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几人最终决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宋剑飞所率领的队伍要与南面的势力虚与委蛇。
表面上维持一种友好的关系,以此在复杂的局势中求得一线生机。
然而,就在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宋剑飞突然心头一紧,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他意识到,这样的策略虽然能够暂时保住队伍的安全发展,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一旦将来自己回归,他恐怕会被人误解,在某个运动中被人揪住不放,那可就坏了。
想到这里,宋剑飞的脸色变得异常严肃,他郑重地对三人恳求:“但是将来三位,可一定要给我作证啊!千万不要让这件事情弄假成真,否则我可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听到宋剑飞的话,另外三个人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立刻异口同声地保证道:“放心吧,宋剑飞同志,我们一定会为你作证的!绝对不会让你蒙受不白之冤!”
得到了三人的承诺,宋剑飞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一些。
接下来,这场酒宴继续进行,大家的气氛也变得更加融洽。
在酒席之间,众人充分地交换了意见,对宋剑飞即将执行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每个人都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不断地对这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策略,进行修补和完善,使其变得越来越完美。
第二天,宋剑飞召开了全军的大会。
在大会上,他正式宣布成立苏鲁抗日军政府,并亲自担任苏鲁抗日军政府的总司令。
由于学敏被任命为军政府主席,并兼任敌后武工队司令部司令。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决定从军队中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一支支精干的武装工作队。
这支队伍将专门负责地方政府农村政权的建设工作,并积极发动群众组建民兵组织。
赵汉魂继续担任副司令一职。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积极展开扩军练兵运动,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此外,他还要协助地方政府清剿土匪日伪军据点,维护地方的稳定和安全。
根据既定的目标任务,他们计划在四零年以前,将整个抗日挺进纵队,发展成为一支拥有主力部队3万人、地方民兵不少于10万的强大力量。
这个宏伟的目标不仅为全体将士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更为他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动力。
每个人都充满信心,跃跃欲试,准备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赵汉魂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计划,给家里和海军部的上司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他详细说明了自己目前的处境和面临的困难。说明由于路途遥远,他无法立刻带着兄弟们回归原部队,只能暂时落脚在苏鲁抗日锄奸挺进纵队,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归队。
宋剑飞就为赵汉魂开出了一张五万元的汇票,给他和这些海军陆战队家属的安家费,然后赵汉魂派出最心腹的人,乔装改扮南下去了武汉。
大武汉,这座曾经繁华热闹的城市,如今却被一片惶恐和混乱所笼罩。
徐州突围的消息传来,人们震惊不已。
尽管国府大肆宣扬这是一次巨大的胜利,但在普通百姓的眼中,失去了山东、河北以及河南的大部分地区,无疑是一种失地辱国的行为,这使得人们对所谓的“胜利”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这种心态的变化,冲淡了台儿庄大捷和莒县大捷,给国民带来的高昂士气。
原本,这些胜利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战斗意志。然而,徐州突围的结果,却让人们感到失望和沮丧,整个军民的士气都陷入了一片低迷。
与此同时,日本军队南北彻底打通,占领了整个东部沿海的精华地区。
这一局势让日本军队士气大振,他们乘胜追击,挥兵西进,直逼武汉三镇。
日本的兵力甚至比淞沪会战时期还要多,这无疑给中**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所有人都心生绝望。
人们开始担忧武汉的命运,担心这座城市也会像其他被日军占领的地方一样,遭受蹂躏。
恐惧和不安在城市中蔓延,人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守住这片土地。
国民政府也屡次开会之后,在周公的强烈建议下,光头经过深思熟虑,最终下定决心要在武汉展开一场大规模的会战。
这场会战的目的并非是要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以保卫大武汉,而是通过持续消耗日军有限的兵力,迫使抗日战争进入僵持阶段。
有了这个明确且明智的战略定义后,国民政府开始着手搬迁武汉。
大量的工业设备和物资被运往重庆,这一举动使得人心更加惶惶不安。
人们似乎已经将之前台儿庄及莒县的大捷完全抛诸脑后。
就在此时,海军司令萨镇冰递交的一封书信,让光头猛然间想起了莒县大捷这件事。
他这才意识到,对于莒县大捷,竟然还没有进行任何封赏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