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屋的台灯亮到第三天凌晨时,灯丝突然 “滋啦” 一声闪了下,暖黄的光晕晃了晃,又稳稳地定在桌面上。吴梦琪猛地抬起头,揉了揉发僵的脖颈,颈椎传来的刺痛让她倒吸一口凉气。桌面上摊满了纸页,潼南的柠檬数据、竞品方案的打印件、自己画的供应链流程图,像一片杂乱却暗藏逻辑的战场,而她是这场战役的指挥官。
窗外的洪崖洞灯火已经暗了大半,只有零星几盏灯笼还亮着,在嘉陵江的雾气里晃出朦胧的红。桌上的老鹰茶早就凉透了,杯底沉着厚厚的茶渣,像她这两天没怎么梳理的思绪。手机屏幕亮着,显示凌晨三点十七分,李姐发来的消息还停留在昨天下午:“赵总助理说他这周在重庆,你抓紧时间。”
吴梦琪深吸一口气,把最后一张数据对比表推到面前。左边是她在潼南记下的 “土数据”:柠檬采摘人工成本 2.5 元 / 斤,物流损耗率 8%,手工柠檬膏原料成本 18 元 / 斤;右边是竞品方案里的数字:原料成本 2.8 元 / 斤,物流损耗率 3%,加工成本 8 元 / 斤。两组数字并排躺着,像两个对峙的阵营,左边的粗糙却扎实,右边的漂亮却虚浮。
她拿起红笔,在 “物流损耗率 3%” 旁边画了个大大的问号,笔尖戳破了纸页:“按潼南实际物流条件,3% 损耗率需全程冷链 定制包装,成本至少增加 0.5 元 / 斤,与‘成本降低 15%’矛盾。” 又在 “加工成本 8 元 / 斤” 下面划了波浪线:“低于原料成本,存在偷工减料或使用临期原料风险。”
这些天在潼南的画面突然涌了上来:张大叔蹲在果园里叹气的背影,分拣站农户认真挑选果子的手指,作坊老板娘搅拌柠檬膏时额头的汗珠…… 这些鲜活的人,这些真实的成本,不该被冰冷的虚假数据掩盖。她写报告的初衷,不是为了报复张莉或反驳王强,而是想让赵总看到 —— 真正的 “重庆味道”,藏在这些被忽略的细节里。
吴梦琪翻开新的文档,标题敲了又删,最后定下《重庆快消食品供应链漏洞分析 —— 从潼南柠檬看 “地道风味” 的可持续路径》。她没有用销售话术里的花哨词汇,开篇就直奔主题:“本文基于潼南柠檬产业实地调研数据,对比当前市场竞品方案,揭示低价背后的品质风险,探讨重庆特色食品电商的差异化路径。”
敲下第一行字时,她的指尖还在发颤。这不是她熟悉的销售方案,没有客户画像,没有促销策略,只有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分析。但写着写着,心里的郁结渐渐散开了。在办公室里受的委屈、被诬陷的愤怒、对职场规则的迷茫,都在这些扎实的数据里找到了出口。原来不用耍手段、不用搞阴谋,真诚的专业也能成为武器。
她把报告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数据说话:真实供应链的成本构成”,详细列出从采摘到销售的每个环节成本,附上她在分拣站、物流点拍的照片作为佐证。照片里的竹筐沾着泥土,泡沫箱上印着 “潼南特产”,虽然不精致,却比任何 PPT 都有说服力。
第二部分 “漏洞解析:低价策略的品质隐忧”,她没有直接指责竞品,而是用数据对比说话:“若要实现竞品宣称的 15% 成本降幅,需在原料采购环节压价 30%,或在加工环节减少原料用量 40%,这与‘地道重庆味’的核心诉求相悖。” 还特意加了段农户访谈:“张大叔(潼南大佛寺柠檬种植户):‘太便宜的果子,要么是次果,要么是催熟的,哪有自然长的香?’”
第三部分是最用心的 “破局建议:产地直供 文旅融合的差异化路径”。她提出让赵总平台与潼南柠檬园直接对接,跳过中间商,用 “透明供应链” 赢得信任;建议把柠檬园和大佛寺文旅结合,开发 “摘柠檬、做膏子、逛庙会” 的体验套餐,让消费者不仅买产品,更买故事和体验。最后附上了张大叔的联系方式和柠檬园定位,特意注明:“可随时实地考察,见证从枝头到舌尖的全过程。”
写到这里,天已经蒙蒙亮了。吴梦琪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窗外传来环卫工扫地的 “沙沙” 声,远处的长江索道发出第一班的 “叮当” 声。她把报告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没有提张莉的诬陷,没有说王强的偏袒,甚至没提自己的名字。字里行间只有数据、事实和建议,像一碗清清爽爽的老鹰茶,虽苦却解渴。
突然犹豫了。要不要署名?如果写上自己的名字,赵总会看到她的专业,或许能洗清之前的 “泄密” 嫌疑。可转念一想,又觉得没必要。她要赢的不是 “翻案”,不是向谁证明自己清白,而是让赵总看清谁才是真正懂重庆味道的人。张莉能偷走她的方案框架,却偷不走她踩过的泥土、记过的数据、理解的人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