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崖洞的吊脚楼刚浸染上暮色,临江的取货点就亮起了暖黄的灯笼。吴梦琪踩着青石板路走来时,赵婶正踮脚往竹架上挂小黑板,蓝布围裙上沾着糯米粉,银镯子在灯光下晃出细碎的光。“小吴姑娘来得正好,帮婶扶着点!” 老人的吆喝混着江风飘过来,带着芝麻汤圆的甜香。
取货点设在十一层观景台旁的闲置岗亭,被吴梦琪改造成了 “山城老味道” 的微型展厅。竹编的柜台摆着青花瓷碗,墙上挂满商户们的老照片:周叔年轻时捶粉的背影、刘叔爹 1985 年的麻花摊、赵婶在磁器口的第一口灶台。最显眼的是块黑漆小黑板,赵婶正用白粉笔写下 “今日推荐:黑芝麻汤圆”,笔尖划过木板的吱呀声,和远处长江索道的叮当声奇妙地应和。
“婶,字写得真精神!” 吴梦琪放下帆布包,包里的订单报表还带着油墨香。她帮着把刚到的汤圆礼盒码成小山,每个盒子上都印着赵婶搓汤圆的手,配文 “三十九年老手艺,颗颗裹着芝麻香”。这是按商盟张哥的设计方案做的新包装,上线三天就订出了两百多盒。
赵婶直起腰捶了捶后背,看着来往的游客眼里笑开了花:“要不是你出主意搞这取货点,我的汤圆哪能走到洪崖洞来。” 她从竹篮里拿出碗刚煮好的汤圆,红糖浆在碗里漾开琥珀色的圈,“快尝尝,今早新磨的芝麻馅,加了点桂花。”
吴梦琪舀起汤圆的瞬间,身后传来熟悉的笑声。周叔扛着箱酸辣粉走来,蓝布褂子上还沾着老坛的辣椒水:“赵婶又给小吴开小灶!” 他把箱子重重放在地上,腾起的灰尘在灯光里跳舞,“刚从磁器口赶过来,新出的藤椒味酸辣粉,给取货点补点货。”
刘叔紧跟着出现,竹筐里的麻花堆得像小山:“听说今天有上海来的旅游团,我多炸了二十斤蜂蜜麻花!” 他往吴梦琪手里塞了根刚出锅的麻花,油星子溅在她的帆布包上,“你设计的防压礼盒真管用,昨天收到反馈说‘一根没碎’!”
岗亭里顿时热闹起来。周叔用抹布擦着酸辣粉的展架,刘叔帮着把麻花摆成扇形,赵婶则给每个人端来碗汤圆。竹编柜台后的小空间里,三个老人的笑声混着食物的香气,让来来往往的游客忍不住驻足。有穿汉服的姑娘举着相机拍照,镜头里灯笼的红光映在礼盒的老照片上,像幅流动的市井画卷。
“请问这是连锁品牌吗?” 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指着统一风格的包装问道,他手里拎着刚买的酸辣粉礼盒,正对着上面的老坛故事看得入神。身后的旅行团陆续围过来,七嘴八舌地打听价格,导游举着小旗子维持秩序:“大家别急,先听介绍再买!”
吴梦琪刚要回答,周叔已经抢过话头:“咱不是连锁,是磁器口的老街坊抱团!” 他拍着胸脯指给游客看,“我做酸辣粉,刘大哥炸麻花,赵婶搓汤圆,都是传了几代人的手艺!” 老人说话时,竹筐里的藤椒粉飘出麻香,引得游客们直吸鼻子。
“我们是‘重庆老街味道联盟’。” 吴梦琪笑着补充,拿起盒麻花展示给大家,“您看这包装上的老照片,都是他们年轻时摆摊的样子。我们在磁器口有实体店,洪崖洞设取货点,就是想让大家尝到最地道的重庆味道。” 她特意晃了晃礼盒上的红麻绳,“连捆盒子的绳子都是手工编的,带着老街的念想。”
游客们听得啧啧称奇。穿汉服的姑娘捧着汤圆礼盒不肯撒手:“太有心意了!比那些千篇一律的特产强多了。” 戴眼镜的男生则掏出手机扫码:“每个产品都有故事,我要给同事们带点,让他们尝尝什么是‘有温度的特产’。”
刘叔趁机吆喝起来,嗓门比磁器口的叫卖声还亮:“麻花现做现卖,甜口咸口都有!买两盒送袋陈婆婆的凉糕粉,回家自己就能做!” 他这招是跟吴梦琪学的 “组合销售”,上周这么一搭配,销量立刻涨了三成。
赵婶也不甘示弱,掀开保温桶的盖子:“刚煮的汤圆免费尝!黑芝麻馅的管够,不好吃不要钱!” 热气腾地漫过竹柜台,把游客的脸熏得红扑扑的。有小朋友踮着脚要吃汤圆,赵婶舀了小半碗递过去,银镯子叮当响着嘱咐:“慢点吃,小心烫着。”
吴梦琪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里暖融融的。她翻开订单报表,上午的取货记录已经写满了半页:“上海旅游团 20 盒酸辣粉”“北京游客 5 盒麻花”“本地市民预订 10 份汤圆礼盒”。这些数字背后,是她跑了八趟洪崖洞谈下的取货点,是商盟张哥设计的统一包装,是商户们放下竞争联手合作的信任。
“小吴,你看这是不是杨老说的‘池子’?” 周叔凑过来看报表,粗糙的手指点在 “联盟总销量” 那栏,“咱这池子可算养出鱼来了!” 老人还记得上次在老茶馆,杨老用 “养池子” 比喻资源整合,当时他还不懂啥意思,现在看着眼前的红火景象,突然就明白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