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暮影武者 > 第135章 汪新焱调查:凯克斯堡的余烬

暮影武者 第135章 汪新焱调查:凯克斯堡的余烬

作者:乎不真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7 10:17:06

汪新焱调查:凯克斯堡的余烬

1965年12月9日,一个寒冷的冬夜,美国东北部上空上演了一幕震撼景象。一颗巨大的、燃烧着的火球,其光芒甚至压过了渐沉的夕阳,拖着一条异常明亮且持久的炽热尾焰,如同天之痕,撕裂了宾夕法尼亚州黄昏的天幕。这并非转瞬即逝的流星,无数从密歇根州到加拿大安大略省,再到纽约州和宾夕法尼亚本地的目击者,在惊恐与 awe 中描述它的轨迹带着一种诡异的“可控性”,仿佛并非盲目坠落,而是在某种引导下“滑翔”迫降。最终,伴随着一声沉闷如雷、足以让地面微颤的巨响,它消失在了宾州西部小镇凯克斯堡附近一片被冰雪覆盖的茂密树林深处。

当地一家小电台的记者,约翰·墨菲,以其新闻人的敏锐,几乎是第一时间驱车冲向了据信是坠落点的区域。他后来在一段未能通过审查播出的录音里,用带着急促呼吸的声音描述了最初的混乱景象:最早抵达的当地警察和少数胆大的居民,在一片被撞断、烧焦的树木环绕的空地上,看到了一个“绝对不像任何已知飞行器”的物体。它大致呈橡果或钟形,顶端有一个不大的突起,整体线条流畅,表面异常光滑,在车灯和手电筒的照射下,反射出一种非金属也非岩石的、介于哑光与釉质之间的奇特光泽,像是某种金属与高级陶瓷的复合材料。墨菲特别强调,有靠近的警员声称看到了物体表面蚀刻着“类似古埃及象形文字,但更复杂、更几何化”的奇异符号。这个物体体积并不算巨大,长约三至四米,宽约两米,像一颗被强行嵌入大地的巨大种子,一端深深埋入因撞击而翻开的、尚冒着丝丝热气的冻土中。

然而,这份民间的惊奇与探索未能持续多久。几乎在墨菲抵达后的一两个小时内,穿着标准美军制服的军人,随后是身着没有任何标识的野战服、装备精良的特种部队人员,乘坐吉普车和卡车迅速抵达现场。他们没有解释,只有命令。态度粗暴,用步枪和冲锋枪的枪口毫不客气地驱散了所有围观者,包括试图据理力争的墨菲。“以国家安全的名义,立刻离开!此地已被划为军事禁区!任何试图拍照或滞留者将被视为威胁!”冰冷的警告在寒冷的夜空中回荡。随后,更多的军队开来,用铁丝网和哨卡彻底封锁了凯克斯堡通往坠落点的所有道路,甚至一度切断了小镇对外的部分电话线路。夜幕下,探照灯的光柱在林间扫视,引擎的轰鸣和士兵的吆喝声取代了之前的惊疑与议论。

次日,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追问,军方发布了一份极其简短的声明,宣称经过初步调查,坠落的物体被确认为一颗“陨石”。但当记者们要求查看这颗据称已被回收的“陨石”时,却被以“物体已运往异地由专家进行进一步分析”为由断然拒绝。几天后,或许是意识到“陨石”说法的牵强(陨石通常不会引发如此规模的军事封锁),官方的口径又悄然变成了“可能是一颗苏联探测卫星的碎片”,但同时却又含糊地补充“无法最终确认其具体来源”。这种前后矛盾、语焉不详的态度,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在凯克斯堡事件周围激起了第一圈怀疑的涟漪,并在随后几十年里,扩散成一片深不见底的谜潭。

近四十年后,在地球另一端一间堆满资料的房间里,汪新焱的目光穿透了历史的尘埃,落在了这起与罗斯威尔齐名、却因其处理的迅速与低调而更显诡秘的事件上。他的书房仿佛一个信息的战场,桌上、墙上甚至地板上,都铺满了从美国国家档案馆、NASA通过《信息自由法》(FoIA)艰难申请来的部分解密文件影印件,泛黄的报纸剪报,以及民间研究者的分析报告。“官方的说辞,从最开始就建立在流沙之上,”汪新焱对他的新搭档,一位曾在NASA担任合同制分析师、对航天史和冷战科技脉络有着深刻理解的敏锐女性——艾琳·科斯塔说道,他的手指轻轻敲打着那份关于“陨石”与“卫星碎片”说辞矛盾的新闻报道。“试想,艾琳,在1965年,冷战正酣,如果美国真的捕获了苏联的卫星残骸,哪怕是碎片,这将是多么巨大的情报财富和宣传武器?他们一定会大张旗鼓地宣扬,以此证明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监视能力。为何反而要如此兴师动众地封锁、威胁、驱赶记者,然后给出一个连自己都无法自圆其说的、模糊不堪的解释?这不符合冷战逻辑。”

艾琳从她的笔记本电脑前抬起头,屏幕上显示着一份经过图像增强处理的模糊微缩胶卷扫描件。“这是当时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内部流转的部分追踪记录片段,”她解释道,语气冷静而专业,“记录显示,那个夜晚他们的确监测并追踪到了一个目标再入大气层的事件。但是,关键点在这里——其计算的轨道参数与任何已知的、在轨或已失效的苏联乃至美国自己的人造卫星都无法匹配。就像一个凭空出现的幽灵。而且,数据显示,这个目标在再入过程中,其姿态表现出一种异常的稳定性,不同于通常因空气阻力而失控翻滚、迅速解体的卫星碎片,它更像是在……缓冲?”

“还有目击者描述的符号,”汪新焱拿起约翰·墨菲那份未播出录音的详细文字记录,“‘类似古埃及象形文字’。无论是自然形成的陨石,还是美苏任何一方的人造航天器,上面会出现这种非功能性的、带有文明印记的符号吗?苏联的人造卫星会刻上古埃及文字?这简直荒谬。”

“最后,是运输路径这个决定性的线索,”艾琳切换了屏幕上的画面,展示了几份来自不同军方和运输部门的内部备忘录影印件,上面大量关键信息被涂黑,但出发地、目的地和日期依稀可辨。“综合多名当时在场目击者的证词,那个物体在12月10日深夜,被一块厚重的绿色帆布严密覆盖,安置在一辆大型平板卡车上,在一支由宪兵吉普车和武装士兵护卫的车队押运下,不是运往通常处理太空残骸的史密森尼学会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也不是任何知名的NASA研究中心,而是昼夜兼程,直接运往了俄亥俄州的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

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这个名字在UFo研究与阴谋论领域,几乎是一个等同于“圣地”或者说“禁区”的存在。长期以来,这里一直被传闻是美国政府秘密研究、储存乃至进行“反向工程”不明飞行物残骸的核心地点,传说中的“外国技术部”(Foreign technology division)以及更为神秘的“第十八机库”或类似机构,就深藏于此。“所有的线索,无论是指向人为掩盖的意图,还是指向物体本身非同寻常的性质,其箭头最终都无情地指向了那里。”汪新焱的目光投向窗外,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那座戒备森严的基地。

要触及被官方严密守护的核心,必须先从外围的、尚能接触的碎片入手。汪新焱和艾琳踏上了前往宾夕法尼亚州凯克斯堡的旅程。近四十年的时光足以改变许多事物,小镇的街道拓宽了,新的建筑立起,但那份深植于老居民记忆中的惊异与困惑,却并未随时间完全褪色。他们几经周折,找到了当年事件发生时还是青少年的比尔·布莱克。在镇中心一家充满怀旧气息的小餐馆里,比尔面对录音设备,依然显得有些激动。

“我和几个伙伴,当时年轻,胆子大,趁着天黑和警察换岗的混乱,从树林另一边偷偷摸了进去,大概离封锁线中心就一两百米,”比尔回忆道,眼神中闪着当年的冒险光芒,“我们看到了,就在那片被清出来的空地上,被几个拿着大手电的军人围着。那东西……我敢用性命担保,它绝对是人造的!银灰色,在灯光下有点泛青,表面光滑得不可思议,连一点拼接的缝隙都看不到,像是一整块材料雕出来的。形状很怪,像颗大橡果,又有点像……我说不上来,反正不像任何我们见过的飞机、导弹或者卫星。那些当兵的紧张得要命,不停地吼叫,来回巡逻,看到有光就厉声呵斥,感觉随时会开枪。那种气氛,绝对不仅仅是在保护一块天上掉下来的石头或者普通的机器零件。”

另一位关键信息提供者,是前当地消防队的志愿者汤姆·温彻斯特。他在自家整洁却略显陈旧的车库里接待了汪新焱和艾琳,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旧木头的味道。汤姆的叙述更为冷静,带着亲身参与者的笃定。

“我帮着最早到场的州警拉警戒线,离那个东西最近的时候,大概就十米左右,”汤姆语气平稳,但每个字都带着分量,“它散发着一股味道,很特别,不是木头燃烧的焦糊味,也不是塑料或橡胶烧着的臭味,更像是……雷雨过后空气中的那种臭氧味,或者像大型电机短路烧毁后的那股焦电气味。而且,我戴着手套摸了一下它旁边一棵被撞断的、还在冒烟的树桩,能感觉到一股明显的热气从那个方向传来。我后来借着灯光悄悄靠近,用手背快速碰了一下它的表面——是温的,甚至有点烫手,但绝不是像刚被几千度高温摩擦过的陨石该有的那种能融化金属的炽热。感觉……更像是它内部有什么东西,在持续地、缓慢地释放着热量。”

当被问及物体表面的标记时,汤姆皱起眉头,努力搜寻着四十年前的记忆:“不是俄文字母,我后来在报纸上看过俄文,完全不一样。那些符号……线条很复杂,弯弯曲曲,带着各种点和角,看起来非常古老,像是某种失传的文字,但雕刻得又极其精准、清晰,边缘锐利,绝对是机器或者极高超的工艺弄上去的,不可能是自然形成。”

这些来自第一现场的、细节丰富的证词,与官方轻描淡写、漏洞百出的“陨石”或“卫星碎片”说法,形成了无法调和的对立。汪新焱愈发确信,军方的过度反应、对信息近乎偏执的管控,以及目击者描述中透露出的技术细节,都强烈暗示着这个坠毁物的本质,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公开的科技水平。

与此同时,艾琳利用她过去在航空航天领域积累的人脉和资源,在更隐秘的层面进行着平行的调查。一条看似微弱、却可能至关重要的线索逐渐浮出水面:一个代号为“源泉”(wellspring)的、权限极高的机密计划。

“根据我能接触到的一些零碎信息,以及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官员的暗示,”艾琳在一次加密的远程通讯中向汪新焱汇报,她的声音在电流干扰下显得有些失真,“‘源泉’计划很可能是一个 umbrella program(伞形计划),专门负责协调与‘非本土技术制品’的回收、初步分析和保密工作。它的指挥链极短,直接向空军部长和少数几个情报界的最高层负责,完全绕过了国会监督和常规的科研评审流程。有间接证据表明,在整个六十年代,尤其是中后期,有多起被归类为‘异常航空航天现象’的实体残骸,在被回收后,都被秘密送往赖特-帕特森,交由‘源泉’计划下属的一个特别技术小组进行处置。”

“凯克斯堡的物体,符合这个模式吗?”汪新焱对着麦克风低声问。

“时间点高度吻合。而且,我设法找到了一份1966年初的内部行程记录的残片,显示当时在空气动力学和极端材料领域极具声望的布鲁斯·里德博士,在凯克斯堡事件发生后不到一周,就以‘特邀顾问’的身份,开始频繁出入赖特-帕特森基地内一个访问权限极高的隔离研究区。而里德博士公开的主要研究方向,恰恰是……‘极端环境下的材料行为学’与‘非化学推进理论的前沿探索’。”

这条线索,像一根细丝,将凯克斯堡事件与冷战阴影下可能存在的、针对超越性技术的“反向工程”努力联系了起来。如果坠毁物是苏联某个不计成本、极端保密的实验性飞行器,那么美**方如此大动干戈地封锁、掩盖并急于将其送入最高级别的研究设施,从冷战逻辑上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核心问题依然悬而未决:以1965年公开的科技水平,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能否制造出具有凯克斯堡物体所描述的那些特征——一体成型的光滑外壳、未知的复合材料、奇异的非功能性符号、内部持续发热、以及可能具备的受控再入能力——的飞行器?那些符号,如果并非地球已知文明的产物,又指向何方?

调查的焦点,无可避免地集中到了那座神秘的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汪新焱深知,试图从外部突破这座堡垒的防线是徒劳的。他转变策略,开始寻找那些可能曾在该基地工作过、或多或少接触过“特殊项目”边缘、如今已经退休或许愿意开口的老人。这是一个漫长、艰难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如同在雷区中摸索前行。大多数试探性的联系都石沉大海,少数得到回应的,也往往在谈话触及核心关键词时突然变得闪烁其词,随后便以各种理由终止联系。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数层极其谨慎的中间人牵线,他们最终与一位化名为“米勒先生”的退休空军文职技术人员建立了联系。米勒声称自己在七十年代初期,曾作为低级技术员,参与过一些“特殊材料”样本的初步物理和化学分析工作。会面安排在一处远离赖特-帕特森、位于中西部州际公路旁汽车旅馆的简陋房间里,米勒的声音通过变声器处理,面容隐藏在深色棒球帽和阴影中。

“我能说的不多,年轻人,为了我自己的安宁,也为了你们的安全。”米勒的声音低沉、沙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紧张,“我在那里,透过显微镜和检测仪器,见过一些……东西。一些材料的微观结构,其原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是我们现有的物理和化学理论无法解释,更无法复制的。那违背了我们所知的晶体生长规律和材料科学原理。还有一些从……‘特定来源’回收的物件碎片上,带有清晰的、蚀刻或浇铸上去的标记,就像工业产品上的制造商铭牌,但使用的是一种……完全无法破译的符号系统,不属于任何已知语言或密码体系。”

当汪新焱将话题引向1965年的凯克斯堡时,米勒明显地绷紧了身体,沉默了片刻,仿佛在权衡风险。“1965年冬天……是的,基地里确实流传着一些说法,关于一批从东海岸紧急运来的‘特殊货物’。安保级别是顶格的,参与人员都经过了最严格的政治审查和背景调查。我所在的部门层级太低,没有直接参与核心分析,但听到一些从高级实验室泄露出来的只言片语……他们说那东西的结构是‘浑然一体’的,找不到任何铆接、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的痕迹,就像是从一个完美的模具里一次性成型的,但构成它的材质却又同时具备极高的韧性、强度和难以置信的耐热性,这本身就是一个材料学上的悖论。关于内部……据那些极少数被允许进入内部分析核心区域的人私下透露,里面是中空的,但布满了极其复杂的、类似生物血管神经网络般的导管系统,以及一些功能未知、疑似能量导引或储存用的晶体结构元件。最让人困惑的是,找不到任何类似引擎、燃料舱、推进器或者常规意义上的能源核心的东西。”

“以您的专业判断,那可能是什么?”汪新焱追问,尽量让自己的语气保持平静。

米勒再次陷入长时间的沉默,房间里只有空调低沉的嗡鸣。最后,他几乎是耳语般地说道:“我不知道。坦白说,当时基地里接触到它的人,没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它不属于我们,也不像苏联的风格——至少不是我们认知中的苏联技术。基地高层对此事讳莫如深。有一种私下流传的情绪……‘有些从天而降的礼物,可能附带着我们无法理解,也无力承受的代价。’” 话至此,米勒坚决地摇了摇头,示意采访结束,随后便像融入阴影一样,迅速离开了房间。

几乎就在他们与“米勒先生”进行那次高风险接触的同时,艾琳在另一条调查线上发现了一条看似无关、却可能相互印证的线索。在系统性地梳理NASA早期,尤其是阿波罗计划前夕的内部资料和项目变迁时,她注意到,在凯克斯堡事件发生后不久,NASA内部一个规模不大、但地位特殊的“先进概念研究所”(Institute for Advanced concepts),其研究方向发生了一次静悄悄但却意义深远的转向。该研究所开始大量立项并投入资源,研究诸如“基于时空度规操控的非推进剂推进”、“高能等离子体约束与场推进应用”、“量子真空能量提取的可能性”等,在当时的科学主流看来近乎天方夜谭的前沿理论。而推动这一系列研究方向转变的核心人物之一,正是之前提到的那位布鲁斯·里德博士。

汪新焱决定尝试从NASA这个相对(仅仅是相对)更开放的系统寻找新的突破口。他正式通过《信息自由法》提交了申请,要求查询NASA档案中所有与1965年12月凯克斯堡事件相关的内部通信、分析报告、专家咨询记录以及任何涉及“异常物体回收”的合作文件。

官方的回复如期而至,速度甚至快于预期,但内容却如同预期般令人失望。回复函中声称,经过检索,大部分相关文件仍因“涉及国家安全与国防机密”而处于保密状态,依法不得公开。随函附上的仅有几份经过大量涂黑处理的、无关痛痒的电报副本和内部日程安排片段。其中一份提到了“应军方请求,提供技术咨询协助,处理一次常规太空碎片回收任务”,但具体内容、咨询专家姓名、分析结论等关键信息,都被浓重的黑色墨迹彻底覆盖。

就在他们为这条路径再次被堵死而感到挫败,准备转向其他可能的信息源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通过艾琳的旧日人脉传来:位于弗吉尼亚州汉普顿的NASA兰利研究中心下属的一个用于存放早期纸质档案和部分已结束项目实验记录的附属仓库,发生了一场“原因尚未查明”的电气火灾。火灾迅速被扑灭,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档案盒被焚毁或严重损毁。而根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员在火灾后私下透露,被焚毁的档案中,恰好包括了与“先进概念研究所”在六十年代中后期进行的一部分早期探索性研究相关的原始手稿、实验数据备份,以及一些与“外部机构”(尤其是军方)进行的“特殊合作项目”的往来信函和备忘录副本。

时机巧合得令人心惊。这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像一只无形而精准的手,悄然抹去了可能残存在NASA体系内的、与凯克斯堡事件及其后续研究相关的最后一些纸面痕迹。

面对来自军方系统坚不可摧的高墙,NASA路径的刻意阻挠与“意外”的信息损毁,以及关键证物和文档的彻底消失,汪新焱的调查再次被逼入了死胡同。然而,他和艾琳根据这数月来搜集到的所有碎片信息——目击者证词、内部线索、技术分析可能性、以及官方一系列反常的掩盖行为——在排除掉所有明显不合理或证据不足的选项后,拼凑出了一个他们认为最接近事实的、尽管依旧无法得到最终证实的推测:

1965年12月9日坠落在宾夕法尼亚州凯克斯堡的,极有可能是一个具有高度先进技术特征、其设计理念与制造工艺完全独立于当时地球主流科技树之外的飞行器。它可能源自:

1. 某个未知的、技术高度发达的地球非政府实体或失落文明: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地球,存在一个技术能力远超美苏两大集团、并能完全隐匿自身存在的第三方势力,其可能性微乎其微,且缺乏任何旁证。

2. 苏联某个极端秘密、投入了举国之力的“黑色”科研项目:此说法的最大障碍在于,凯克斯堡物体所展现的技术特征(如无缝一体成型、未知复合材料、非功能性符号、可能的内源性能量、受控再入能力),远远超越了当时乃至其后几十年苏联(或美国)公开的、甚至是被推测存在的秘密航空航天技术水平。并且,在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大量档案流出的情况下,也未见任何能与之对应的项目披露。

3. 地外来源:这是在现有证据链和逻辑推演下,最能合理解释物体所有奇特性质(材料、结构、符号、能量模式)、军方近乎恐慌性的过度反应、后续严格到极致的保密措施、以及可能存在的、持续数十年的秘密研究尝试的假设。

官方最初的选择性掩盖,可能源于冷战思维,担心是苏联的某种“终极武器”而引发社会恐慌,或者源于独占技术的贪婪。但随着对物体的初步分析深入,他们可能逐渐意识到其技术源头完全超出了地球文明的认知框架,公开真相所带来的,将不仅仅是地缘政治震荡,而是对人类社会、宗教信仰、科学范式乃至人类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全面冲击。于是,持续而坚决的保密,成了唯一的选择。

那个冬夜坠落在凯克斯堡森林中的、橡果状的沉默物体,以及它身上那些无法解读的符号,或许是人类在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如此真切地、物理性地接触到一个来自遥远星海的、无声的信使。而信使所带来的,关于宇宙他者的存在、关于超越想象的技术、关于我们在浩瀚时空中的真实位置的讯息,我们至今,仍未能完全读懂,甚至不敢去读。

汪新焱坐在返回的越洋航班上,舷窗外是仿佛无边无际的云海,在阳光下闪耀着刺眼的白光。下方的凯克斯堡,那片曾经喧嚣一时的树林,早已在四十年的时光中恢复了往日的寂静,四季更迭,将那个冬夜的秘密深深掩埋。但那道划破夜空的火球,以及随之而来的谜团、掩盖与沉默,却如同深埋于灰烬之下的余烬,并未完全熄灭,始终在历史的表层之下保持着一种顽固的温度,偶尔在知情者的记忆或研究者的笔下闪烁一下,提醒着人们认知的边界之外,那广阔无垠的、令人敬畏又不安的未知。

他打开随身的皮质笔记本,借着阅读灯的光,用笔缓缓写下最后的思考:

“凯克斯堡事件,与那些只在雷达屏幕或目击者口中存在的、缥缈的UFo报告不同,它是一个确凿的、物理性的、坠落在我们熟悉土地上的‘异界之物’。军方的封锁、官方的谎言、文件的保密、证物的消失、甚至那些‘巧合’的火灾……所有这些行为本身,其力度、其坚决程度、其跨越数十年的持续性,都在无声而雄辩地诉说着被隐藏之物的惊人重量。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在官方的解密档案中,直接找到‘外星飞船’这四个字的明确记载,但所有环绕着凯克斯堡的线索、证据、行为逻辑,都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系统性地、坚决地引向了那个最惊人,却也最能解释一切的方向。

这起事件,其核心早已超越了‘那究竟是什么’的技术性谜题,它更是一个深刻的隐喻,映照出人类面对完全超出自身理解范畴的未知时,那深植于本能的好奇与根深蒂固的恐惧之间的剧烈拉锯。凯克斯堡的余烬,灼伤的不仅是宾夕法尼亚那片寒冷的林地,更是人类集体心灵中,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既有认知。它拷问着我们:我们是否真的准备好了,去面对一个可能充满了他者智慧、其科技与意图都远超我们想象的星空?

调查可以因阻碍而暂停,文件可以被焚毁,目击者终将老去,但1965年那个冬夜坠落的‘橡果’,连同它身上那些沉默的、仿佛来自远古又指向未来的符号,将永远悬停在人类求知史的边缘,成为一个无法被轻易抹去、也无法被完全解读的、沉重而孤寂的坐标。”

他合上笔记本,将其小心地收好。引擎在窗外平稳地轰鸣,航班正穿越云层,飞向下一个目的地。汪新焱知道,这场在真相与掩盖的夹缝中穿行的追寻,远未结束。宇宙的沉默,或许比我们敢于想象的,包含着更多、更复杂的声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