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刍氏自传 > 第171章 “火绒双生藻”

刍氏自传 第171章 “火绒双生藻”

作者:Z烽火戏佳人代号1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7 14:08:11

“星穗号”的引擎重新点燃,淡蓝色的离子焰在星海间划出一道优雅的弧线,朝着银河系中心的双子星飞去。驾驶舱内,阿凯盯着全息星图,指尖在控制面板上滑动,将航线精度调整到小数点后六位——火岩星与甲烷星的引力场相互纠缠,形成了一片危险的“引力湍流带”,任何微小的航线偏差都可能让飞船被撕碎。

“还有72小时抵达引力湍流带,”阿凯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到各个舱室,“机械组检查引擎护盾,实验室准备火岩星与甲烷星的模拟环境,所有人做好应急准备。”

实验室里,小汐正将火岩星的地质样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样本是联盟先遣队采集的火山岩碎屑,表面布满细小的孔洞,在全息灯光下泛着暗红色的光泽。“火岩星表面平均温度420c,火山喷发频率每3小时一次,大气中90%是二氧化硫。”她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将参数输入环境模拟舱,“要让生命在这种环境存活,首先得解决耐高温和抗腐蚀的问题。”

林教授坐在旁边,手里翻着一本泛黄的《极端环境生物学》,突然指着其中一页说道:“你看,赤焰星的‘火绒菌’能在380c的岩浆缝隙中存活,它的细胞壁含有特殊的‘碳硅复合层’,能抵御高温和强酸。或许可以将它的基因与冰藻的光合基因结合,创造出‘火藻’。”

小汐立刻调出火绒菌的基因图谱。屏幕上,火绒菌的基因链呈暗红色,像燃烧的炭丝,每一段碱基对都裹着一层虚拟的“耐高温膜”。当她尝试将火绒菌基因与冰藻基因拼接时,却发现两者的基因活性温度区间完全相反——冰藻基因在-40c时活性最高,火绒菌基因则在380c时才会苏醒,中间的温度断层像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温度适配是关键,”小汐皱起眉头,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滑动,“如果不能让两种基因在同一温度下保持活性,拼接后的基因链就是死的。”

就在两人陷入沉思时,朵朵抱着一个透明的玻璃罐跑了进来。罐子里装着赤辰星的“温控草”,草叶随着实验室温度的变化不断变色,从绿色变成黄色,又从黄色变成红色。“小汐姐姐,你看这个!”朵朵把玻璃罐放在实验台上,“上次在赤辰星,温控草在中午40c和晚上10c都能活,它是不是能调节自己的温度呀?”

小汐和林教授同时眼前一亮。他们立刻调取温控草的基因序列,发现其体内含有“温度感应基因”,能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节细胞活性。“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温度桥梁’!”林教授激动地敲了敲屏幕,“将温控草的温度感应基因嵌入火绒菌与冰藻的拼接链中,就能让新基因在-40c到420c之间自由调节活性!”

接下来的两天,实验室里再次亮起了彻夜不灭的灯光。小汐用微操作针提取温控草的温度感应基因,每一次提取都要精准控制在0.05微克——这种基因极其脆弱,稍有不慎就会断裂。林教授则负责调整火绒菌与冰藻基因的拼接顺序,他的眼睛因长时间盯着屏幕而布满血丝,却始终保持着专注。

当“星穗号”即将进入引力湍流带时,新的基因链终于拼接完成。暗红色的火绒菌基因、淡青色的冰藻基因与黄绿色的温控草基因缠绕在一起,形成了一条泛着橙红色光芒的全新基因链。小汐将基因链注入空白藻种培养皿,然后将培养皿放入模拟火岩星环境的密闭舱中——舱内温度瞬间升至420c,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二氧化硫气体。

所有人都围在观察窗前,屏住呼吸盯着培养皿。起初,藻液毫无动静,像一滩凝固的岩浆。就在阿凯准备提醒大家做好二次实验准备时,培养皿里突然泛起微弱的橙红色光芒,光芒逐渐扩散,最终将整个培养皿染成了橙红色——“火藻”,成功诞生了!

“活性值92%,光合作用效率85%!”林教授看着监测屏幕,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它不仅能在高温下存活,还能吸收二氧化硫,释放氧气!”

此时,“星穗号”已经进入引力湍流带。飞船剧烈颠簸,舱内的物品纷纷晃动,阿凯紧紧握住操纵杆,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还有30分钟脱离湍流带,”他盯着仪表盘,“甲烷星的液态甲烷海洋就在前方,我们需要立刻准备甲烷星的适应性实验。”

甲烷星的环境比火岩星更加极端——表面温度-182c,整个星球被液态甲烷海洋覆盖,大气中没有任何氧气,只有甲烷和氨气。小汐将火藻样本分成两份,一份继续留在火岩星模拟舱,另一份则放入甲烷星模拟舱。

然而,当模拟舱内的温度降至-182c时,火藻的活性值突然暴跌至30%,藻体颜色也从橙红色变成了灰白色。“甲烷的低温比冰原星更极端,”小汐看着屏幕,眉头紧锁,“火藻的抗冻能力还不够,而且它无法在甲烷环境中获取养分。”

阿木突然推开实验室的门,手里拿着一幅画。画上是甲烷星的液态甲烷海洋,海面上漂浮着一些透明的“冰晶”,冰晶里裹着淡紫色的光点。“这是我根据联盟资料画的甲烷星想象图,”他指着画中的“冰晶”,“资料里说,甲烷星的液态甲烷中含有‘甲烷结晶菌’,它们能在-182c的甲烷中存活,还能将甲烷转化为有机养分。”

小汐立刻向联盟总部申请调取甲烷结晶菌的基因序列。半小时后,一串淡紫色的基因链出现在屏幕上。她尝试将甲烷结晶菌的基因与火藻基因拼接,这一次,拼接过程异常顺利——甲烷结晶菌的基因能与火藻的温控草基因完美契合,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抗冻与养分获取的大门。

当新的基因链注入培养皿,放入甲烷星模拟舱后,奇迹再次发生。淡紫色的甲烷结晶菌基因与橙红色的火藻基因融合,形成了一条泛着紫红色光芒的基因链,藻液在-182c的液态甲烷中重新焕发生机,活性值回升至90%,还能将甲烷转化为有机养分供自身生长。

“我们可以称呼它为‘双生藻’,”小汐看着屏幕上的基因链,嘴角露出微笑,“它既能在火岩星的高温中存活,也能在甲烷星的低温甲烷中生长,是真正适配双子星的生命载体。”

三天后,“星穗号”终于抵达双子星轨道。舷窗外,火岩星像一颗燃烧的红球,表面火山喷发的岩浆照亮了周围的星空;甲烷星则像一颗深蓝色的宝石,液态甲烷海洋在星光下泛着粼粼波光,两颗星球相互环绕,形成了一幅壮丽的宇宙奇观。

“登陆计划分为两组,”阿凯在会议室里部署任务,“第一组由我带领,乘坐‘火鹰号’登陆艇前往火岩星,投放火藻样本,建立地面监测站;第二组由小汐带领,乘坐‘冰蝶号’登陆艇前往甲烷星,投放双生藻样本,探索液态甲烷海洋的生态可能。”

林教授负责留在“星穗号”上统筹全局,朵朵则坐在监测室里,面前摆满了各种监测设备。“小汐姐姐,阿凯哥哥,你们一定要小心!”她对着通讯器挥手,眼里满是担忧,“我会实时监测藻种的活性,有情况立刻告诉你们!”

“火鹰号”登陆艇首先出发,朝着火岩星飞去。穿过大气层时,登陆艇的外壳因高温而泛着红光,舱内的温度也升至50c。阿凯操控登陆艇避开喷发的火山,在一片相对平坦的火山平原上降落。当舱门打开,炽热的空气立刻涌了进来,带着刺鼻的硫磺味。

队员们穿着耐高温防护服,将火藻样本倒入特制的投放器中。投放器启动的瞬间,橙红色的藻液像一条火蛇,顺着火山岩的缝隙流入地下——火岩星的地下存在着细小的水流,虽然温度高达150c,却是火藻生长的理想环境。

监测屏幕上,火藻的活性值始终保持在90%以上。它们快速繁殖,将地下水流染成了橙红色,同时吸收着周围的二氧化硫,释放出氧气。“火藻已经开始改造地下环境了,”阿凯对着通讯器说道,“预计半年后,这里的地下氧气浓度就能达到适合微生物生存的水平。”

与此同时,“冰蝶号”登陆艇也抵达了甲烷星。液态甲烷海洋像一片深蓝色的绸缎,表面没有任何波浪,只有偶尔泛起的甲烷结晶,在星光下像钻石一样闪烁。小汐操控登陆艇在甲烷海洋表面降落,然后将双生藻样本倒入投放装置。

当紫红色的藻液融入液态甲烷时,整个海面瞬间泛起了微弱的光芒,像有人在深蓝色的绸缎上撒了一把紫红色的星星。监测屏幕上,双生藻的活性值稳定在88%,它们一边将甲烷转化为有机养分,一边快速繁殖,在甲烷海洋中形成了一片“紫红色光带”。

就在这时,探测器突然捕捉到了生命信号!小汐立刻调整探测器方向,屏幕上出现了一群类似章鱼的透明生物——它们没有眼睛,身体上布满了淡紫色的感光细胞,正朝着双生藻的“光带”游来,用触手轻轻触碰双生藻,像在探索新的世界。

“是甲烷星的本土生命!”小汐激动地记录着数据,“它们能吸收双生藻释放的有机物质,而它们的排泄物又能为双生藻提供养分——这是另一个完美的共生系统!”

通讯器里传来了朵朵的欢呼声:“太好了!双生藻也有新朋友啦!林爷爷,你快看,甲烷星的生命信号好强呀!”林教授的声音也带着欣慰:“这是‘星穗号’的又一个里程碑,我们不仅在极端环境中创造了生命,还找到了本土生命的共生可能。”

然而,挑战并没有结束。一周后,火岩星的监测站传来警报——一场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即将发生,喷发范围覆盖了火藻的投放区域。“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岩浆和有毒气体,火藻可能会被岩浆吞噬,”阿凯的声音在通讯器里显得格外严肃,“我们需要立刻搭建防护屏障,保护火藻的生长环境。”

机械组的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将“星穗号”上的耐高温合金板运送到火岩星。他们在火山平原上搭建了一道高达十米的防护墙,合金板之间用特殊的耐高温胶水连接,能抵御1000c的高温和岩浆的冲击。

当火山喷发时,红色的岩浆像一条巨龙,朝着防护墙涌来。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盯着监测屏幕。岩浆撞击防护墙的瞬间,发出了刺耳的“滋滋”声,合金板表面泛着红光,却始终没有断裂。最终,岩浆顺着防护墙的两侧流走,火藻的生长区域完好无损。

“防护屏障成功了!”阿凯松了一口气,“火藻的活性值没有下降,反而因为岩浆带来的矿物质,繁殖速度加快了!”

而在甲烷星,小汐也遇到了新的问题——甲烷海洋深处的压力高达1000个大气压,双生藻无法向深处扩散,只能在海面附近生长。“我们需要研发能承受高压的‘深潜投放器’,”小汐对着通讯器说道,“让双生藻能深入甲烷海洋的深处,探索更多的本土生命。”

阿木主动提出帮忙设计投放器。他根据甲烷星的环境参数,画出了投放器的草图——投放器采用球形结构,外壳用甲烷星的本土矿石与“星穗号”的合金混合制成,能承受2000个大气压的压力,内部装有温度调节装置,确保双生藻在投放过程中保持活性。

机械组的队员们按照阿木的设计,只用了三天就造出了“深潜投放器”。当投放器潜入甲烷海洋深处时,屏幕上的画面让所有人都惊叹不已——深处的甲烷海洋中,布满了巨大的“甲烷冰晶柱”,冰晶柱上附着着各种透明的本土生物,有像花朵一样绽放的“甲烷花”,有像藤蔓一样缠绕的“甲烷藤”,还有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甲烷虫”。

双生藻的投放,让这片黑暗的深海瞬间变得明亮起来。紫红色的“光带”围绕着冰晶柱扩散,吸引了更多的本土生物。监测数据显示,双生藻与深海本土生物形成了新的共生关系——双生藻为它们提供有机物质和光芒,它们则为双生藻提供深海的矿物质,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深海生态系统。

一个月后,双子星的改造取得了显着成果。火岩星的地下,火藻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地下藻群”,释放的氧气逐渐渗透到地面,在火山平原的低洼处形成了小型的“氧气池”;甲烷星的液态甲烷海洋中,双生藻从海面延伸到深海,形成了一条贯穿整个海洋的“生命光带”,无数本土生物在光带中繁衍生息。

联盟总部收到“星穗号”的报告后,立刻派遣了大型生态改造船队前往双子星。当船队抵达时,所有队员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火岩星的火山平原上,“氧气池”周围已经长出了细小的绿色植物;甲烷星的液态甲烷海洋中,“生命光带”在星光下闪烁,像一条连接天地的光柱。

“星穗号”的实验室里,小汐正将火藻和双生藻的样本放进展示盒里。盒子里的样本已经排满了半盒,从蓝海星的海苔藻到冰原星的冰藻,再到双子星的火藻和双生藻,每一个样本都代表着一次成功的生命探索。林教授拿起一支空白样本管,在上面写下“未知星球-待探索”,轻轻放进展示盒里。

阿凯推开实验室的门,手里拿着一份新的任务文件。“联盟总部发来消息,”他的脸上带着笑容,“在仙女座星系发现了一颗‘绿洲星’,表面有大面积的液态水和原始森林,可能存在高等生命,希望我们去探索。”

小汐看着展示盒里的样本,又看了看舷窗外无尽的星海,眼里闪烁着光芒。朵朵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幅新画——画中是一艘巨大的“星穗号”,正朝着一颗绿色的星球飞去,星球周围环绕着彩色的光环,光环上写着“绿洲星”三个字。

“我们要去新的星球啦!”朵朵拉着小汐的手,蹦蹦跳跳地说道,“这次我也要跟你们一起去,我要画出更多的外星生命!”

小汐笑着摸了摸朵朵的头,然后看向林教授、阿凯和阿木。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笑容——“星穗号”的旅程永远不会结束,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无数的星球等待着他们去探索,还有无数的生命奇迹等待着他们去创造。

引擎再次点燃,淡蓝色的离子焰在星海间划出一道新的弧线。“星穗号”载着满满的希望,朝着仙女座星系的绿洲星飞去,在无尽的宇宙中,继续书写着属于它的生命传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