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六年八月一日,东北的清晨,天光初亮,空气中还残留着一丝夜间的清凉,与逐渐升腾起的夏日暑气交织在一起。市区的一条老街上,早市已然热闹起来,各种声音与气味混杂着,扑面而来——卖粘豆包的大婶手脚麻利地掀开一层层竹制蒸笼,滚烫的白汽“呼”地一下涌出,带着糯米和红豆沙最质朴纯粹的甜香,瞬间弥漫开来;旁边卖烤冷面的小摊,铁板被烧得滚烫,摊主将冷面片放上去,浇上金黄的鸡蛋液,立刻发出“滋啦滋啦”诱人的响声,葱花、香菜和特制酱料的复合香气随之飘散;一位穿着白色汗衫的大爷,推着一辆绿色的三轮车,车上堆满了墨绿条纹、看起来就汁水饱满的大西瓜,他一边用毛巾擦着汗,一边中气十足地吆喝着:“沙瓤西瓜,不甜不要钱嘞!”,构成了一幅生动又充满烟火气的东北市井晨图。
徐梓瑜身上穿着一件宽松舒适的纯白色棉质T恤和一条洗得有些发白的修身牛仔裤,脚上踩着一双简单的帆布鞋,柔顺的齐颈短发自然地垂在耳侧,脸上未施粉黛,只涂了点润唇膏,整个人显得清爽又放松。她亦步亦趋地跟在经纪人张松身后,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里充满了新鲜与好奇——自从一个多月前进入《谢文栋》剧组,她的生活就被高强度的训练和密集的拍摄日程填满,不是在练习套招对打,就是在各个片场之间奔波赶戏,像这样能够彻底放松下来,像个普通女孩一样逛早市、品尝地道小吃的机会,实在是少之又少。“张哥,你昨晚说的那家开了好多年的老字号烧烤店,味道真的有那么传奇吗?”她忍不住快走两步,用手指轻轻戳了戳张松的胳膊肘,语气里满是雀跃的期待。
张松闻言,立刻转过头来,脸上带着一种本地人特有的、略带自豪的肯定笑容,拍了拍自己的胸脯保证道:“把心放回肚子里!你张哥我老家就是这旮旯的,这家烧烤店从我穿开裆裤时候就开着,老板都没换过人!他们家的烤实蛋、烤筋皮子、烤鸡架,那都是一绝,火候和调料都是独门秘方,别地儿绝对吃不着这个味儿!等会儿保证让你吃得舌头都恨不得吞下去。”跟在两人身旁的曾大小姐,今天也难得地卸下了平日里一丝不苟的职业装束,换上了一件质感柔软的浅粉色及膝连衣裙,长发松松地挽起,手里拎着一个简约的帆布托特包,整个人看起来比平时在片场指挥若定时要柔和亲切许多。她笑着接口道:“可不能只盯着烧烤这一样,今天咱们的任务重着呢。张松可是立了军令状,要带我们把东北特色的美食都打卡个遍,烧烤之后还有老式麻辣烫和铁锅炖大鹅等着呢,你得留点肚子。”
三人随着人流首先融入了热闹的早市。张松显然对这里极为熟悉,像一条游鱼般灵活地在各个摊位间穿梭,很快就目标明确地在一个冒着腾腾热气的粘豆包摊位前停了下来。“老板,来三个刚出锅的,豆沙馅的!”他利落地付了钱,接过三个用油纸包着的、圆滚滚热乎乎的粘豆包,转身先递了一个给徐梓瑜,“快,趁热吃!这家的豆沙是自己炒的,甜而不腻,外皮糯唧唧的,凉了口感就差了。”徐梓瑜小心翼翼地接过,低头吹了吹气,然后小小地咬了一口。温热的、细腻绵密的豆沙馅瞬间溢满口腔,外皮软糯弹牙,带着糯米特有的清香,果然好吃得让她眯起了眼睛,被烫得微微呵气也舍不得停下。曾大小姐也学着样子,小口品尝着,点头称赞:“确实比剧组后勤统一订的早餐馒头有滋味多了,这种市井里的烟火气,真是再高级的酒店也复制不来。”
逛完早市,手里还拿着没吃完的小吃,张松又熟门熟路地领着两人拐进了一条烟火气更浓的小巷,目标明确地走向他极力推荐的那家烧烤店。路过一个生意极好的烤冷面摊时,他又忍不住停下了脚步:“不行,这个必须得尝尝,这家是我吃过最好吃的,得加双蛋双肠才过瘾!”徐梓瑜饶有兴致地看着摊主熟练地操作:先将冷面片在刷了油的铁板上煎烤,然后淋上搅拌均匀的鸡蛋液,快速摊平成饼状,接着放上两根红色的火腿肠和一把翠绿的洋葱碎,最后刷上厚厚的、棕红色的秘制酱汁,用铲子麻利地折叠、切割、装盒,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当那盒热气腾腾、酱香浓郁的烤冷面递到手里时,她迫不及待地用竹签扎起一块送入口中。冷面筋道,鸡蛋香软,火腿肠Q弹,酱汁酸甜咸香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让她满足地眼睛都亮了起来,含糊不清地赞叹:“好吃!”
刚到烧烤店门口,那位围着油腻围裙、正站在门口烤炉前忙碌的老板就一眼认出了张松,隔着老远就笑着大声打招呼:“哎哟!这不是小松嘛!有些日子没见着你啦!今天咋有空过来?还带着两位这么漂亮的朋友?”张松也笑着高声回应:“王叔!可想死你家这一口了!今天带我两个妹妹来尝尝您的拿手绝活!老规矩,先来两串烤实蛋、十串筋皮子、一个烤鸡架,多放点辣椒和孜然!再烤点豆角和茄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