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的指尖在鼠标上停顿了0.5秒,最终还是点击了“驳回”按钮。电脑屏幕上,某医疗器械公司的资质申请材料第17页,一份关键的生产许可证复印件边缘有明显的拼接痕迹——这种细微的瑕疵,在他做资质审核师的第八年里,已经能像捕捉错别字一样本能察觉。
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打印机吞吐纸张的沙沙声和同事敲击键盘的轻响。林夏面前的文件架分了三格,分别贴着“待审核”“待补正”“已通过”,每一份材料上都用不同颜色的便签标注着问题:红色是“致命缺陷”,黄色是“需核实”,绿色是“已确认”。此刻,“待审核”那格只剩下最后一份材料,却也是最棘手的一份——来自业内知名的瑞康生物,申请的是三类医疗器械的经营资质,材料厚得能当砖头。
“林老师,瑞康生物的材料您看了吗?他们法务部刚才又来电话,说下周要参加国际展会,急需资质证明,能不能通融一下?”实习生小吴抱着一摞新收的材料走过来,脸上带着几分为难。她刚入职三个月,还没学会在“合规”和“人情”之间找到平衡——其实林夏知道,这行根本没有“通融”的余地,一旦放过不合规的材料,后续可能引发的医疗事故、法律纠纷,都不是“通融”两个字能承担的。
林夏把瑞康生物的材料拉到面前,封面印着烫金的公司LOGO,里面的文件装订得一丝不苟,连复印件都清晰得像原件。他翻到第32页,目光落在“质量管理人资质证明”那栏——持证日期是去年11月,而根据最新的《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该岗位人员需在今年3月前完成继续教育并更新证书。“你回复瑞康,就说材料里缺少质量管理人的继续教育证明,属于必备材料,补全后才能继续审核,没有例外。”
小吴愣了一下:“可是他们说展会在即,能不能先出个临时证明?”
“没有临时证明这种说法。”林夏指着文件上的条款,语气没有丝毫松动,“资质审核的每一项标准都是法定的,少一项材料,整个申请就是不合规的。你告诉他们,如果因为缺少材料耽误了展会,责任不在我们,在他们自己没提前准备。”
小吴点点头,抱着材料转身离开。林夏看着她的背影,想起自己刚入行的时候。那时候他跟着师傅审核一家小药厂的材料,师傅发现对方的GMP证书已经过期三天,对方老板带着礼品找到办公室,说愿意“补偿”审核组的辛苦费,求着通融。师傅当着所有人的面把礼品扔了出去,说:“我干这行,靠的就是守住规矩,要是今天放你过去,明天病人用了你们的药出了事,我晚上都睡不着觉。”
从那以后,林夏就把“守住规矩”四个字刻在了心里。他知道,资质审核师手里的笔,看似只在文件上画勾画叉,实则关系着无数人的安全——医疗器械关系患者健康,食品资质关系消费者饮食安全,建筑资质关系住户生命安全。每一次“通过”,都是一份责任;每一次“驳回”,都是一次守护。
下午三点,林夏刚把瑞康生物的材料归到“待补正”栏,审核部主任老周就拿着一个文件夹走进来:“林夏,这份是市监局转来的协查函,瑞康生物去年有一批医疗器械被投诉,说是存在质量问题,你在审核的时候多留意一下他们的质量追溯体系。”
林夏接过文件夹,里面是投诉记录和市监局的初步调查结果——有五位患者使用瑞康生物的输液器后,出现了输液部位红肿的情况,虽然最终没造成严重后果,但暴露出该公司的质量管控可能存在漏洞。“我知道了周主任,我会重点核查他们的质量追溯流程,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检验、出库记录等,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追溯的凭证。”
老周点点头:“你办事我放心,就是别太较真,注意身体。上次你为了核实一份材料的真实性,连续加班三天,差点累倒在办公室。”
林夏笑了笑:“没事,习惯了。要是因为我没查仔细,让有问题的企业拿到资质,那才是真的麻烦。”
老周走后,林夏立刻打开瑞康生物的质量追溯体系文件。他发现,该公司的原材料采购记录里,有三家供应商的资质证明已经过期,而生产检验记录中,有十批次产品的检验报告缺少检验员签名。这些问题虽然不致命,但足以说明该公司的质量管控存在漏洞。林夏拿起电话,直接打给瑞康生物的法务负责人。
“您好,我是资质审核中心的林夏,关于贵公司的经营资质申请,我们发现贵公司的质量追溯体系存在两处问题:一是三家供应商的资质证明过期,二是十批次产品的检验报告缺少签名。请贵公司在补全质量管理人继续教育证明的同时,一并提供这两项问题的整改说明和相关凭证。”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不满的声音:“林老师,我们公司是业内知名企业,怎么可能存在这些问题?会不会是你们审核错了?而且我们下周就要参加展会,现在又要补这么多材料,根本来不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