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半的重庆还浸在墨色里,磁器口古镇的青石板路沾着露水,只有零星几家早点铺亮起暖黄的灯。吴梦琪裹紧外套站在周叔的酸辣粉摊前,看着老人熟练地将面粉倒进石臼,木槌举起时在灯光下划出一道弧线,落下时发出 “咚、咚” 的闷响,每一下都透着二十年老手艺的沉稳。
“小吴,你说刘总监真会来?这才四点多啊。” 周叔擦了擦额头的汗,木槌仍没停下,粉团在反复捶打下渐渐变得细腻。他特意穿了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袖口磨出的毛边都仔细剪过,连捶粉的石臼都提前用清水擦了三遍,就怕怠慢了机床集团的考察。
吴梦琪刚想说 “应该快了”,手机就震动起来。是刘敏发来的消息:“已到磁器口牌坊,五分钟后到摊位。” 她赶紧给周叔使了个眼色,帮着把刚捶好的粉团放进竹筛,又将旁边的原料桶摆整齐 —— 桶上贴着 “特一级面粉,2024 年 5 月 12 日采购” 的标签,连进货单据都压在透明玻璃下,一目了然。
远处传来脚步声,几道手电筒的光柱在巷子里晃动。吴梦琪迎上去,就看到刘敏穿着深色风衣,身后跟着采购部的小张和两位穿白大褂的质检员,手里还提着检测箱。“刘总监,您怎么这么早?” 她有些意外,原以为考察会按正常上班时间来,没想到是突袭检查。
“考察就得看最真实的样子。” 刘敏笑了笑,目光已经落在周叔的石臼上,“我听说周叔捶粉要按‘180 下’的标准来,今天正好见识见识。” 她说着走到摊位前,看着周叔将木槌举过头顶,每落下一次就数一声,“一、二、三……” 节奏均匀,力道十足,粉团在捶打下渐渐透出莹润的光泽。
“为什么非要捶 180 下?少几下不行吗?” 小张好奇地问,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
周叔停下木槌,拿起一块粉团递过去:“小伙子你试试,捶够 180 下的粉,嚼着筋道,汤也能吸进去;少捶十下,粉就发黏,味道差远了。我们重庆人做吃的,讲究‘够数’,少一分都不行。” 他说着又举起木槌,“你们来得巧,这是今早的第三臼粉,每臼都得捶够数,不然对不起吃粉的人。”
刘敏接过粉团捏了捏,又凑近闻了闻,没有丝毫异味。旁边的质检员打开检测箱,取出面粉样本,用试纸检测水分含量,又核对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进货单据。“刘总监,水分含量 13.5%,符合特一级面粉标准,进货单据与包装信息一致,没有问题。” 质检员汇报时,周叔已经将捶好的粉团揉成细条,放进沸水锅里,瞬间腾起的热气裹着骨汤的香气,飘得满巷子都是。
“这骨汤是昨天下午就开始熬的,用的是筒子骨和老母鸡,熬了足足八个小时。” 周叔指着旁边的砂锅,里面的汤还在咕嘟冒泡,“小吴跟我说,机床厂的师傅们上班辛苦,得喝口好汤补补,我就每天提前熬汤,保证早上来吃粉的人都能喝到热乎的。”
刘敏舀了一勺汤尝了尝,鲜而不腻,没有半点调料包的味道。她放下勺子时,眼神里多了几分赞许:“周叔,您这手艺和心意,比什么都珍贵。之前试吃会的时候,王师傅就说您的粉够筋道,现在看来,果然是下了真功夫。”
从周叔的摊位离开时,天已经蒙蒙亮。刘敏的车沿着嘉陵江行驶,朝着潼南柠檬基地的方向。吴梦琪坐在副驾驶,手里拿着联盟的采购合同,心里却有些紧张 —— 虽然跟果农们合作了半年,从没拖欠过货款,但她还是怕有什么疏漏。
“你跟潼南的果农合作多久了?” 刘敏突然问,目光落在窗外掠过的稻田。
“快半年了。” 吴梦琪赶紧回答,“第一次去的时候,果农们还不太信任我们,怕我们压价、拖欠货款。后来我们签了保底收购协议,每斤柠檬比市场价高两毛钱,而且每次采购完,三天内就把货款打过去,慢慢就建立起信任了。”
说话间车已经到了柠檬基地。远远就看到果农老陈站在路口,手里拿着账本,看到吴梦琪就热情地迎上来:“小吴,你可来了!今年的柠檬长得好,甜度比去年还高,我给你们留了最好的一批。”
刘敏跟着他们走进果园,满树的柠檬挂在枝头,绿油油的透着新鲜。老陈拿起一个柠檬切开,汁水顺着指缝往下滴,酸甜的香气扑面而来。“刘总监您尝尝,这柠檬没打农药,都是用的有机肥,做柠檬膏最合适。” 他说着把柠檬递过去,又翻开账本,“您看,这是每次的采购记录,多少斤、多少钱,都记得清清楚楚,小吴他们从来没拖欠过货款,有时候还提前打预付款,帮我们周转。”
刘敏接过账本仔细翻看,每一页都有吴梦琪的签字和付款凭证,日期对应得上,金额也分毫不差。旁边的质检员摘下几个柠檬,用仪器检测农残和糖分,结果显示 “无农残,糖分 12.8%,符合优质柠檬标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