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的星芒科技办公楼,只剩下三楼研发部还亮着一片冷白的灯光。林夏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光标,指尖在机械键盘上敲出清脆的节奏,像是在给这座沉睡的城市敲打着脉搏。屏幕上密密麻麻的Python代码间,红色报错提示像荆棘一样扎眼——“数据接口超时,重试三次失败”。
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灌下一口早已凉透的美式咖啡,咖啡因顺着喉咙滑下,却没能驱散蔓延的疲惫。作为星芒科技“智慧农业云平台”项目的核心后端程序员,林夏已经连续加班一周了。这个项目旨在通过物联网设备采集农田数据,结合AI算法为农户提供精准种植建议,而明天就是平台上线前的最后一次压力测试。
“夏哥,还是没搞定吗?”实习生陈默抱着一个保温桶,轻手轻脚地走进来,眼底带着同样的倦意。他把保温桶放在林夏桌上,“我妈炖的银耳羹,热了一下,你喝点垫垫肚子。”
林夏掀开保温桶,清甜的香气扑面而来,紧绷的神经稍稍舒缓。“谢了,小陈。”他舀了一勺放进嘴里,温热的甜意顺着食道蔓延到胃里,“还是接口的问题,刚才排查到是第三方传感器的数据传输协议有兼容漏洞,对方技术支持已经下班了,只能自己想办法适配。”
陈默凑到电脑屏幕前,看着满屏的代码皱起眉头:“我们用的是标准MQTT协议,他们怎么会出现兼容问题?会不会是硬件设备的固件版本太低?”
“已经查过了,固件是最新版。”林夏调出协议交互日志,指着其中一段红色标记,“你看这里,他们的设备在传输大批量传感器数据时,会随机丢失数据包头部的校验位,导致我们的服务器无法解析,进而触发超时重试。”
他顿了顿,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思考节奏:“现在有两个方案,要么修改我们的后端解析逻辑,兼容这种不规范的数据包;要么等明天一早联系对方技术团队,让他们紧急修复漏洞。但第二种方案风险太大,万一他们修复不及时,会影响明天的压力测试。”
陈默犹豫道:“可是修改解析逻辑会不会影响其他设备的数据传输?毕竟其他合作方的传感器都是严格遵循协议标准的。”
“风险肯定有,但可控。”林夏打开项目架构图,在屏幕上圈出数据接收模块,“我们可以新增一个适配层,专门处理这家供应商的数据包,相当于给他们的设备开一个‘专属通道’,不影响主流程。你帮我盯着服务器监控面板,我来写适配代码。”
陈默点点头,坐到旁边的工位上,打开监控软件。林夏重新聚焦屏幕,指尖再次舞动起来。代码像流水一样在屏幕上流淌,函数、类、异常处理机制层层嵌套,他仿佛在一片茂密的代码森林里开辟道路,每一个字符都是铺路的石子,每一个逻辑判断都是岔路口的路标。
作为一名程序员,林夏对代码有着近乎偏执的严谨。大学时他读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攻后端开发,毕业后拒绝了互联网大厂的高薪offer,选择了星芒科技这家专注于农业科技的创业公司。很多同学不理解他的选择,觉得农业领域“没前途”,但林夏始终记得老家农田里,父母顶着烈日浇水施肥的场景——如果能通过技术让农业生产变得更轻松、更高效,这份工作就有意义。
凌晨四点,天边泛起鱼肚白。林夏敲下最后一个分号,按下运行按钮。屏幕上的报错提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绿色的“数据接收成功”提示。他长舒一口气,靠在椅背上,感觉肩膀像卸下了千斤重担。
“成了!夏哥!”陈默兴奋地拍手,“监控显示,所有传感器的数据都能正常接收和解析,服务器负载也在正常范围内。”
林夏笑了笑,揉了揉僵硬的脖颈:“太好了,你先回去休息吧,剩下的收尾工作我来做。明天早上十点,压力测试准时开始,别迟到。”
“那你也早点休息啊。”陈默收拾好东西,临走前又叮嘱了一句,“别熬坏了身体。”
办公室里再次恢复安静,只剩下电脑主机运行的轻微嗡鸣。林夏没有立刻离开,他打开项目文档,详细记录下这次适配方案的实现逻辑和注意事项,又检查了一遍代码的注释是否完整——他深知,好的代码不仅要能正常运行,还要具备可读性和可维护性,毕竟项目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团队成员后续可能需要对代码进行修改和优化。
早上八点,林夏在公司休息室的沙发上醒过来。他洗了把脸,用冷水拍打脸颊,让自己清醒过来。走进办公室时,团队其他成员已经陆续到岗,项目经理张姐正在分发早餐。
“林夏,昨晚辛苦了。”张姐把一份三明治和热牛奶递给他,“适配问题解决了?”
“解决了,新增了一个适配层,已经测试过了。”林夏接过早餐,快速吃了起来,“张姐,压力测试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