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的闹钟还没响,吴梦琪已经站在出租屋的窗前。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嘉陵江的雾气像轻纱般笼罩着对岸的楼宇,洪崖洞的吊脚楼还浸在墨蓝色的阴影里。她对着镜子理了理帆布包的背带,包里装着笔记本、录音笔和昨天特意买的防霾口罩 —— 磁器口的清晨,总是飘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烟尘与香气。
六点整,地铁 2 号线的首班车准时进站。车厢里空荡荡的,只有几个带着菜篮子的老人和穿着工装的环卫工人。吴梦琪选了靠窗的位置坐下,看着列车缓缓驶出站台,穿过晨雾中的城市。当列车经过李子坝时,她下意识地往轻轨穿楼的方向望去,晨光正好穿过楼宇间的缝隙,给轨道镀上了一层金边。想起第一次用这里的奇观打动陈总的往事,她嘴角微微上扬,指尖在膝盖上轻轻敲击着节奏。
出了磁器口地铁站,石板路的潮气混着食物的香气扑面而来。不同于白天的喧嚣,此刻的古镇像个刚睡醒的老人,带着惺忪的睡意和踏实的烟火气。青石板路上还留着昨夜的露水,踩上去微微发滑,两侧的店铺大多卷着卷帘门,只有零星几家亮着暖黄的灯光。
“咚 —— 咚 ——” 远处传来寺庙的晨钟声,悠长而空灵,在山谷间回荡。吴梦琪顺着声音的方向走去,越靠近古镇核心区,花椒和芝麻的香气就越发浓郁。转过一道弯,“陈麻花” 的木牌在晨光中隐约可见,蒸笼冒出的白汽像条白龙,从半开的店门里钻出来,在青石板路上氤氲开来。
店铺门口已经堆起了小山似的快递箱,纸箱上印着各种快递公司的 logo,有的箱子边角已经被挤压变形,贴着 “易碎品” 的红色标签歪斜地粘在上面。一个穿着蓝色工装裤的老人正蹲在箱子堆旁,手里拿着笔和快递单,眉头拧成了疙瘩,嘴里念念有词。
“陈叔,早上好。” 吴梦琪走上前轻声打招呼。这是她昨天在老字号名录上看到的联系方式,特意早起赶来。
老人抬起头,脸上的皱纹里还沾着面粉,眼睛因为熬夜布满了红血丝。他上下打量着吴梦琪,眼神里带着警惕:“你是?”
“我叫吴梦琪,是鼎盛商贸的,想来了解下您家麻花的销售情况。” 她递过名片,指尖因为紧张微微发颤,“之前在名录上看到您的店铺,知道您这是百年老字号了。”
提到 “百年老字号”,陈叔的眼神柔和了些,但还是没起身:“现在的年轻人,不都爱吃那些花哨的零食吗?来看我们这老麻花做什么?” 他低头继续在快递单上写写画画,笔尖划过纸张发出 “沙沙” 声。
吴梦琪没在意他的冷淡,蹲下身帮他把散落的快递单捡起来:“我觉得老手艺才有味道。昨天在网上看到您家的评价,很多人都说吃着您家的麻花,就想起小时候的味道。”
这句话似乎触动了陈叔,他停下笔,叹了口气:“味道是没变,可这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他指着堆积如山的快递箱,“你看这些,都是线上订单,比线下还多三成。我和老婆子,再加两个帮手,从早忙到晚都打包不完。”
吴梦琪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店铺门口支着两张折叠桌,上面摆满了打包好的麻花礼盒,几个印着 “磁器口陈麻花” 字样的帆布袋散落在旁边。一个围着围裙的阿姨正埋头往盒子里装麻花,手指因为长时间接触油脂而显得有些油腻,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
“线上订单增长这么快?” 吴梦琪拿出笔记本,笔尖悬在纸上。
“可不是嘛。” 陈叔磕了磕手里的钢笔,墨水滴在快递单上晕开一个小黑点,“前两年线上线下各占一半,今年开春后线上单就跟疯了似的涨。特别是周末,一天能接两百多个单,光打包就够我们忙到半夜。”
吴梦琪注意到桌角放着一部老式智能手机,屏幕上还停留在外卖平台的界面,不断有新订单提示的声音响起。阿姨一边打包一边抱怨:“昨天有个游客催了三回,说快递太慢要给差评,我跟他解释说我们都是现做现发,他还不依不饶。”
“我看看差评可以吗?” 吴梦琪轻声问道。
陈叔犹豫了一下,还是把手机递给了她:“你自己看吧,越看越心寒。我们老两口做了一辈子麻花,讲究的就是个新鲜实在,现在倒好,全被快递和打包耽误了。”
吴梦琪接过手机,指尖划过屏幕,一条条差评映入眼帘:“包装太差,收到时袋子破了,麻花碎了一半”“快递太慢,明明是同城,三天才到”“包装漏油严重,箱子里全是油印”…… 最让她心疼的是一条带图评价,照片里的麻花礼盒被挤压变形,油乎乎的印记透过纸箱渗出来,下面的评论写着:“老字号就这样对待顾客?太失望了。”
她的指尖在屏幕上顿住了,这些差评像针一样扎在心上。抬头看向店铺门楣上 “百年老字号” 的木牌,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木牌边缘的雕刻已经被岁月磨得光滑。她仿佛能看到几十年来,陈家几代人在这里揉面、炸麻花的身影,闻到穿越时空的香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