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暮影武者 > 第143章 汪新焱调查:科拉雷斯的诅咒之光

暮影武者 第143章 汪新焱调查:科拉雷斯的诅咒之光

作者:乎不真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7 10:17:06

汪新焱调查:科拉雷斯的诅咒之光

2003年,里约热内卢的午后被黏稠的湿热包裹,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汪新焱临时租住的公寓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刚结束对亚马逊雨林未知生物踪迹的初步调查,正整理着一堆模糊的红外照片,私人服务器的加密提示音突然急促响起——这是他为接收敏感信息专门设置的预警,半年来从未有过动静。

点开邮件,发件人“里卡多”的名字陌生而神秘,附件里的内容却让他瞬间绷紧了神经。几张翻拍的黑白档案照片边缘泛黄,有的记录着病床上面色惨白的患者,胸口布满不规则的红斑,眼神空洞得如同被抽走了魂魄;有的是手绘的草图,线条颤抖却清晰地勾勒出“倒扣的圆盘”“雪茄状发光体”,以及从这些物体上延伸出的、如同利剑般的狭窄光束。

邮件正文的葡萄牙语措辞急切,字里行间透着难以掩饰的恐惧:“1977年,科拉雷斯岛,帕拉州北部。天空降下诅咒之光,人们被照射后倒下,症状如同被无形的子弹穿透。官方称是集体歇斯底里,或是未知热带病毒,但我见过那些医疗记录——贫血、白细胞异常、造血功能抑制,像辐射中毒,却找不到任何已知放射源。参与调查的医生私下叫它‘镭病毒’,可那根本不是病毒,是攻击,是某种‘采集’留下的伤痕。汪先生,只有你能揭开这个被遗忘的秘密。”

汪新焱指尖划过照片上患者胸口的红斑,那痕迹绝非普通疾病或外伤所能解释。他想起多年前调查希尔夫妇事件时,那些无法用常理衡量的物理痕迹,心中涌起强烈的预感——这起被尘封二十六年的事件,或许比他经历过的任何一起超自然案件都更为凶险。他立刻回复邮件,约定在贝伦市见面,随后收拾行囊,订下了飞往巴西北部的机票。

第一章:光之瘟疫——档案中的惊恐

贝伦市的国家公共卫生档案馆藏在一栋殖民时期的老建筑里,墙壁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阳光穿过高窗,在积满灰尘的档案架上投下长长的阴影。汪新焱在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穿过一排排高耸的铁架,终于在地下室的角落找到了标注“1977-1978 帕拉州医疗应急事件”的档案柜。

档案柜锈迹斑斑,打开时发出刺耳的“吱呀”声,一股混合着霉味、纸张腐烂味的气息扑面而来。汪新焱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抽出一沓沓泛黄的纸页,指尖触过粗糙的纸面,仿佛能感受到二十六年的时光沉淀。

这些记录远比“里卡多”的邮件描述更为详尽。事件始于1977年8月13日,科拉雷斯岛一名叫安东尼奥的渔民首先报告了异常。他在凌晨三点出海捕鱼时,看到天空中出现一个直径约十米的发光圆盘,悬浮在海面上方约两百米处,圆盘底部射出一道狭窄的、呈蓝白色的光束,精准地照射在不远处的沙滩上。安东尼奥好奇地靠近,却在距离光束十米远的地方感到一股灼热的热浪扑面而来,仿佛要将皮肤灼伤,他立刻转身逃跑,回头时看到光束已经消失,而沙滩上留下了一片焦黑的痕迹。

仅仅三天后,岛上就出现了第一名“受害者”。一位名叫玛尔塔的中年妇女,在深夜睡觉时被窗外的强光惊醒,那光穿透木板缝隙,在房间里投下一道细长的光斑。她刚想起身查看,光斑突然移动,精准地照射在她的胸口,瞬间,一股难以忍受的热浪从胸口蔓延至全身,仿佛内脏被点燃,她尖叫着瘫倒在地,失去了意识。家人发现她时,她面色惨白,浑身冷汗,胸口出现了一圈直径约五厘米的红斑,如同被烙铁烫伤。

接下来的一个月,类似的病例接连出现,岛上和周边地区的居民陷入了恐慌。档案中记录的症状高度一致:突发的剧烈热浪感、瞬间的虚弱与头晕、持续性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以及皮肤上出现的红斑或皮下出血点,部分严重患者还出现了流鼻血、牙龈出血、贫血等症状。当地居民将这种现象称为“吸血鬼攻击”,因为受害者都像是被某种未知生物吸走了生命力。

汪新焱在一份标注“紧急医疗支援报告”的文件中,找到了贝伦市医生苏珊娜·莫赖斯的签名。报告显示,1977年9月,她被紧急派往科拉雷斯岛,在临时搭建的医疗点接收了35名症状最严重的患者。她的诊断记录中提到:“所有患者均出现原因不明的贫血,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水平30%以上,白细胞计数波动异常,骨髓穿刺显示造血功能轻微抑制。临床表现与低剂量电离辐射暴露高度相似,但未检测到任何已知放射性元素残留。不排除集体心因性反应,但生理指标异常无法用心理因素完全解释,暂提出‘镭病毒’假设,需进一步实验室验证。”

在报告的边缘,苏珊娜用红笔写下一行潦草的备注,字迹急促而凌乱:“光束是关键!所有患者都声称被天空中的光束照射过,那光有智能,会追踪、会聚焦。这不是自然现象,更不是病毒,是某种能量武器?或者……某种未知生命的探测工具?”

这行未被官方采纳的备注,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汪新焱的思路。他继续翻阅档案,发现后续的记录逐渐变得简略,1978年3月的最终报告中,所有症状被笼统地归结为“集体歇斯底里引发的生理应激反应”和“未知热带病毒感染”,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数据、土壤和植物样本分析结果均未提及。

“很明显,档案被刻意修改过,”汪新焱合上档案,心中了然,“有人在掩盖真相,而那个真相,很可能与苏珊娜医生猜测的‘能量武器’或‘未知生命’有关。”

第二章:亲历者的低语——岛屿调查

离开档案馆,汪新焱与早已等候在门口的伊莎贝拉·桑托斯会合。伊莎贝拉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自由记者,精通葡萄牙语和亚马逊地区的民俗文化,性格爽朗而敏锐。“汪先生,我已经安排好了船只,明天一早出发去科拉雷斯岛,”伊莎贝拉递给他一瓶冰镇的瓜拉纳果汁,“岛上的老人对那段往事讳莫如深,但我通过我祖母的关系,联系到了几位当年的受害者,他们愿意匿名接受采访。”

第二天清晨,汪新焱和伊莎贝拉登上了前往科拉雷斯岛的小渔船。船行在亚马逊河口的宽阔水面上,两岸是茂密的热带雨林,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水面上洒下粼粼波光。三个小时后,科拉雷斯岛的轮廓出现在视野中——这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屿,房屋多为木质结构,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海岸边,岛上的居民大多以捕鱼和种植橡胶为生,生活节奏缓慢而宁静。

然而,当他们踏上岛屿,感受到的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岛上的老人看到陌生人,眼神中会闪过一丝警惕,年轻人则对当年的事件知之甚少。在伊莎贝拉的带领下,他们来到岛北部的一间小木屋,见到了渔民若昂。

若昂已经七十多岁,头发花白,背有些佝偻,他的胸口处,有一道淡褐色的疤痕,形状不规则,像是被某种灼热的物体灼伤后留下的印记。看到那道疤痕,汪新焱立刻想起了档案中描述的红斑。

“那是1977年9月的一个晚上,”若昂坐在简陋的木椅上,手里握着一杯粗制的咖啡,声音颤抖着,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恐怖的夜晚,“我和儿子出海捕鱼晚归,刚靠岸,就看到天空中有个东西在飞——不是飞机,是个发光的圆盘,像一口倒扣的巨大铁锅,浑身散发着蓝白色的光,没有任何声音。”

他放下咖啡杯,用干枯的手指指着胸口的疤痕:“突然,一道光从那个圆盘下面射出来,像一根细细的、发烫的针,直接扎向我。我想躲,可那道光像有眼睛一样,紧紧跟着我,瞬间就击中了我的胸口。那一刻,我感觉浑身像被扔进了火炉,又烫又痛,力气一下子就被抽干了,直直地倒在沙滩上。我儿子吓得大哭,跑过来想扶我,可那道光已经消失了,那个圆盘也飞得无影无踪。”

若昂的儿子卡洛斯补充道:“我父亲倒在地上,脸色惨白,胸口红了一大片,还在不停地流鼻血。我把他背回家,找了岛上的医生,医生也不知道是什么病,只给了一些止血的草药。接下来的一个月,我父亲一直躺在床上,头晕、恶心,连饭都吃不下,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我们都以为他活不成了。”

离开若昂家,他们又走访了几位当年的受害者。中年妇女玛丽亚回忆起当时的社区恐慌:“晚上没人敢出门,家家户户都用木板封住窗户,可还是能看到那些光在外面移动,像幽灵一样,在屋顶上、街道上盘旋,仿佛在寻找什么。我的邻居被照射后,整整昏迷了三天,醒来后视力变得模糊,看东西都是重影,胸口的红斑过了半年才慢慢消退。”

伊莎贝拉通过当地的关系,找到了一位当年参与事件处理的退休警察的家人,拿到了他的私人日记片段。日记中写道:“1977年10月5日,接到报案,岛上又有三人被‘光’袭击。我们赶到现场时,受害者还在昏迷,胸口有明显的红斑。军方的人已经在那里了,他们不让我们靠近,还收集了现场的土壤和植物样本,说要带回实验室检测。晚上,我们尝试用摄像机拍摄天空中的发光物体,但摄像机刚打开就失灵了,屏幕一片漆黑。指挥官说,这是最高机密,不许我们对外透露任何信息。”

这些亲历者的叙述和日记片段,与档案中的记录相互印证,让汪新焱更加确信,科拉雷斯岛的“光之瘟疫”绝非简单的集体歇斯底里,而是一场真实发生过的、由未知力量引发的灾难。

第三章:医学谜题——“镭病毒”与辐射理论的困境

为了进一步分析“光之瘟疫”的本质,伊莎贝拉联系了她的朋友——一位在贝伦市开设私人诊所的医生,为汪新焱提供了夜间的实验室使用权。诊所的实验室不大,但设备齐全,足以进行基础的医学分析。

汪新焱将收集到的所有医学记录整理成表格,对比分析受害者的症状、发病时间、恢复周期等数据。“你看,”他指着表格对伊莎贝拉说,“所有受害者的症状都集中在暴露于光束后的数分钟内发作,主要表现为全身症状和局部皮肤损伤,这与急性辐射病的初期症状高度相似,尤其是造血功能抑制和贫血,这是电离辐射对骨髓造成损伤的典型表现。”

伊莎贝拉皱了皱眉:“那‘镭病毒’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如果是辐射,为什么找不到放射源?”

“‘镭病毒’应该是苏珊娜医生的一种比喻,”汪新焱解释道,“‘镭’是当时最广为人知的放射性元素,她用这个词来形容这种类似辐射的症状,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的病毒。至于放射源,这正是问题的关键。”

他走到黑板前,写下三个疑点:“第一,剂量与精准度。已知的电离辐射是弥散性的,要产生如此精准的、只针对单一个体的效应,需要极其强大的能量聚焦技术,这远远超出了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而且,受害者周围的环境,包括家人、房屋、土壤,都没有检测到任何放射性残留,这不符合常规辐射的特性。”

“第二,缺乏长期效应。根据我们收集到的后续信息,大多数受害者在脱离暴露环境后,症状在1-3个月内逐渐缓解,没有出现典型的辐射病晚期效应,比如癌症发病率显着升高、器官衰竭等。这与持续性的放射性损伤不符,更像是一种可逆的生理应激反应。”

“第三,传播方式。如果是病毒感染,必然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途径,但所有病例都是直接暴露于光束后发病,没有出现家庭聚集性或接触性传播,这说明病因不是生物性的,而是物理性的。”

伊莎贝拉若有所思:“那会不会是一种我们尚未发现的放射性元素,或者某种特殊的能量形式?”

“可能性很大,”汪新焱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灵光,“我推测,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电离辐射,而是一种由智能控制的、指向性极强的能量束。这种能量可能作用于人体的神经系统或细胞结构,引发类似辐射中毒的生理反应,但它的物理本质不同于已知的任何放射性衰变。简单来说,这可能是一种非致死性的生物效应武器,或者是某种未知生命用于探测、研究人类的工具。”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汪新焱联系了国内的一位核物理专家,通过邮件发送了受害者的症状数据和相关分析。专家的回复很快传来:“根据症状描述,排除已知的所有放射性元素和辐射类型。这种精准、可逆的生物效应,更可能来自某种定向能量武器,其能量形式可能是微波、激光或其他未知的能量载体,通过共振或其他机制对人体细胞造成暂时性损伤。”

这个回复进一步坚定了汪新焱的判断。他知道,要找到这种能量的来源,必须回到科拉雷斯岛,寻找更多的线索。

第四章:军方的沉默与“飞碟行动”

在贝伦市的图书馆,汪新焱和伊莎贝拉查阅了大量1977-1978年的当地报纸和军方公告,终于找到了关于“飞碟行动”的蛛丝马迹。

公开记录显示,1977年10月,巴西空军正式启动“飞碟行动”,派遣以队长奥兰达·乌利安娜为首的调查小组前往科拉雷斯地区。调查小组包括飞行员、物理学家、摄影师和医疗专家,配备了先进的摄影设备、辐射探测器和通讯工具。当时的报纸曾短暂报道过此事,称军方将“全面调查该地区的不明飞行物现象,保障居民安全”,但后续便没有了任何消息。

汪新焱通过伊莎贝拉的媒体关系,找到了一位当年参与“飞碟行动”的退役士兵的联系方式。这位士兵名叫阿尔贝托,现已退休,居住在贝伦市郊区。在汪新焱的再三恳求下,阿尔贝托终于同意见面,但要求匿名。

在阿尔贝托的家中,他向汪新焱和伊莎贝拉讲述了“飞碟行动”的真相。“我们抵达科拉雷斯岛后,立刻开始了调查,”阿尔贝托的声音低沉而沙哑,眼神中带着一丝恐惧,“头几天,我们只是拍摄到了一些模糊的发光物体照片,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发现。但在10月15日晚上,我们遇到了终生难忘的事情。”

那天晚上,阿尔贝托和另外两名士兵在岛上的制高点执勤,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三个发光圆盘,呈三角形排列,悬浮在他们上方约一百米处。“那些圆盘很大,直径至少有十五米,散发着蓝白色的光,没有任何声音,”阿尔贝托回忆道,“突然,其中一个圆盘射出一道光束,直奔我们的辐射探测器。探测器瞬间爆炸,碎片溅了我一身。我们立刻开枪射击,但子弹似乎对那些圆盘没有任何作用,就像打在了空气上。”

他顿了顿,咽了口唾沫,继续说道:“乌利安娜队长下令撤退,我们刚跑了没几步,就看到一道光束射向了我们的一名士兵。那名士兵瞬间倒地,浑身抽搐,胸口出现了红斑,和岛上的受害者症状一模一样。我们把他抬回营地,医疗专家检查后说,他的造血功能受到了抑制,情况很危险。”

阿尔贝托还透露,调查小组在岛上发现了多处焦黑的地面痕迹,采集了土壤和植物样本,发现样本中含有一种未知的元素,具有微弱的磁性。“我们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和影片,记录了那些圆盘的飞行轨迹和光束的效果,但这些资料都被上级收回了,要求我们严格保密,不准对外透露任何信息。”

更让汪新焱震惊的是,阿尔贝托提到,乌利安娜队长在调查结束后,曾多次向上级提交报告,要求公开部分信息,提醒公众注意安全,但都被驳回。1997年,乌利安娜在接受一次私人采访时,透露了“飞碟行动”的部分细节,声称“那些不明飞行物具有智能,其技术远超人类,对人类构成了潜在威胁”。然而,就在采访结束后不久,乌利安娜便在家中离奇自杀,官方结论是“抑郁症导致”,但很多参与过“飞碟行动”的士兵都认为,他的死另有隐情。

“军方的沉默,不是因为无法解释,而是因为害怕,”汪新焱对伊莎贝拉说,“他们意识到了这种力量的可怕,一旦公开,必然会引发社会恐慌,甚至可能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所以,他们选择了掩盖真相。”

第五章:丛林中的遭遇——武术与高科技的对决

为了寻找更多关于“光之瘟疫”的线索,汪新焱和伊莎贝拉决定再次前往科拉雷斯岛,深入岛屿中部的热带雨林——根据当地居民的说法,当年很多UFo目击事件都发生在那里。

他们雇佣了一位名叫劳尔的当地向导,劳尔熟悉岛上的地形和丛林生存技巧,还随身携带了猎枪,以防野兽袭击。进入雨林后,周围的光线瞬间变暗,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藤蔓缠绕,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腐叶味和不知名植物的香气。

“当年,有居民在这片雨林里看到过发光物体降落,”劳尔一边在前面开路,一边说道,“但没人敢靠近,大家都怕被那些光照射到。”

汪新焱拿着指南针和地图,仔细观察着周围的环境。他注意到,雨林中有些树木的树干上有焦黑的痕迹,像是被某种高温物体灼烧过,与档案中描述的光束照射痕迹相似。“我们往这边走,”汪新焱指着一处焦黑痕迹较多的方向,“这里可能是当年UFo活动的频繁区域。”

深入雨林约三公里后,突然,天空中传来一阵轻微的嗡鸣,像是某种低频振动。劳尔脸色一变:“不好,是那种声音!当年很多人听到这种声音后,就看到了发光物体!”

汪新焱立刻示意大家蹲下隐蔽。抬头望去,只见一个直径约十米的发光圆盘正从云层中缓缓降落,悬浮在前方约五十米处的空地上,散发着蓝白色的光,圆盘底部有一个圆形的开口,正缓缓射出一道狭窄的光束,扫描着地面。

“就是它!”伊莎贝拉压低声音,拿出相机想要拍摄,却发现相机突然失灵,屏幕一片漆黑。

汪新焱紧紧握住随身携带的一把短刀——这是他从一位老中医那里学来的防身武器,刀身由特殊钢材制成,锋利无比。他知道,面对这种未知的高科技产物,常规武器可能无效,但他自幼修习传统武术,精通太极拳、咏春拳等技法,或许能凭借灵活的身法和敏锐的反应寻找机会。

就在这时,光束突然转向,精准地照射向劳尔。劳尔惊呼一声,想要逃跑,却被光束瞬间击中,浑身一僵,倒在地上,胸口立刻出现了一道红斑。

“劳尔!”伊莎贝拉想要冲过去,被汪新焱一把拉住。“别过去!光束有攻击性!”

汪新焱观察着光束的移动轨迹,发现它的扫描速度并不快,而且每次聚焦都需要约一秒钟的时间。他深吸一口气,双脚蹬地,身形如同猎豹般冲出,朝着圆盘的方向扑去。

圆盘似乎察觉到了他的靠近,光束立刻转向,朝着他射来。汪新焱早有准备,身体猛地向侧面翻滚,避开了光束的照射。光束击中了他身后的一棵大树,树干瞬间冒出黑烟,出现了一道焦黑的痕迹。

“好快的反应!”伊莎贝拉看得心惊胆战。

汪新焱没有停留,借着树木的掩护,不断逼近圆盘。他发现,圆盘虽然能够发射光束,但移动速度并不快,而且转向不够灵活。他抓住一个间隙,纵身跃起,双脚踹向圆盘的侧面。

“砰”的一声,汪新焱的脚踹在圆盘上,感觉像是踹在了一块坚硬的金属上,震得他脚掌发麻。圆盘微微晃动了一下,似乎受到了轻微的冲击。

圆盘显然被激怒了,突然发射出三道光束,同时朝着汪新焱射来。汪新焱瞳孔骤缩,施展太极拳的“借力打力”技法,身体如同风中杨柳般灵活躲闪,同时利用身边的树木作为掩护,避开了两道光束,第三道光束擦着他的肩膀飞过,灼烧得他皮肤一阵刺痛。

他知道,不能再被动躲避,必须主动攻击。他注意到圆盘底部的开口处,似乎是光束发射的源头,那里的防护可能相对薄弱。他深吸一口气,运转体内的真气,身形一闪,如同离弦之箭般冲向圆盘底部。

圆盘再次发射光束,汪新焱这次没有躲闪,而是将短刀横在胸前,真气灌注于刀身,刀刃瞬间闪过一道微弱的寒光。他用尽全力,将短刀刺向圆盘底部的开口处。

“当”的一声脆响,短刀刺中了开口处的一个金属部件,火花四溅。圆盘剧烈地晃动起来,蓝白色的光芒开始闪烁不定,光束也变得紊乱。

汪新焱趁机后退,拉着伊莎贝拉和受伤的劳尔,迅速撤离了现场。他们跑出去约一公里后,身后传来一声巨响,回头望去,只见那个发光圆盘在空中爆炸,化作一团巨大的火球,随后坠落于雨林深处,冒出浓浓的黑烟。

“我们成功了!”伊莎贝拉激动地喊道。

汪新焱却皱着眉头,看着自己被灼烧的肩膀,心中充满了疑惑:“这到底是什么东西?是外星探测器,还是某种秘密武器?”

第六章:超越物理学的推演——可能性场景

回到贝伦市后,劳尔被送往医院治疗,幸好只是轻微的灼伤和虚弱,没有生命危险。汪新焱则开始整理这次丛林遭遇的所见所闻,结合之前的调查结果,构建了几个关于科拉雷斯事件真相的可能性场景。

第一个场景:外星生物医学调查。这是最直接也最符合逻辑的假设。发光圆盘是外星文明的探测器,它们来到地球的目的,是进行某种形式的生物样本采集或人类生理反应测试。那些光束是一种高科技的生物扫描和采样工具,能够精准地照射目标,提取人体的生理数据或组织样本,而受害者出现的症状,正是这种采样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外星文明可能对人类的生物学特征感兴趣,想要研究人类的生理结构、遗传信息等,为未来的接触或更复杂的计划做准备。

第二个场景:非致命性能量武器测试。这个假设更为令人不安。发光圆盘可能来自地球上某个未被公开的极端先进项目,可能是某个国家的秘密军事实验,也可能是某个跨国组织的研究成果。科拉雷斯岛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人口稀少,被选为了实地测试的场地。这种能量武器旨在产生可逆的、削弱性的生理效应,用于未来的战争或社会控制场景,受害者们无意中成为了实验对象。军方的“飞碟行动”可能并非调查UFo,而是为了回收实验设备、掩盖实验真相。

第三个场景:环境-意识互动异常。这个假设更偏向超自然和意识研究领域。科拉雷斯岛可能存在某种特殊的地质结构或能量场域,这种场域在特定的条件下(如天体运行、地壳活动)会被激活,产生UFo现象。发光圆盘并非实体飞行器,而是这种能量场域的物理显化,光束则是能量的集中释放。这种能量能够与人类的生物能量场或潜意识产生互动,引发生理上的应激反应,受害者的症状是意识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汪新焱深知,这三个场景都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持,但它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科拉雷斯事件的种种疑点。他倾向于第一个场景,因为发光圆盘的飞行性能、能量武器的精准度,以及对人类生理结构的针对性,都远远超出了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更可能来自外星文明。

第七章:未解的伤痕与调查的终结

由于时间久远,关键的物证(如受害者的血液样本、土壤和植物样本、军方的实验数据)大多已遗失或被封存,汪新焱的调查最终无法得出一个确凿的、唯一的结论。但他通过这次调查,收集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亲历者的证词、档案记录、丛林遭遇的直接体验,这些都为揭开科拉雷斯事件的真相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最终的调查报告中,汪新焱写道:

“科拉雷斯事件,是一场交织着光、恐惧与未知的灾难。那些从天空降下的光束,不是自然的奇迹,而是对人类生命健康的直接威胁。受害者胸口的红斑、持续的头晕、莫名的贫血,是印在他们身体上的、无法磨灭的伤痕,也是人类在面对未知力量时脆弱性的直接体现。

“‘镭病毒’或许是一个不准确的医学名词,但它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被无形、强大且无法理解的力量所侵害的恐惧。巴西军方的‘飞碟行动’及其后续的沉默,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当人类面对超越自身防御和理解能力的力量时,往往会选择掩盖真相,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无论是外星文明的医学调查、秘密武器的实地测试,还是环境-意识的异常互动,科拉雷斯事件都向我们发出了一个警告:宇宙的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人类并非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也并非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在我们未知的领域,可能存在着视我们为实验品、或者仅仅是障碍物的‘邻居’。

“这次调查虽然未能完全揭开真相,但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探索未知不仅需要勇气和好奇心,还需要谨慎和敬畏。科拉雷斯岛的诅咒之光,在1977年的夜晚亮起,它照亮了亚马逊河口的天空,也照见了人类文明安全感之下的黑暗。那些光或许已经远去,但它们留下的疑问和警示,将永远萦绕在每一个探寻真相者的心头。”

调查结束后,汪新焱将调查报告发送给了“里卡多”,并将部分非机密资料交给了伊莎贝拉,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科拉雷斯事件的真相。他还联系了相关的国际组织,呼吁对类似的不明飞行物事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监测,以保障人类的安全。

离开贝伦市的那天,汪新焱再次登上了前往科拉雷斯岛的小渔船。他站在甲板上,望着远处的岛屿,心中充满了对岛上居民的同情和对真相的执着。他知道,科拉雷斯事件的档案或许会永远尘封,但人类探索未知的脚步不会停止。只要那些疑问还存在,只要那些伤痕还未愈合,他就会继续走在这条探索之路上,寻找着宇宙中最深处的真相。

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仿佛在诉说着那个被遗忘的夜晚,以及那些关于光与恐惧的故事。汪新焱握紧了手中的短刀,心中明白,这条道路注定充满艰险,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知道,只有勇敢地面对未知,才能真正地理解宇宙,理解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