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学?游山玩水!接着奏乐接着舞 > 第422章 秦淮河

暮色刚漫过秦淮河的水面,画舫码头就已挤得水泄不通,岸边的柳树枝桠间挂满了红灯笼,每盏灯笼下都悬着方小木牌,刻着陈珏在江苏各地留下的诗句,灯笼的光映在碧波里,像把满河的水都染成了流动的诗行。

往来的游船挤挤挨挨,有的挂着 “陈珏诗游专线” 的杏黄旗,有的载着举着手机直播的主播,他们对着镜头兴奋地喊:“家人们!我现在就在秦淮河码头,前面那艘最大的‘烟雨楼’画舫,就是今晚诗会的主船!全国都在等这场直播,咱们今天也算沾了文化的光!”

码头上的人群里,有抱着诗词抄本的学生,有拄着拐杖、头发花白的老者,还有举着才起小灯笼的孩童,大家都踮着脚往 “烟雨楼” 的方向望,议论声里满是期待,连空气里都飘着几分雀跃。

忽然有人喊了声 “‘烟雨楼’动了!”,人群瞬间安静下来,只见一艘三层高的画舫缓缓驶离码头,船体雕着精致的莲花与祥云纹样,船身两侧挂着巨幅诗稿拓片,正面是《水调歌头?多景楼》,墨色遒劲,背面则是《西溪见牡丹》与《煎盐绝句》等这次陈珏在江左写的各种诗词,拓片旁还缀着细碎的灯串,亮起来像给诗句镶了层银边。

画舫顶层甲板上,乐师已调好弦琴,歌女们穿着淡紫色襦裙,手里捧着印着诗句的歌单,程凤鸣陪着陈珏站在船头,望着两岸的灯火,笑着说:“玉修你看,这秦淮河今晚的灯,比往年元宵节还亮,都是为你这诗会来的。”

陈珏点点头,目光扫过岸边拥挤的人群,又看向船内。

此时全国数十家媒体的镜头都对准了 “烟雨楼”,江左卫视的主直播间里,主持人拿着话筒,身后的大屏幕实时播放着画舫画面:“观众朋友们,欢迎收看‘陈珏秦淮河诗会’特别直播!这场诗会不仅是江左文人的盛会,更是‘诗词与实学’结合的创新尝试,稍后我们会带大家近距离感受!”

大华总台也同步转播,镜头切到码头人群,一位从苏州赶来的老者对着镜头说:“我特意坐早船来的,就想亲眼见见陈学统,听听他的诗。”

网红主播们的直播间里,弹幕刷得几乎看不见画面:“救命!‘烟雨楼’也太好看了吧!诗稿配灯串,这才是江南该有的样子!”

画舫内的陈设更是透着江南文人的雅致。一楼宴厅的紫檀木长桌铺着月白绢布,案上摆着汝窑青瓷茶具,泡着刚沏好的惠山茶,水汽里混着淡淡的兰花香。墙角立着几卷素色卷轴,分别是陈珏在盐城、连云港、镇江等地写下的诗词手迹,卷轴旁燃着两炉沉香,青烟袅袅,将整个厅内的氛围衬得愈发清幽。

程凤鸣引着陈珏入座时,几位身着长衫的文人已围拢过来,其中一位正是江南研学会的副会长苏墨卿,他手里捧着一卷《陈珏江左诗选》,笑着说:“陈学统的《水调歌头》里‘鼓角临风悲壮’一句,我反复读了不下十遍,总觉得这‘悲壮’里藏着江左文脉的底气,今日得见真人,一定要讨教讨教创作时的心境。”

陈珏刚要开口,就听琴师指尖轻拨,一曲《平沙落雁》缓缓流淌开来。歌女们提着裙摆走到厅中,为首的女子手持玉笛,先吹了段清越的前奏,随后轻启朱唇,唱的正是《西溪见牡丹》:“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 歌声清婉,配着琴音与笛韵,竟让满厅的人都静了下来,连窗外的水声仿佛都慢了几分。坐在角落的几位老文人,忍不住跟着轻声哼唱,手指还在桌案上轻轻打着节拍。

此时,江左卫视的镜头透过画舫的雕花窗棂探进来,主持人的声音带着几分赞叹:“观众朋友们,您现在看到的是‘烟雨楼’内的诗会现场,琴音、笛韵、歌声与诗词相融,这正是江左文人最雅致的相聚方式。大家注意到案上的诗词卷轴了吗?那都是陈学统此行留下的手迹,每一笔都透着文人风骨。”

直播间的弹幕瞬间变了风格,不再是之前的热闹调侃,多了几分细腻的感慨:“这歌声太干净了,‘海角亦逢春’这句一出来,我仿佛看到了盐城西溪的牡丹田。”“原来诗词唱出来这么好听,难怪古人说‘诗言志,歌咏言’。”“陈学统的字真好看,有古人风骨,这才是真正的文人笔墨。”

待歌女们唱完《水调歌头》,柳敬亭忽然起身,走到案前拿起毛笔,对众人笑道:“今日得闻佳曲,又见良友,老夫也技痒了,想和陈学统一首,聊表心意。” 说着便蘸墨挥毫,写下 “秦淮夜泊听诗唱,江左春深见实学” 两句,笔锋苍劲,引得满厅喝彩。陈珏也起身,接过毛笔,在柳敬亭的诗句旁续道:“愿以文心传雅韵,更凭实学育英才”,字迹清隽,与柳敬亭的苍劲相得益彰。两位文人并肩站在案前,看着合写的诗句,相视而笑,满厅的文人也纷纷起身,有的取来纸笔题诗,有的则吟诵起自己新作的诗词,一时间,诗声、墨香、琴音交织在一起,连窗外的秦淮河夜色,都似被这文人雅趣染得更浓了。

众人在一楼宴厅品过茶、赏过歌,程凤鸣便笑着提议:“玉修,咱们去顶层看看秦淮河的夜景吧,这会儿风正好,月色也亮,配着歌舞才更有滋味。”

陈珏点头应下,跟着众人拾级而上,刚踏上顶层甲板,便觉一阵晚风拂面,带着秦淮河的水汽与岸边的桂花香,格外清爽。

顶层的布置比一楼更显开阔雅致,四周挂着半透明的素纱帘,被风吹得轻轻晃动,帘外是粼粼的波光与两岸的灯火;甲板中央铺着厚厚的云锦地毯,几位乐师坐在角落,分别抱着箜篌、琵琶与古筝,指尖未动,却已透着几分雅致;舞女们换了身水绿色的舞衣,裙摆绣着细碎的银线,在灯火下泛着微光,正候在一旁,等着乐声响起。

“这月色,配这秦淮河,真是绝了!” 苏墨卿走到栏杆旁,望着天上的圆月,忍不住赞叹:“要是能有玉修的诗句点睛,就更完美了!” 这话一出,满甲板的人都附和起来,柳敬亭也笑着说:“墨卿说得对,玉修,今日这景、这情,你可不能无诗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