统帅,他的到来,既是朝廷对高岩在山东动作的关注,也代表了旧式海军体系对这支“异军”的审视。

高岩心知,这是一次至关重要的会面。他既不能表现得过于锋芒毕露,引起猜忌,也不能妄自菲薄,失了底气。

丁汝昌的座舰抵达登州港时,高岩率众在码头相迎。两人见面,一番官样寒暄。丁汝昌年近六旬,面容清癯,眼神中带着久经风浪的沉稳与一丝难以言说的疲惫。他打量着眼前这位年轻得过分、却已名动天下的帮办大臣,目光复杂。

高岩陪同丁汝昌参观了初具规模的水师学堂。看到学员们在模拟操舵室熟练地使用罗经、海图,在实验室摆弄船模、计算流体,甚至尝试操作简易的电报装置,丁汝昌眼中不时闪过惊异之色。这些,是他在北洋水师学堂未曾见过的景象。

“高大人办学,用心良苦啊。”丁汝昌叹道,“只是,这海战之道,终究需巨舰重炮,于风涛骇浪中见真章。这些学子,纵是学富五车,若无舰船可登,亦是枉然。”

话语中,既有对学堂新气象的认可,也暗含了对高岩“舍本逐末”的疑虑,更透露出对北洋水师现状的无奈。

高岩微微一笑,引丁汝昌登上蓬莱阁。凭栏远眺,海天一色,几只海鸥在战舰桅杆间盘旋。

“丁军门所言极是。巨舰重炮,乃海疆柱石,不可或缺。然,晚辈以为,未来海战,亦在方寸之间,在电光火石之决断,在人所不见之处的较量。”他语气平和,却意有所指,“譬如那水下潜行之物,若能制敌于不意,或可收奇效。”

丁汝昌闻言,眉头微蹙,显然未能完全理解,也未敢尽信:“水下?高大人是指……水鬼、凿船之术?此等小技,恐难当大任。”

高岩不再多言,有些理念,非亲眼所见,难以撼动根深蒂固的认知。他转而与丁汝昌探讨起威海卫、旅顺口的布防,以及应对日军可能进攻的战术。高岩凭借对历史的先知和现代战术理解,提出的某些建议,如加强雷场布置、注意舰队机动、警惕日军鱼雷艇夜袭等,让丁汝昌沉思良久。

临别时,丁汝昌握着高岩的手,语气恳切了许多:“高大人年轻有为,志存高远,老夫佩服。山东海防,日后还需高大人多多费心。只是……这朝廷格局,这各方掣肘……唉,好自为之。”

送走了丁汝昌,高岩独立于蓬莱阁上,海风鼓荡着他的衣袍。他知道,自己播下的种子,无论是水师学堂的学子,还是车间里那艰难孕育的“蛟龙”,都还需要时间成长。而历史留给他的时间,似乎正变得越来越紧迫。

东方的海平面上,乌云正在积聚。他仿佛已经能听到,那来自深蓝之处的、越来越近的战争鼓点。

“深蓝之志,不容稍懈。”高岩喃喃自语,目光愈发锐利,“无论是浮于海面的巨舰,还是潜行于水下的蛟龙,这片大海,终将见证我辈的奋斗与牺牲。”

他转身,大步走下城楼,向着机器局那戒备森严的车间走去。那里,承载着他打破困局、制胜未来的,最深沉、也最激进的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