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清晨,城市还浸在薄雾里,驰远集团楼下的共享汽车停放点就热闹起来。穿着校服的中学生踮着脚扫车身二维码,上班族对着手机屏幕确认订单,连晨练的大爷都凑过来,围着白色的“清鸢·共享”新能源汽车转圈圈,伸手摸了摸光滑的车身:“这就是驰远新出的共享车?看着真精神,比那些烧油的车干净多了。”
林舟站在办公楼的落地窗前,看着这一幕,手里握着一份环保部门的报告——去年本市汽车尾气排放量占空气污染总量的32%,而驰远的共享汽车计划,正是想通过新能源车型替代传统燃油车,为城市“减负”。“共享汽车不仅要方便市民出行,更要成为绿色出行的标杆,”他对着身边的运营总监赵磊说,“首月我们投放5000辆,覆盖全市的交通枢纽、社区和学校,价格定得亲民些,让普通老百姓都用得起。”
苏清鸢也特意赶来为计划站台。她刚走到停放点,就被一群记者围住。“苏教授,您觉得共享汽车能改变市民的出行习惯吗?”“驰远在公益领域深耕多年,这次的商业计划会不会偏离初心?”苏清鸢笑着指了指车身上的向日葵标志:“绿色出行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这些车不仅零排放,我们还会把部分收益投入到乡村分校的环保课程中,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这既是商业,也是责任。”
上线第一天的火爆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早上七点,首批1000辆共享汽车就被预订一空。大学生李萌萌在朋友圈发了张开车的照片,配文“再也不用挤早高峰地铁啦,驰远共享车又快又便宜”,没过多久就收获了几十条点赞;上班族王大哥用共享车送生病的母亲去医院,回来后特意给客服打电话:“你们的车太方便了,网点就在小区门口,车内还有急救包,太贴心了。”
赵磊每天都带着团队泡在运营数据里,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林总,上线第三天订单就突破10万了!”他举着平板冲进办公室,屏幕上的订单量曲线像坐了火箭一样飙升,“用户满意度98%,有人说我们的车充电快,续航能到400公里;有人夸车内干净,还有免费的车载WiFi——现在竞品公司都在盯着我们,想模仿我们的模式呢!”
可这份热闹没持续多久,麻烦就找上了门。周五晚上,运营团队接到的投诉电话突然多了起来。“我的车怎么开不了啊?屏幕上全是划痕!”“车座被人弄上了咖啡渍,还有烟头烫的洞,太恶心了!”赵磊带着维修人员赶到市中心的网点,眼前的景象让他倒吸一口凉气——原本干净整洁的共享汽车,有的车窗被砸破,有的车身被喷上了涂鸦,还有的车胎被扎破,歪歪扭扭地停在车位上,像一群受了伤的小鸟。
“这才一周,损坏的车辆就有300多辆,维修成本比预算高出了20%!”赵磊的声音里带着疲惫和愤怒,“我们调了监控,发现有的是熊孩子故意破坏,有的是成年人发泄情绪,还有的用户把车当成‘移动垃圾场’,吃完的外卖盒、喝完的饮料瓶全扔在车里。再这样下去,我们的运营成本根本扛不住。”
林舟看着维修清单,眉头拧成了疙瘩。他想起小时候母亲带他坐公交车,总会提醒他“要爱护公共设施,这是大家的东西”。可现在,这些方便大家的共享汽车,却成了部分人肆意破坏的对象。“不能让少数人的行为,毁了大多数人的便利,更不能让我们的环保计划半途而废,”林舟一拳砸在桌子上,“技术部和运营部立刻联动,我就不信找不到解决办法。”
苏清鸢得知情况后,特意去共享汽车网点做了几天调研。她看到保洁阿姨蹲在地上,用清洁剂一点点擦除车座上的污渍,擦得手指都发皱;看到维修师傅顶着烈日换轮胎,汗水浸透了工作服;还看到一位老奶奶带着孙子租车,上车前特意拿出纸巾擦了擦座位,对孙子说:“这是大家的车,我们要爱护它,就像爱护自己家的东西一样。”
“林舟,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仅是‘惩罚’,更要‘引导’,”苏清鸢把调研笔记递给林舟,“很多人破坏车辆,是因为觉得‘这不是自己的东西,坏了也没关系’。我们可以用技术手段约束行为,同时用正向激励引导大家爱护车辆——就像我们的情绪锚点技术,既要纠正负面情绪,也要强化积极行为。”
林舟眼前一亮,立刻组织团队制定“智能信用管理方案”。技术部在每辆共享汽车上加装了AI智能监控系统,车内的摄像头能实时识别用户的破坏行为,车身的传感器能检测到碰撞、划痕等损伤;运营部则建立了用户信用体系,信用分满分100分,爱护车辆的用户会获得加分,加分可以兑换租车优惠券、免费充电服务;而损坏车辆的用户,不仅要承担维修费用,信用分会被扣除,分数过低的会被限制使用共享汽车,情节严重的还会被列入“黑名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