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四合院之穿成傻柱各国浪 > 第36章 宣和遗韵

四合院之穿成傻柱各国浪 第36章 宣和遗韵

作者:我是大撕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15:45:23

第二天恰逢图书馆闭馆日。

何雨柱像往常一样早起,先督促何雨水完成了晨读,又检查了她前日的书法作业,在几个笔画转折处略作指点,这才出门。

他从空间里取了两千元,分开装在两个信封里,塞进随身的帆布包。

与沈老先生约定的地点在什刹海附近的一处小院。

院门虚掩着,沈老先生正在院中的石凳上沏茶。

“来了?”沈老先生抬眼。

“来了。”何雨柱在他对面坐下。

茶是茉莉香片,香气浓郁。

两人默默对饮一盏后,里屋的门帘掀开,走出一个五十岁上下、穿着半旧灰色长衫的男子。

他面色有些苍白,眼神带着读书人特有的清高与一丝难以掩饰的窘迫。

“这位是秦先生。”沈老先生简单介绍:

“这位是何同志,在国家图书馆做事,对古物有些研究。”

秦先生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没有多余寒暄,直接切入主题:

“东西在屋里,请看。”

里屋的陈设很简单,靠墙的八仙桌上,已经摆好了几件东西。

最显眼的是用一个锦缎软囊盛着的一方玉玺,白玉质地,螭虎钮,印文正是“宣和殿宝”。

旁边是几个展开的画轴,分别是文徵明的《浒溪草堂图》、唐寅的《秋风纨扇图》,以及一幅恽寿平的没骨花卉。

何雨柱先去洗了手,这时候是没手套的,也不推荐。

一般认为用皮肤直接接触会能更好的感受。

先从玉玺看起。他拿起放大镜,仔细审视玉质、雕工和印文的刻痕。

玉质温润,雕工古朴,印文布局与笔意都符合宋代内府用印的特征。

接着,他又逐一查看画作,观察纸张、墨色、笔触和历代藏印。

整个过程,屋内静默无声,只有偶尔展开画轴时细微的摩擦声。

秦先生站在一旁,面无表情,但紧抿的嘴角泄露了他内心的紧张。

沈老先生则继续慢条斯理地喝着茶,仿佛置身事外。

良久,何雨柱放下放大镜。

“东西是对的。”他声音平静。

秦先生似乎松了口气,但身体依旧紧绷。

何雨柱从帆布包里取出那两个信封,放在桌上:

“这里是两千元。按照市价,这个数目算是公道。”

两千元在1954年是一笔巨款,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四五年的工资。

秦先生看着那两个厚厚的信封,喉结滚动了一下,却没有立刻去拿。

“这些……是祖上一辈辈传下来的。”

他声音有些干涩,“若非时局……唉。”

何雨柱没有接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这种情景,他见得多了,同情无济于事,公平交易才是对这些东西最大的尊重。

沈老先生这时才放下茶盏,开口道:

“老秦,何同志是懂行的,东西交给他,不至于明珠暗投。”

秦先生终于伸手拿过信封,没有点数,直接塞进了怀里,对着何雨柱和沈老先生各自深深作了个揖:

“多谢成全。”说完,便转身快步离去,似乎多留一刻都是煎熬。

等他走后,沈老先生才指了指桌上的东西:“你打算如何处理?”

“图书馆正在筹建特藏部,需要一些镇馆之宝。”

何雨柱一边将玉玺和画轴仔细收好,装入一个提前准备好的旧木箱,一边说道,“这几件,分量足够了。”

沈老先生点点头,不再多问。

何雨柱提着木箱从院里出来时,日头已经偏西。

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骑着车拐进一条僻静的胡同,将木箱收入静止空间。

这些东西太过珍贵,不适合立刻出现在任何官方记录中,需要等待一个更合适的时机。

回到前鼓苑胡同,已是傍晚。

何雨水正在院里的石桌上练大字,看到他回来,举起刚写的一张字:

“哥,你看我这个‘永’字写得怎么样?”

何雨柱走过去看了看,结构比之前稳了不少,八个笔画的基本功在沈老先生的调教下,日渐扎实。

他点点头:“有进步。手腕再放松些,撇捺会更舒展。”

何雨水高兴地应了一声,继续埋头练习。

何大清从正房出来,手里拿着一张报纸:

“柱子,回来得正好。你看看这个,说是要搞第一个五年计划了,重点发展重工业。”

何雨柱接过报纸,是当天的《人民日报》,头版报道着相关消息。

他粗略地浏览了一遍,心中了然,一个轰轰烈烈的建设时代就要开始了。

晚饭后,他照例回到东厢房看书。

台灯下,他并没有立刻阅读,而是将意识沉入空间,再次审视那方“宣和殿宝”玉玺。

千年时光凝聚于温润白玉之上,历史的重量沉甸甸的。

他空间里挺多文物的,但他都不想现在拿出来,不是为了升值,钱他有很多。

这些文物,现在还需要保存在自己这里一段时间,但还是要想个办法弄个保存他们的空间。

最终还是要在合适的时间捐给博物馆的。

窗外月色正好,清辉满地。

他收回思绪,摊开那本图书馆借来的《矿物学概论》,书页间还夹着那张描绘着异国矿山的地图。

下一个目的地的轮廓,在知识的积累和资源的支撑下,似乎变得越来越清晰了。

他提笔,在笔记本上写下几个关键词,字迹工整而冷静。

第二天,他没有去上班,先去了一趟琉璃厂,拿了一些东西。

然后去了妙峰山,在另外一侧开了一个更加隐蔽的出入口,弄了一个空间出来。

没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巧妙的利用空间尽量模拟恒温恒湿的效果。

把所有的文物,该放在盒子里的放盒子里,该放箱子里的也放进去。

需要干燥的就放点自制的石灰包,剩下那些需要极端保存条件的。

就只能先放在空间里面了,也没占用多大的空间。

出来后直接封死了这个出入口,等待以后再开。

至于再收回的文物,继续找山就是了,除了妙峰山,到80年代后没炸的山还有挺多的。

四九城没有,其他城市也没有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