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出宫,现身与周廷儒有关联的茶楼!
锦衣卫的密报,如同最后一块拼图,将慈宁宫的“影子”与朝堂上蠢蠢欲动的保守势力清晰地连接了起来!林锋然闻报,心中再无侥幸。果然是他们!太后薨逝,惠王伏诛,但这些盘根错节的旧势力并未消散,反而在刘保这个“癸卯”余孽的串联下,与周廷儒、张御史等对新政不满的官员勾结在了一起,意图借“万寿圣节”和“祖宗成法”发难!他们的目标,直指新政,甚至可能……直指西暖阁!
一股混杂着“果然如此”的凛然和“终于来了”的决绝,涌上林锋然心头。既然躲不过,那就战!他倒要看看,这些抱残守缺的蠹虫,能掀起多大风浪!
“给朕盯死那间茶楼和刘保!查清他们接触了谁,传递了什么消息!周廷儒和张御史近日有何动作,上了什么奏章,一字不漏报给朕!”林锋然声音冰冷,眼中杀机闪烁。
“臣遵旨!”锦衣卫指挥使领命而去。
暴风雨前的宁静被打破,林锋然反而冷静下来。他深知,这场围绕“祖制”的较量,将是新旧势力的一次正面碰撞,其凶险程度,不亚于边关刀兵。他必须谨慎应对。
果然,没过两天,都察院便有多名御史联名上奏,内容并非直接弹劾,而是看似“忠言直谏”,奏请陛下在万寿圣节将至之际,“宜恪守祖宗成宪,肃宫闱之规,正朝堂之仪”,言语间频频提及“后宫干政之祸”、“近习惑主之弊”,含沙射影,指向明确。
紧接着,礼部侍郎周廷儒也上了一道奏章,以筹备万寿圣节为由,详细列举了诸多“亟待恢复”的“洪武、永乐旧制”,从经筵讲官的选拔、朝会仪仗的规制,到后宫用度、宦官权限等,洋洋洒洒万言,核心思想便是“法祖”与“防微杜渐”,字里行间充斥着对当前“更张”之举的隐忧。
这些奏章如同约好了一般,在朝堂上掀起了一股“尊祖制、复古礼”的声浪。不少守旧派官员纷纷附和,言辞愈发激烈,甚至有人暗指皇帝“宠信不明”、“有违祖训”。
林锋然高坐龙椅,冷眼看着台下慷慨陈词或伏地泣谏的臣子,心中冷笑连连。他们不敢直接攻击皇帝,便抬出“祖宗”的大帽子,想用道德和礼法来束缚他的手脚,逼他放弃新政,甚至……逼他处置江雨桐。
他没有立刻发作,而是将奏章全部“留中不发”,既未驳斥,也未采纳,这种沉默反而让那些上奏者心中忐忑,摸不清皇帝的意图。
退朝后,林锋然回到乾清宫,将几份最具代表性的奏章副本,连同自己对周廷儒、张御史等人动向的掌握,简要写了一份情况说明,让舒良秘密送去西暖阁。他想听听江雨桐对这个局面的看法。这次,已不再是简单的政务咨询,而是涉及核心权力斗争的策问。
次日,江雨桐的批注送回。她没有直接评论奏章内容,而是在林锋然的情况说明旁,用朱笔写道:
“陛下明鉴,彼等抬出‘祖制’,其意不在复古,而在掣肘。然,‘祖制’亦有其弊,洪武永乐之世,岂无弊端?陛下改制,乃为除弊兴利,顺应时势。彼等攻讦,无非‘宫闱’、‘近习’二端。陛下可顺势而为,明发上谕,言‘法祖’当法其精神,而非拘泥其形,太祖太宗亦屡有更张。至于宫闱之事……”
她在这里顿了顿,笔迹似乎更加凝重:“彼等既以礼制为名,陛下不妨以礼制破之。可公开申明,宫中人等,各守其分,以才学侍奉者,循规蹈矩,并无干政。万寿圣节,更当彰显陛下孝治、仁政之功,而非纠缠细枝末节。彼等若再纠缠,便是无视陛下励精图治之实绩,其心可诛。然,切记……勿使其矛头,明确指向一人。可广而论之,泛泛而谈,使其无处着力。”
林锋然反复看着这段批注,心中豁然开朗。江雨桐的策略极为高明:不直接否定“祖制”,而是强调“法其精神”,占据道德制高点;将对方的攻击模糊化、普遍化,避免集火于一身;同时将话题引向皇帝的政策实绩,反守为攻!这简直是一套完美的舆论战和防御策略!
“好一个‘法其精神’!好一个‘使其无处着力’!”林锋然拍案叫绝,“就按此计行事!”
他立刻召来翰林院学士,口授大意,命其起草一份上谕。旨意中,他首先肯定御史、礼臣关心朝政、谨守礼法的忠心,接着笔锋一转,阐述“祖宗成法”亦需与时俱进,太祖太宗当年亦是因时制宜,方有盛世,如今变法乃为革除积弊,富国强兵,正是继承祖宗遗志。对于宫闱之事,则轻描淡写,言宫中自有法度,众人各司其职,并无违制之处。最后,将话题引向万寿圣节,要求礼部着力展现当今太平气象、皇帝勤政爱民之功,而非斤斤计较于繁琐古礼。
这份上谕,堂堂正正,有理有据,既安抚了部分真心为国的守旧派,又狠狠敲打了周廷儒等人,将他们的攻击化解于无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