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人族崛起:我的体内有座人皇城 > 第262章 学堂广招教书匠,老儒应聘育新苗

建城第七十八日的清晨,新夏城学堂的草帘屋顶下,传来孩子们参差不齐的读书声 —— 老周站在石板黑板前,一手握炭笔,一手按黑板,正教 “禾”“田”“家” 三个字,黑板前挤着四十多个孩子:阿牛、丫丫等原住民孩子在前排,狐人族的小狐、青羽族的小青在中间,黑风岭归附的赵家小子抱着木凳坐在后排,连学堂门口都扒着两个想听课的半大孩子。

“慢点写,别着急!” 老周擦了擦额头的汗,刚给小狐纠正完握笔姿势,后排的赵家小子又举着石板问:“周爷爷,‘粮’字怎么写呀?” 他转身去教,前排的阿牛又凑过来:“周爷爷,您昨天说的‘农夫种稻’的故事,还没讲完呢!”

一堂课下来,老周的嗓子都哑了 —— 自从来了归附部落,学堂学生从二十人涨到四十多人,他既要教识字,又要教算术,还要给小的孩子擦鼻涕、哄闹矛盾,常常忙到天黑还批不完石板作业。“再这么下去,孩子学不好,俺也撑不住。” 老周找到李猛时,手里还攥着皱巴巴的教学本子,“得给学堂招个教书先生,最好是识文断字、懂道理的,能帮着分担,也能教孩子更多东西。”

李猛看着老周疲惫的样子,又想起之前系统提过 “城邦需重视文化传承”,当即点头:“这就办!让阿明写几张招聘告示,贴在驿站、城门、药铺这些人多的地方,就说招‘教书先生’,要求识文断字、有耐心,不管是城里的还是逃难来的,只要愿意教孩子,都欢迎!”

当天中午,人族工匠阿明就用炭笔在树皮上写了告示,贴在驿站的木牌旁 ——“新夏城学堂招教书先生一名:需会读写、善育人,管吃管住,共护孩童成长。” 路过的人都围过来看,狐烈凑过来念了两遍:“要是有先生来,小狐就能学更多字了!俺们狐人族以前没读过书,以后也能出个识字的娃!”

第二天清晨,驿站的石头刚打开门,就看见一个穿着旧长衫的老者站在门口 —— 老者头发花白,背着个旧布包,布包角露着半卷发黄的书卷,手里拄着根木杖,鞋上沾着泥土,显然是远道而来。“请问…… 这里是新夏城吗?俺听说你们学堂招教书先生,特来应聘。” 老者声音温和,虽显疲惫,眼神却透着清亮。

石头赶紧喊来老周和李猛 —— 老者自称姓陈,原是南边平原的秀才,魔族作乱时,家乡被魔潮毁了,他背着书卷逃了半年,昨天在枯木林听商队说新夏城安稳、招先生,就连夜赶了过来。“俺虽年迈,却还能教孩子识字、读经、算算术,要是不嫌弃,愿留下来给孩子们当先生。” 陈秀才说着,从布包里掏出一卷用布裹着的旧书,“这是俺珍藏的《千字文》,虽旧了些,却能教孩子知礼仪、明事理。”

老周接过书卷,翻开泛黄的纸页,上面的字迹工整清晰,忍不住激动地说:“陈先生,您这学问,比俺强多了!俺们学堂正缺您这样的先生!” 李猛也凑过来,问陈秀才:“您愿意教这些孩子吗?有狐人族、青羽族的,还有逃难来的,都很想读书。”

陈秀才笑着看向驿站外扒着看热闹的孩子,小狐正睁着圆眼睛望他,他伸手摸了摸小狐的头:“孩子不分族群,只要肯学,俺就肯教。以前在平原,俺教过农家娃、商户子,只要有耐心,再小的孩子也能学会道理。”

为了检验陈秀才的学识,老周请他到学堂 —— 陈秀才走到石板黑板前,拿起炭笔,一笔一画写了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八个字,字迹端正有力;他又让阿牛背昨天学的 “禾” 字,阿牛背完,他笑着问:“阿牛知道‘禾’字为什么是‘木’加‘撇’吗?因为禾苗长在土里,上面的撇是稻穗呀!”

孩子们听得眼睛都亮了 —— 小青举着羽发问:“陈爷爷,那‘羽’字呢?是不是像俺的羽毛?” 陈秀才点头,在黑板上画了两片羽毛:“对!‘羽’字就是像鸟的羽毛,你们看,多像!” 他还从布包里掏出个小布口袋,里面装着晒干的草籽,分给孩子们:“这是算珠,咱们用草籽学算术,比如两个草籽加三个草籽,是几个呀?”

一堂试讲课下来,孩子们都围着陈秀才不肯走 —— 丫丫把自己编的灵草兔递给陈秀才:“陈爷爷,您留下来吧!俺们想跟您学认字、学算术!” 赵家小子也凑过来:“陈爷爷,您还会讲‘农夫种稻’的故事吗?”

陈秀才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又望了望学堂外新夏城的景象 —— 灵田金黄、城墙坚固、驿站人来人往,眼里满是安稳:“俺留下来!以后咱们一起在学堂教书,让孩子们都能识字、懂道理,长成能护着新夏城的娃!”

消息传开,各族都来帮学堂准备 —— 石肤族的石勇领着人,给学堂添了两张青石桌,供先生备课;蕨蓝带着女子们,编了四十多个新草垫,铺在孩子们的木凳上;孙老药送来了润嗓子的灵草茶,说给陈秀才和老周泡水喝;马大壮也拎来一筐粟米饼,给孩子们当课间点心。

傍晚时分,学堂里亮起了马灯 —— 陈秀才和老周坐在青石桌前,一起整理教学计划:陈秀才教识字、读经、算术,老周教生活常识、农耕故事,两人还商量着在学堂后院开辟个 “读书角”,放陈秀才带来的旧书卷,让孩子能自由翻看。孩子们也没走,阿牛帮着擦黑板,丫丫帮着整理石板,小狐和小青则帮着搬新草垫,学堂里满是热闹又温馨的声响。

“有了陈先生,咱们学堂才算真正像个学堂了!” 老周喝着灵草茶,声音也亮了些。陈秀才翻着《千字文》,笑着说:“新夏城给了俺安稳的家,俺能做的,就是把学问教给孩子,让他们以后能知善恶、辨是非,把新夏城的日子过得更好。”

夜色中的学堂,马灯还亮着 —— 陈秀才在石板上写明天要教的字,老周在旁边标注孩子的学情,窗外的月光洒在草帘上,像给学堂盖了层温柔的纱。孩子们回家时,都跟陈秀才说 “明天见”,小狐还特意把自己捡的彩色石子放在陈秀才的桌角,说 “给陈爷爷压书卷”。

所有人都知道,陈秀才的到来,不只是给学堂添了个教书先生,更是给新夏城添了 “文化的根”—— 从只会认 “新夏城” 三个字,到能读《千字文》、学算术、懂道理,孩子们的成长,就是城邦的未来。而这学堂里的朗朗书声,也会像灵田的稻穗一样,在新夏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为日后人皇城的 “文治”,埋下最珍贵的种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