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没散尽,吴梦琪就坐着车往重庆非遗工坊聚集的渝北区统景镇赶。车里堆着厚厚的资料 —— 有荣昌夏布的工艺介绍、铜梁龙灯的纹样图谱,还有她熬夜改了三版的 “非遗合作方案”,封面上用红笔写着 “守艺?创新” 四个字,是她特意请周叔写的,笔锋里带着重庆人特有的硬朗。
这次要见的是重庆剪纸非遗传承人陈桂芳奶奶,还有蜀绣匠人刘春燕。前几天杨老特意给她打了电话,说 “陈奶奶性子执拗,最看重非遗的纯粹性,你得拿出十足的诚意,别让她觉得你是来赚快钱的”。吴梦琪心里既期待又紧张 —— 要是能把剪纸和蜀绣融入联盟礼盒,不仅能提升产品的文化质感,还能帮老匠人打开销路,这是她想了很久的事。
车子刚停在非遗工坊门口,就看见陈奶奶坐在院坝里的竹椅上,手里拿着剪刀和红纸,正在剪一幅 “洪崖洞吊脚楼”。阳光透过梧桐树的缝隙洒在红纸上,剪出的窗棂纹路细得像发丝。“陈奶奶,您好,我是鼎盛商贸的吴梦琪,之前跟您通过电话。” 吴梦琪快步走过去,把带来的伴手礼 —— 周叔的手工酸辣粉、陈婆婆的红糖凉糕放在石桌上,“这是我们联盟商户做的吃食,都是老手艺,您尝尝。”
陈奶奶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带着审视:“你就是想把剪纸印在礼盒上的那个姑娘?” 她放下剪刀,指了指旁边的蜀绣绷子,“春燕也在,你们的想法我们知道,但我得把丑话说在前面,剪纸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为了赚钱就乱改,要是丢了传统,我宁可不合作。”
刘春燕也放下手里的绣针,语气温和却坚定:“我们之前也跟商家合作过,他们把蜀绣印在廉价的帆布包上,做工粗糙,还卖高价,最后消费者骂的是我们这些匠人。吴经理,不是我们不相信你,是怕商业化毁了这些手艺。”
吴梦琪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顾虑,她从包里掏出方案,翻到 “工艺保留” 那一页:“陈奶奶、刘姐,你们放心,我绝不会让非遗变味。剪纸图案我们用您最擅长的‘阴刻’技法,每一幅都由您和徒弟们手工剪制,再扫描成电子版用于包装;蜀绣我们只做小面积点缀,比如礼盒的绳结、内部的衬布,用的都是你们常用的‘打籽绣’‘盘金绣’,保证每一针都符合传统技法。”
她又翻到 “传承基金” 部分,语气更诚恳了:“而且我承诺,每卖出一件含非遗元素的礼盒,就从利润里提取 5% 放进‘非遗传承基金’,专门用于你们收徒、买材料。下个月我还想在联盟的线上商城开‘匠人直播间’,让您和刘姐亲自教大家剪剪纸、绣蜀绣,让更多人知道这些老手艺。”
陈奶奶拿起方案,手指在 “5% 传承基金” 那行字上反复摩挲。刘春燕凑过来,看到方案里附的礼盒设计图 —— 牛皮纸外盒上印着陈奶奶剪的吊脚楼,盒盖内侧用蜀绣绣了朵小小的山茶花,既保留了传统,又不失现代简约。“这设计倒还行,没瞎搞。” 刘春燕小声对陈奶奶说。
陈奶奶沉默了半晌,突然拿起剪刀,在红纸上飞快地剪了起来。几分钟后,一幅迷你版的 “轻轨穿楼” 剪纸就落在桌上:“姑娘,我信你一次。但我有个条件,每批剪纸我都要亲自验收,要是发现有机器复刻的,咱们就终止合作。”
吴梦琪激动得差点站起来:“谢谢您陈奶奶!我保证,所有剪纸都是手工制作,我会定期来工坊跟您对接,绝不会让您失望。” 刘春燕也笑着说:“蜀绣这边我来负责,下周就能出第一批样品,先绣二十个礼盒衬布,你看看效果。”
敲定合作细节后,吴梦琪跟着陈奶奶参观工坊。里间的架子上摆满了剪纸作品 —— 有 “福禄寿喜” 的传统纹样,也有 “解放碑”“李子坝” 的现代题材;刘春燕的绣房里,几个年轻徒弟正围着绷子练习,针脚虽然生涩,却透着认真。“现在愿意学这些手艺的年轻人少了,” 陈奶奶叹了口气,“我这辈子剪了六十年纸,就怕到我这儿断了代。”
吴梦琪心里一酸,想起周叔捶粉时说 “想找个徒弟,没人愿意学”,陈婆婆也说过 “凉糕的手艺不知道能不能传下去”。她突然有了个主意:“陈奶奶,刘姐,咱们可以跟职业学校合作,开个非遗兴趣班,让学生们来工坊实习,你们带带徒弟,联盟还能给实习学生发补贴。”
陈奶奶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我之前跟学校提过,可没经费,一直没办成。要是你们能帮忙,我现在就去联系!” 刘春燕也点头:“我认识几个蜀绣老匠人,要是兴趣班能开起来,他们肯定愿意来教课。”
聊到兴头上,陈奶奶非要留吴梦琪吃午饭。土灶上炖着的腊肉香气飘满院坝,陈奶奶的徒弟们端上自己种的青菜、腌的萝卜干,都是地道的农家味。吃饭时,吴梦琪说起联盟礼盒的产量规划,陈奶奶突然放下筷子:“姑娘,有个事我得跟你说清楚,我们手工剪纸一天最多能出三十幅,春燕的蜀绣衬布一天也就能绣五六个,产量实在上不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