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暮影武者 > 第45章 氧元素

暮影武者 第45章 氧元素

作者:乎不真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7 10:17:06

卡镂镐燊释学院的氧元素探秘之旅

在卡镂镐燊释学院那如梦如幻的世界里,古老的建筑与神秘的魔法气息交织在一起。校园中,奇异的花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古老的传说,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洒下,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像是通往神秘领域的路标。

汪鑫焱和小璇,这两位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年轻学子,如同两颗闪耀的新星,在学院的奇妙旅程中不断探索。今天,他们又站在了新的求知门槛前,眼中闪烁着期待与好奇的光芒,等待着老师开启新的探索之旅。

而带领他们的,是备受尊敬的艾莉丝老师。艾莉丝老师身着一袭华丽的长袍,长袍上的神秘图案在光线的照耀下闪烁着微光,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她那深邃的眼眸中,总是透着一种能看穿一切奥秘的光芒,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与从容,就像一位指引迷途之人的智慧女神。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探索的是氧元素。”艾莉丝老师的声音如同清澈的溪流,在实验室中缓缓流淌,瞬间吸引了汪鑫焱和小璇的全部注意力。“氧(英文名:oxygen),化学元素,符号为 o,原子序数为 8,原子量为 15.999,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第 VIA 族,其电子排布为[he]2s22p?。氧元素是地壳中分布最广、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维持动植物生命所必需的元素,它的活泼性非常强,可以与其他元素结合组成各种各样的化合物。”

老师带着他们走进了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宛如一个神秘的魔法殿堂,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复杂的化学公式和元素周期表,那些公式像是神秘的魔法符文,元素周期表则像是一幅巨大的宇宙星图,指引着探索元素奥秘的方向。实验室的中央摆放着各式各样先进而精密的仪器设备,有的仪器闪烁着五彩的光芒,有的发出轻微的嗡嗡声,仿佛它们都在等待着被唤醒,去揭示氧元素的神秘面纱。

“早在公元前 2 世纪,拜占庭的费隆(philo)就思考了气体的膨胀和收缩,他的吸水蜡烛试验为我们对气体的理解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炼丹术盛行,当时的人用火硝加热等方法,唐朝时就开始了对氧的提炼和研究,中国对氧气的最早发现时间可能大概是在 6 世纪。”老师一边讲述着氧元素的发现历史,一边在实验室中踱步,她的身影在各种仪器之间穿梭,仿佛是在穿越时空,追寻着古人探索的足迹。

“18 世纪初,德国化学家施塔尔(Stahl G.E.)等人提出‘燃素理论’,认为一切可以燃烧的物质均由灰和‘燃素’组成,物质燃烧后剩下来的是灰,而燃素本身变成了光和热,散逸到空间去了。然而,这个理论在后来的研究中被证明是错误的。”老师拿起一个装有氧化汞的容器,继续说道,“1767 年,瑞典化学家卡尔·威尔海姆·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通过加热硝石(亚硝酸盐)得到了氧气,他当时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元素,而是将它称之为‘硝石的挥发物’。1771 年,他再次独立发现了氧气,此次将它称之为‘火焰空气’。1774 年,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通过加热氧化汞(hgo)产生了氧气,但由于他是燃素说的崇拜者,认为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是一种‘脱燃素空气’。”

老师将氧化汞放入一个特制的加热装置中,模拟当年科学家们的实验。随着温度的升高,氧化汞逐渐分解,产生了气体。“同学们,看,这就是当时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但真正揭开氧气神秘面纱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1777 年,他通过实验也产生了氧气,并对该气体的性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推翻了燃素说。不过,他错误地认为氧气是形成所有酸所必需的组成部分,因此他采用古希腊语中的酸(oxys)和形成(genes)来命名这种气体,称之为氧(oxygen)。中国清末学者徐寿把这种气体称为‘羊气’,后来为了统一,取了其中的‘羊’字;因是气体,又加了部首‘气’头,成为今天我们使用的‘氧’字。”

“氧元素的发现历程是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段精彩篇章,它让我们明白,科学的进步是一个不断质疑、探索和突破的过程。”老师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科学先辈们的敬意,她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能在汪鑫焱和小璇心中种下科学探索的种子。

接着,老师开始讲解氧元素的生理作用。“同学们,氧在人体和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人体而言,呼吸作用是我们摄取氧气的主要方式。人体从外界呼吸的氧首先进入肺泡,弥散到肺部的毛细血管中,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神奇的接力赛,氧气在血红蛋白这个‘小货车’的运载下,随着血液在心脏的驱动下由动脉输往全身。当到达毛细血管时,氧合血红蛋白解离出氧并携走二氧化碳,这时由氧合血红蛋白解离出来的氧为溶解氧,进入细胞线粒体,完成氧化还原反应,与糖、蛋白质、脂肪作用产生热量释放机械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而且,人体的皮肤也在呼吸哦,虽然皮肤呼吸量仅是肺呼吸量的 1%,但只要皮肤呼吸停止 40 分钟就可能会导致人体死亡。皮肤通过在组织内燃烧糖,把它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与此同时通过汗孔与外界空气进行交换,从而散发热、排泄有害物质、蒸发水分等。”

老师拿起一个人体呼吸系统的模型,详细地向他们展示氧气在其中的运行路径。“你们看,从鼻腔到气管,再到肺部,这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结构,每一个部分都在氧气的摄取和利用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肺泡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氧气站’,它们有着巨大的表面积,能够让氧气快速地进入血液。”

“对于植物体而言,它们既能消耗氧气,又能产生氧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辐射能在水的参与下将二氧化碳转换为碳水化合物,并放出氧气,这是大自然中最神奇的化学反应之一。而在进行呼吸作用时,植物吸收氧气将体内一部分碳水化合物氧化还原为二氧化碳放出,同时把在光合作用时固定的能量的一部分重新释放出来。植物的呼吸作用发生在细胞的线粒体中,白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夜间,光合作用停止,只存在呼吸作用。这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维持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也使得氧在自然界中实现了循环利用。”老师走到一盆绿色植物前,轻轻抚摸着叶片,向他们解释着植物与氧的奇妙关系。

“对于水生动物来说,水中氧含量只有空气中氧含量的 5%,而且氧在水中的扩散速度更慢一些,所以它们拥有比陆生动物更有效的呼吸器官。水生动物通常靠鳃吸入氧气维持生命活动,鳃就像是一个高效的氧气过滤器,能够从水中提取出足够的氧气。而陆生动物的呼吸方式则多种多样,无尾两栖类动物通过肺和皮肤进行呼吸,肺内壁呈蜂窝状,但肺的表面积不大,因此,皮肤呼吸仍占重要地位。爬行动物的肺虽然和两栖类一样为囊状,但其内壁有复杂的间隔,把内腔分隔成蜂窝状小室,使其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增大。不同的动物根据自身的生存环境,进化出了适应的呼吸方式,这都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老师又拿出一些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的模型,展示它们的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