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的手指在键盘上悬了两秒,最终还是删掉了“高效学习法”的标题,换成了更柔和的“下班后的两小时,我是怎么悄悄提升的”。电脑右下角的时间显示21:37,书房窗外的写字楼还亮着零星灯火,像散落在黑夜里的星星,衬得书桌上那盏暖光台灯格外温馨。
她拿起桌边的保温杯,喝了口温蜂蜜水——上周粉丝在评论区提醒她“博主总喝冰咖啡对胃不好”,这个细节她记在了笔记本第一页。本子上密密麻麻记着粉丝的反馈:“想要Excel进阶教程”“能不能讲一讲碎片化时间管理”“在职备考怎么平衡工作和学习”,每一条后面都画着不同颜色的对勾,已解决的是绿色,待安排的是橙色,需要深入调研的是蓝色。
“夏夏,还没忙完吗?”客厅传来丈夫陈默的声音,伴随着轻微的脚步声,“我煮了银耳羹,盛一碗给你?”
林夏转头,看见陈默端着一个白瓷碗站在门口,蒸汽氤氲着他的眉眼。“马上就好,”她笑着指了指屏幕,“刚把明天要发的视频脚本改完,再检查一遍字幕就收尾。”
陈默把碗放在桌角,俯身看了眼屏幕:“这次又是讲时间管理?上次你分享的‘番茄工作法 清单体’,我同事都说好用,还问我要你的账号呢。”
“真的?”林夏眼睛亮了亮,顺手点开后台数据,粉丝数停留在18.7万,比上周多了9000多。这个账号她运营了快两年,从最初只有几十个粉丝的“小透明”,到现在能稳定输出学习成长类内容的博主,其中的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她想起刚辞职那会儿,每天对着空荡的房间发呆。之前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996是常态,看着身边同事一个个因为过度劳累生病,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不是高薪,而是能掌控时间、不断成长的生活。于是,她顶着家人的压力辞了职,决定把自己多年总结的学习方法分享到网上,没想到竟慢慢积累了一批粉丝。
“对了,明天下午有个出版社的编辑约你谈出书的事,别忘了。”陈默提醒道,“我把时间和地址发你微信了。”
“放心吧,记着呢。”林夏点头,目光重新回到屏幕上。她点开视频剪辑软件,开始检查明天要发布的内容。视频里,她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坐在书桌前,手里拿着一本笔记本,耐心地讲解着“在职备考的时间分配技巧”。镜头扫过书桌一角,摆放着她常用的几本工具书,还有一个粉丝寄来的小摆件——一只抱着书本的小熊,底座上刻着“谢谢夏夏,让我学会了坚持”。
第二天早上,林夏七点就醒了。她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先看了眼后台的留言。有个叫“努力的小楠”的粉丝说:“夏夏,我按照你说的方法,每天早起一小时背单词,坚持了一个月,这次英语考试居然及格了!太谢谢你了!”下面还附了一张成绩单的照片。
林夏心里暖暖的,回复道:“太棒了!继续加油,你会越来越优秀的!”她把这条留言截图保存下来,放在了“粉丝故事”的文件夹里。这个文件夹里存满了粉丝的反馈,有通过学习找到理想工作的,有成功考上研究生的,还有学会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每当她觉得疲惫时,翻看这些故事,就会重新充满动力。
吃过早饭,林夏开始准备下午和出版社编辑见面的资料。她整理了自己这两年写的文章和视频脚本,挑选出一些优质内容,按照“时间管理”“高效学习”“职场成长”三个主题分类,做成了一个简洁的文档。她还特意准备了一份粉丝调研数据,里面详细记录了粉丝的年龄、职业、学习需求等信息,希望能让出版社更了解她的受众。
下午两点,林夏准时来到约定的咖啡馆。编辑张姐已经到了,手里拿着一本林夏的视频合集打印稿,上面画满了红色的批注。“林夏,你的内容我都看了,特别实用,”张姐笑着说,“现在市面上很多学习类书籍都太理论化了,你的内容结合了自己的经验和粉丝的真实需求,很接地气,这正是我们想要的。”
林夏松了口气,把准备好的资料递给张姐:“谢谢张姐认可。我希望这本书能真正帮助到那些想要提升自己的人,尤其是在职场中感到迷茫的年轻人。”
两人聊得很投机,从书籍的结构的框架,到具体的内容细节,再到后续的宣传计划,都一一做了讨论。张姐提议,在书中加入一些粉丝的真实故事,让内容更有感染力。林夏立刻想到了“努力的小楠”,还有其他几个经常互动的粉丝,她觉得这个建议特别好。
离开咖啡馆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林夏走在街边,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心里充满了期待。她掏出手机,给陈默发了条微信:“和张姐聊得很顺利,书的事基本定下来了,等回家跟你细说。”
回到家,林夏没有立刻休息,而是打开电脑,开始整理粉丝的故事。她联系了“努力的小楠”,询问是否愿意把她的经历写进书里。小楠很快回复:“当然愿意!能帮到更多人,我特别开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