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页上的“君子”二字,如同投入心湖的石子,在沈默心中漾开层层疑虑。这绝非寻常的感怀,更像是某种冰冷的信号。
几乎在同一时间,京城的文化圈里掀起了一股“古风”的热潮。这股热潮来势汹汹,仿佛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开始热衷于古代文化和传统艺术。
而在这股热潮的中心,是那位退隐多年的竹山先生——林墨池。他突然决定再度出山,并且广发请柬,邀请各方文人雅士参加一系列名为“以文会友”的雅集活动。
这些雅集的地点选择也颇具匠心,有时在林墨池城郊的别业“竹园”,那里环境清幽,翠竹环绕,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文人雅士之境;有时则会在某处清幽的寺院,古刹钟声回荡,更增添了几分雅趣。
参加这些雅集的人,无一不是京城文化圈中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在雅集中吟诗作对,品茗论画,尽显风雅之态。
然而,就在这表面的风雅之下,却似乎隐藏着一股暗流。
先是工部的一位郎中,在一次雅集上被某才子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诗句调侃其负责的河工事务。这本是文人之间的戏谑之语,但谁也没有想到,仅仅过了几天,这位郎中竟然真的在视察河道时“意外”落水身亡。
当人们终于将他的尸体从冰冷的水中打捞起来时,一股令人窒息的寒意扑面而来。他的身体已经被水浸泡得发白,湿漉漉的衣服紧紧贴在身上,仿佛与他融为一体。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紧握的右手。尽管手指因为长时间浸泡而变得苍白肿胀,但他的手却像铁钳一样紧紧握住,不肯松开。人们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掰开他的手指,发现他手中紧紧握着一枚湿透的、绘着竹叶的笺谱。
这枚笺谱看起来已经有些年头了,纸张泛黄,上面的墨迹也有些模糊。但那竹叶的图案却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什么秘密。它就像一个神秘的符号,让人不禁对他的死因产生了更多的猜测和疑问。
这枚笺谱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他的遗物吗?还是与他的死亡有着某种关联?人们围绕着这枚笺谱议论纷纷,各种猜测和假设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有人说这可能是他留给某人的重要信息,也有人说这或许是他自杀的原因所在。
然而,无论怎样的猜测都无法得到证实,因为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将这个谜团留给了生者去解开。
就在这时,一个与盐商关系密切的御史,在一次雅集上被人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这句话暗讽。没过多久,这位御史的书房在深夜突然起火,火势凶猛,不仅书房里的人都被烧死,连房屋也被烧成了废墟。
当人们清理废墟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块烧焦的兰花纹玉佩。这块玉佩的出现,让原本就已经沸沸扬扬的流言蜚语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人们纷纷猜测这是一场“诗谶索命”的事件。
面对这样的情况,明镜司决定介入调查。经过一番仔细的勘查,表面上看起来,这确实像是一场意外。因为御史落水的地方,堤岸十分湿滑,而失火的书房里,也摆放着大量的烛台和书籍,很容易引发火灾。
然而,沈默却对这一切持怀疑态度。他觉得这其中的巧合太多了,尤其是那枚竹叶笺和兰花玉佩,它们的出现似乎太过刻意,让人不得不心生疑虑。
为了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崔鹏决定混入一次雅集,亲自观察一下现场的情况。果然,他发现这次雅集的气氛有些微妙。竹山先生林墨池虽然德高望重,在雅集中谈笑风生,但他身旁的几位核心弟子,眼神却格外锐利,仿佛时刻都在留意着众人的交谈。
而在这些人中,有一位年轻的画师引起了崔鹏的特别注意。这位画师名叫文子衿,他始终沉默寡言,只是在一旁安静地作画。崔鹏注意到,他画的正是“君子图”系列,而且他笔下的墨竹,显得孤傲冷峻,与其他画师的作品风格迥异。
“那画师,有点邪门。”崔鹏回来后对沈默说,“好像对什么都不关心,但我觉得,他耳朵灵得很。”
沈默调阅了文子衿的资料:出身书香门第,家道中落,性格孤僻,以画技精湛闻名,尤擅梅兰竹菊,被誉为“君子画师”。其工作室“听竹小筑”位于僻静之地,平日谢绝访客。
然而,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人们惊讶地发现,竹山先生林墨池的背景远比想象中更为复杂。原来,他在年轻时曾在前朝的翰林院任职,而那个时候,正是听风楼活动最为猖獗的时期!
更令人震惊的是,林墨池的一位早已病故的得意门生,竟然与楚怀瑾是至交好友!这一发现让原本看似零散的线索逐渐交织在一起,仿佛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谜团。
听风楼在司礼监的网络遭受重创之后,是否会改变策略,将活动的重心转移到这看似风雅的文人雅集上,以此作为新的掩护呢?那些神秘的“诗谶”是否就是听风楼故意散布的,目的是为了清除目标或者制造混乱呢?而那个被称为“君子”的暗语,是否就隐藏在这些雅集之中,或者与那位“君子画师”有着某种关联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