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她来时又逢春 > 第17章 当夜幕降临

她来时又逢春 第17章 当夜幕降临

作者:烟yy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7 16:53:50

文学社的活动室坐落在教学楼顶层的角落,一扇老式木窗将夏日的阳光筛成细碎的光斑,洒在泛黄的稿纸与堆叠的旧刊上。

梁清安坐在藤编椅上,蓝白相间的校裙在光影中摇曳,裙摆边缘的褶皱仿佛被风轻轻抚平,又因她紧绷的坐姿重新翘起。

她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钢笔的金属纹路,笔帽上刻着的“文学社”三个字在光线下泛着微凉的银光。

对面是高三的学姐杜婉菱,这位文学社的“老人”正倚着窗台,斜斜投下的阳光为她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边,温柔的目光却如细密的针,悄然刺入梁清安的心底。

“清安,参与社刊专栏创作,你能写出好剧本吗?”

杜婉菱的声音像浸过蜂蜜的温水,却让梁清安脊背一僵。

她清楚,这位学姐不仅是文学社的副社长,更是社刊终审权的实际掌控者。

她的指尖在桌角轻轻叩击,节奏与窗外蝉鸣的躁动悄然应和。

梁清安的目光掠过杜婉菱身后书架上的旧刊,那些泛黄的纸页间,温珠的名字如星辰般闪烁。

那位将作品推向国外、被国内顶级创作室收录的传奇人物,是文学社至今无人超越的标杆。

她的剧本《夜莺与铁锁》至今仍被奉为经典,那些尖锐的台词像淬过毒的匕首,刺穿每个读者的防备。

梁清安深吸一口气,钢笔被攥紧又松开,金属纹路在掌心留下微凹的印痕。

她忽然扬起嘴角,笑意里藏着锋芒:“我当然会做到很优秀的地步。”

声音清脆如碎玉,毫不掩饰野心,她知道这话有些莽撞,可眼底燃烧的倔强却让杜婉菱怔住了。

那抹光芒,像极了几年前温珠在社刊会议上拍桌而起的样子:“我的文字,要砸进每个读者的骨头缝里。”

窗外的蝉鸣突然躁动起来,杜婉菱的手指在旧社刊上轻轻叩击。

泛黄的纸页间,温珠的剧本《夜莺与铁锁》仍夹在其中,那些关于人性深渊的描写至今让文学社的新人战栗。

而此刻,梁清安校服裙摆随着她的动作微微摆动,蓝与白的交织仿佛在宣示某种决心,她并非温珠的复刻,而是带着自己的棱角与野心,要在这方文学天地里凿出新的裂痕。

杜婉菱凝视着梁清安,目光在她攥紧钢笔的手上停留片刻,忽然轻笑出声:“你倒是比我想象的更坦率。”

她转身从书架抽出一本旧社刊,封面上“温珠专栏”的字迹已有些褪色。

“不过温珠的剧本里,除了锋芒,还有对人性褶皱的细腻触摸,下周的专栏截稿日,我等你证明自己。”

梁清安抓过稿纸,钢笔在掌心发烫,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她听见自己心跳与蝉鸣共振的节奏,像一场即将拉开帷幕的戏剧前奏。

她忽然想起初入文学社时,杜婉菱带她翻阅温珠旧作的场景,那些剧本里,女主角总在暴雨夜独自徘徊,台词里藏着刀刃般的自嘲与不甘。

而此刻,她意识到自己必须写出不同的故事,才能让杜婉菱真正点头。

深夜,梁清安伏在宿舍书桌前,台灯的光晕将她的影子拉得老长。

稿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不断被涂改,钢笔尖在纸面摩擦出沙沙声。

她构思的是一个关于“影子追逐者”的故事,一个自卑的女孩总在镜中窥见另一个自己,那个影子不断怂恿她挣脱现实的桎梏。

她反复推敲台词,试图在尖锐与细腻间找到平衡。

窗外月光如水,她忽然停笔,想起杜婉菱曾提及温珠创作时的习惯,总会在凌晨三点推开文学社的窗,让冷风灌入胸腔,刺激灵感迸发。

次日清晨,梁清安顶着黑眼圈将稿子递给杜婉菱。

晨光透过文学社的窗棂,在她发梢染上金粉。

杜婉菱翻动稿纸的动作很慢,指尖在关键段落停留,眉头时而舒展时而蹙起。

梁清安的心跳几乎要冲破喉咙,却不敢出声打扰。

终于,杜婉菱合上稿子,目光复杂地望向她:“故事框架不错,但人物的转折稍显生硬……比如第七幕的独白,可以加入更多潜台词。”

梁清安如获至宝,急忙掏出笔记本记录。

杜婉菱的指点像钥匙,突然撬开了她思维的枷锁。

她开始频繁出入文学社,与杜婉菱讨论剧本细节,甚至模仿温珠的习惯在深夜伏案。

杜婉菱偶尔会凝视她奋笔疾书的模样,恍惚间仿佛看见几年前的温珠,那个总将咖啡杯摔在桌上,嚷着“这段必须改到刺穿人心”的倔强身影。

一个月后,梁清安的剧本《镜中双生》登上社刊专栏。

故事里,影子与女孩最终在暴雨夜和解,台词如淬火的刀刃,既锋利又带着温度。

社刊发布当天,文学社活动室挤满了前来翻阅的学生。

梁清安躲在门后,听见有人惊叹:“这剧本写得真狠,但又让人心疼……”

她悄悄望向杜婉菱,后者正倚在窗边微笑,目光里藏着欣慰与某种不易察觉的释然。

杜婉菱在活动结束后叫住梁清安,递给她一封未拆封的信:“这是温珠学姐去年寄回来的,说是给下一个敢挑战她的人。”

梁清安颤抖着拆开信封,温珠遒劲的字迹跃然纸上:“野心是火种,但真正的作家,要学会在火中淬炼出悲悯。”

梁清安攥紧信纸,窗外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

她忽然明白,杜婉菱的严苛与温珠的期待,都是文学社传承的火炬。

而她,正站在这火炬的交接处,带着自己的棱角与野心,准备点燃下一段传奇。

蝉鸣声渐弱,文学社的木窗被晚风轻轻叩响。

梁清安在稿纸上写下新剧本的第一行。

“当夜幕降临,所有的影子都会开口说话……”

笔尖在纸面划过,留下如刀刃般的痕迹,也带着某种温柔的温度。

她忽然意识到,这行字不仅是新故事的起点,更像是对自己内心的一次叩问。

窗外蝉鸣渐弱,晚风掠过文学社的木窗,将稿纸边角轻轻掀起,仿佛连风都在催促她继续书写。

活动室的喧嚣逐渐散去,杜婉菱仍倚在窗边,暮色将她的轮廓染上一层柔和的金边。

梁清安望向她,想起温珠学姐信中的话。

“野心是火种,但真正的作家,要学会在火中淬炼出悲悯。”

此刻,她忽然明白,那些曾经让她痛苦的严苛,那些看似冰冷的期待,原来都是锻造笔锋的熔炉。

她想起第一次提交剧本时,杜婉菱用红笔近乎残忍地圈出每一处她认为“不够锋利”的台词,甚至当着众人的面指出她“情感过于软弱。”

那时的她,攥着被批注得密密麻麻的稿纸,在深夜的走廊里无声落泪。

如今想来,那些尖锐的批评,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指引?

新剧本的灵感在脑海中翻涌,她想起《镜中双生》里影子与女孩的和解,那场暴雨冲刷掉了所有的对立,却让彼此在伤痕中看清了彼此的共生。

而现在,她要让影子们自己说话,不是作为沉默的附庸,而是作为灵魂深处无法回避的暗面,带着锋利的质问,也带着无声的悲悯。

她想起杜婉菱曾对她说:“作家不该回避人性的阴暗,但更要懂得在黑暗中寻找光。”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她心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当夜幕降临》的骨架。

“影子不该是恐惧的象征,而是未被言说的真相。”

梁清安在稿纸上快速记录下这句旁白,她构思着主角谷栖沫,一个总在阳光下微笑却将痛苦藏进影子的女孩。

每当夜幕降临,她的影子便会脱离地面,化作另一个声音,质问她的逃避、她的虚伪,甚至揭露她连自己都不敢承认的渴望。

梁清安刻意让影子的声音带着矛盾的温度,既是审判,也是救赎。

她反复修改台词,时而将句子写得如刀锋般锐利,时而又在句尾添上一抹柔软的叹息。

稿纸上的字迹越来越密,橡皮屑堆积成小山,每一处涂改都是她与自己内心的博弈。

剧本的第二幕,谷栖沫在深夜的走廊与影子对峙。

影子用她最熟悉的语气,却说着她最陌生的真心:“你假装坚强,可每一步都在颤抖,你歌颂光明,却依赖黑暗的庇护。”

梁清安写下这句时,手指微微颤抖,她仿佛看见曾经的自己站在走廊尽头,被内心的恐惧与渴望撕扯。

台词如淬火的刀刃,剖开表面的伪装,却又在每一句锋利之后,藏着一丝颤抖的慈悲。

她想起杜婉菱在修改她初稿时,用蓝笔在页边写下:“这里的质问可以更狠,但狠的背后要藏着一滴泪。”

当时她不解其意,如今却豁然开朗,真正的作家,既要敢于直面深渊,也要在深渊里种出一朵花。

杜婉菱不知何时走到了她身后,目光落在稿纸上那些锋利的字迹上。

“这次,你让影子有了温度。”

她轻声说,语气中褪去了往日的严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梁清安从未见过的柔软。

梁清安回头,看见她眼中闪烁的不仅是欣慰,还有一丝自己也曾经历的挣扎与释然。

杜婉菱伸出手,轻轻抚过稿纸上被反复修改的段落:“记得你第一次写剧本时,总想用华丽的辞藻掩盖思想的苍白,现在,你终于学会让文字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却又不忘记在伤口上敷药。”

她的指尖停留在那句“黑暗的庇护”旁,仿佛那里藏着某种只有她们两人能懂的密码。

窗外的蝉鸣声渐弱,晚风轻轻叩响文学社的木窗。

梁清安继续书写,笔尖在纸面划出刀刃般的痕迹,却也在每一处转折处留下温柔的弧度。

她深知,这不再是单纯的挑战,而是接过前辈的火炬,在自己的棱角与野心之上,熔铸出属于新一代作家的悲悯与锋芒。

她想起温珠学姐的信,字迹遒劲如松,仿佛能透过纸背感受到写信时那股灼热的决心:“别怕你的野心会灼伤他人,真正的作家,要学会让自己的火种温暖更多在黑暗中摸索的人。”

剧本的结局,谷栖沫终于拥抱了自己的影子。

她们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和解,影子不再试图吞噬她,而是化作一道光,指引她走向更完整的自己。

梁清安在结尾处写道:“当我们学会倾听影子的声音,光明与黑暗便不再是敌人,而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生命的真相。”

写到这里,她停笔望向窗外,夜色已深,但文学社的灯光依旧明亮。

她忽然想起,杜婉菱的严厉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温珠学姐离开文学社后去了哪里?她们是否也曾像自己一样,在刀刃与温度之间苦苦挣扎,最终找到了平衡?

活动室的门突然被推开,几个文学社的成员兴奋地捧着新印的《当夜幕降临》剧本围拢过来。

“清安姐,这段影子独白写得太绝了!”

“我读到最后哭出来了……”

梁清安笑着将稿纸收进文件夹,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投向杜婉菱。

后者倚在窗边,嘴角噙着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目光望向远方,仿佛在回忆什么。

梁清安悄悄走近,发现她正摩挲着温珠寄来的那封信,眼神里闪烁着某种不易察觉的湿润。

“杜学姐。”

梁清安轻声问道。

“温珠学姐现在在哪里?”

杜婉菱抬头,眼底的雾气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淀后的平静:“她在北方的一所山村小学支教,教孩子们写作,她说,真正的文学不是象牙塔里的游戏,而是让每一个平凡的人都能找到表达自己的声音。”

梁清安怔住了,她突然明白,温珠的离开不是逃离,而是将文学的火炬带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而自己手中的笔,也不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表达,更是承载着让更多人看见光明的责任。

稿纸的最后一页,她附上一段独白。

“真正的作家,不该用笔尖切割世界,而是用文字缝合伤口。”

写完这句话,她轻轻合上本子,窗外的夕阳已沉入地平线,但活动室里的灯光依旧明亮,仿佛那簇文学的火炬,正随着她的笔尖,燃烧出新的光芒。

杜婉菱走到她身边,将温珠的信重新递给她:“这封信,现在属于你了,记住,野心是火种,但悲悯才能让火焰永恒。”

梁清安颤抖着接过信,信纸的褶皱里似乎还残留着温珠的温度。

她望向活动室里忙碌的社员们,有的在讨论新剧本的舞台设计,有的在抄录喜欢的台词。

蝉鸣彻底沉寂了,晚风带着夏末的凉意,将窗边的风铃吹得叮当作响。

她忽然觉得,这间小小的活动室,就是文学传承的驿站。

每一代作家在这里点燃自己的火种,又将火种传递给下一个追寻者。

而她,正站在这火炬的交接处,带着自己的棱角与野心,准备点燃下一段传奇。

新剧本的扉页上,她郑重写下:“谨以此作,献给所有在光明与黑暗中寻找自我的人。”

笔尖落下时,一滴墨水在纸面晕开,像极了一枚正在淬炼中的泪痕。

她知道,这不会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

当夜幕再次降临,会有更多的影子开口说话,而她的笔,将永远为那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人,书写着带温度的真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