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的指尖轻轻叩击桌面,节奏平缓得像春雨落在青瓦上。上午十点,心理咨询室的百叶窗滤进柔和的光线,来访者陈女士攥着衣角的手渐渐放松——在过去的四十分钟里,她从一开始的哽咽难言,到慢慢说出儿子沉迷网游、拒绝沟通的困境,眼眶里的泪水终于有了温度。
“你说每次想和儿子聊学习,他要么摔门,要么假装没听见?”林夏没有急于给出建议,而是将陈女士的话轻轻“回放”,目光里带着共情的专注,“那你有没有试过,先不提学习,只说‘妈妈今天看到一款你喜欢的游戏角色周边,要不要一起看看’?”
陈女士愣住了,指尖的力度不自觉减轻:“我从来没想过……我总觉得他玩游戏是错的,必须让他改过来。”她的声音里带着疲惫,还有一丝自己没察觉的愧疚,“上次他说游戏里的队友很信任他,我还骂他‘玩物丧志,那些人都是骗子’。”
林夏拿出一张画着“亲子沟通金字塔”的卡片,指着最底层的“情感连接”说:“很多家长和孩子的矛盾,不是出在‘问题’本身,而是出在‘沟通顺序’上。就像盖房子,得先打地基,再砌墙——情感连接就是地基,没有这个,你说的道理再对,孩子也听不进去。他说队友信任他,其实是在告诉你‘我需要被认可’,可你却把这份需求当成了‘错误’。”
阳光落在卡片上,陈女士的指尖慢慢划过“情感连接”四个字,眼眶又红了:“原来我一直都在错的地方用力……”她抬起头,眼里多了些之前没有的光亮,“那我今天回家,就试试跟他聊游戏,不说学习,行不行?”
“当然可以,”林夏的语气带着鼓励,“但不用刻意‘讨好’,就像跟朋友聊他喜欢的话题一样,比如问‘你玩的这个游戏,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什么呀’。记得观察他的反应,如果他愿意多说,就认真听;如果他不想说,也不用急,慢慢来。”
送走陈女士,林夏在来访者记录册上写下:“首次咨询,核心矛盾为‘亲子沟通中情感连接缺失’,建议从‘兴趣切入’建立信任,下周跟进反馈。”他的字迹工整,每一条记录后面都附着具体的观察细节——比如陈女士提到儿子时,嘴角会不自觉上扬,说明母子间仍有情感基础,这是后续干预的关键突破口。
中午十二点,林夏去楼下的咖啡馆吃简餐。刚坐下,手机就响了,是社区居委会的王主任:“林老师,咱们社区那个独居的张大爷,最近又不肯出门了,儿女劝也没用,您能不能来看看?”
张大爷今年78岁,半年前老伴去世后就很少出门,总说“出去也没人说话,不如在家待着”。之前林夏曾陪他聊过几次,张大爷提到过年轻时喜欢下棋,还拿过社区的象棋比赛冠军。
“我下午刚好有空,”林夏说,“您帮我跟张大爷说一声,就说我带了副新象棋,想跟他请教几招。”
下午两点,林夏提着象棋来到张大爷家。防盗门打开时,一股沉闷的气息扑面而来,客厅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只有电视开着,播放着无声的戏曲节目。张大爷坐在沙发上,头发花白,眼神有些呆滞,看到林夏,勉强笑了笑:“林老师,你怎么来了?”
“听说您象棋下得好,特意来拜师学艺,”林夏把象棋放在茶几上,故意摆出一副“请教”的样子,“我最近总下不过我们家邻居,您给我支几招呗?”
张大爷的眼睛亮了一下,手指不自觉地摸了摸象棋盒:“你邻居什么路数?是喜欢‘当头炮’,还是‘飞相局’?”
“他总爱‘当头炮’,我每次都不知道怎么应对,”林夏顺势坐下,打开象棋盒,“您教教我,怎么破他的‘当头炮’?”
张大爷拿起一枚“马”,在棋盘上走了一步:“对付‘当头炮’,第一步要‘跳马’,守住中兵……”他越说越投入,从“当头炮”讲到“屏风马”,再到各种残局技巧,眼神里渐渐有了光彩,连窗帘没拉开都忘了。
林夏一边听,一边偶尔提问,时不时“夸”一句“您这招真厉害,我下次肯定能赢邻居”。不知不觉间,两个小时过去了,张大爷起身倒了杯茶,还主动拉开了窗帘:“屋里太闷了,透透气好。”
临走时,林夏说:“张大爷,您这棋艺真是绝了,我还没学够呢。明天下午我再过来,您再教我几招残局,行不行?”
张大爷笑着点头:“行!明天你早点来,我给你准备点瓜子。”
走出张大爷家,林夏给王主任发了条消息:“张大爷状态有所好转,已建立‘象棋’这个情感连接点,后续计划邀请他参加社区的象棋小组,逐步帮他融入群体。”他知道,对于独居老人来说,孤独感的根源往往不是“没人陪”,而是“没价值感”——找到他们擅长且热爱的事,让他们感受到“被需要”,比单纯的“陪伴”更有效。
下午四点,林夏回到咨询室,准备整理上午的咨询记录。刚打开电脑,手机就震动了,是妻子苏晚发来的微信:“女儿今天在学校画了幅画,题目叫‘爸爸的魔法房间’,说你能帮小朋友解决烦恼,像有魔法一样。”后面跟着一张照片,画纸上是一间挂着百叶窗的小房间,里面有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一个穿白大褂的小人正对着另一个小人微笑,旁边画着很多小星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