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98章 风起灶间

醉剑江湖 第98章 风起灶间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信盐坊开售第五日清晨,杭州辛府正厅的檀香刚燃到第三段,范如玉的指尖还停在辛弃疾腰间的玉带扣上。

那枚羊脂玉扣润得像浸了晨露,却被她突然收紧的指节压出一道青白。

夫人,两淮灶户......家仆撞开垂花门时,绣着缠枝莲的门帘被带得噼啪作响,他额角沾着草屑,喘气声粗得像拉风箱,都罢煮了!

辛弃疾的手顿住。

他望着窗外渐亮的天光,昨夜那道掠过屋脊的黑影忽然在眼前清晰起来——青灰色的檐角下,那人缩着肩,腰间坠子闪了闪,像吕府家奴常佩的鎏金双鱼纹。

去请郑老丈。他声音平稳得反常,指尖却在玉带扣上轻轻叩了三下。

范如玉抬头看他,见他眼尾的细纹里凝着霜,那是只有在滁州城破前夜才见过的冷硬。

郑七斤来得很快,粗布短褐还沾着灶灰,一跨进门槛就对着辛弃疾作了个长揖:使君,灶户不是不愿煮。老盐工搓着皴裂的手背,指节因常年握盐铲而蜷成鹰爪状,吕侍郎的门客昨夜挨村跑,说信盐坊压价压到三成利,灶户煮得越多,亏得越狠,还许了每引多付百钱......他忽然压低声音,小老儿今早去盐仓看,吕家的私盐车正往灶村运,车帮子上沾着淮北的红土。

辛弃疾闭目,金手指处的灼热顺着经脉窜上头顶。

眼前忽现两淮灶村的画面:泥墙草屋里,灶膛冷得结霜,妇人蹲在灶前用枯枝拨拉,灰里埋着半块发黑的锅巴;光脚的孩童趴在门槛上,用树枝在地上画盐粒,画着画着就凑上去舔——土是咸的,可那是掺了碱的苦咸。

生计之惧......他喉间发紧,这团阴云般的情绪裹着灶烟、婴啼、米缸底的最后一把糙米,重重压在他心口。

我去灶村。范如玉突然开口。

她转身进内室,再出来时已换了月白粗布衫,背上的青竹药篓里塞着小禾散和半袋官盐,不带仪仗,只带绿芜。

辛弃疾伸手要拦,却见她鬓边的银簪闪了闪——那是当年在历城,他用第一笔军饷打的,刻着生死同三个字。如玉......他刚开口,范如玉已握住他的手腕,掌心还留着方才整理朝服时的温度:你要稳住朝堂,我去稳住灶户。

杭州北郊的灶村在晨雾里像团灰云。

范如玉踩着露水打湿的田埂,绿芜提着药篓跟在身后,两人的鞋帮很快沾了层黑泥。

转过最后一道土坡时,她们听见了哭声——破砖垒的院门前,一个妇人正往陶碗里倒灰,碗里的米饭黄得发暗,三岁大的孩子攥着她的衣角,小舌头舔着碗边。

阿姊。范如玉放轻脚步,从药篓里摸出个油纸包,小禾散,治孩子肚胀的。她又解下腰间的盐袋,倒出小半把白盐撒在饭上,官盐,信盐坊买的。

妇人抬头,眼眶红得像浸了血:大娘子......

辛公说,灶户煮盐,和农夫耕田一样,都是国之根本。范如玉蹲下来,与妇人平视,信盐坊不是夺利,是保价。

往后每引盐,官里收三成税,七成归灶户,三年不增额。她从怀里取出一卷纸,这是口谕抄本,有临安府的朱印。

妇人的手颤抖着抚过朱印,突然抓住范如玉的手腕:真能......真能不被私盐商压价?

郑老丈在这儿。绿芜扬声唤。

郑七斤从院角转出来,手里举着两片盐引:大娘子,这是新引。他指着盐引边缘的纹路,八道纹的归民,七道的归官,火印在这儿——他用指甲刮了刮引角,露出底下暗红的印泥,吕家的私盐引用的是松烟墨,一沾水就晕。

妇人抹了把脸,突然扯着嗓子喊:他大!

他大!

快把东头的老胡家、西头的王二婶都叫过来!

村祠的土墙上还留着去年的灶神画,褪色的红纸上,灶王爷的嘴角缺了块。

二十几个灶户头领挤在里头,有的攥着旱烟杆,有的抱着缺了口的陶碗,目光像盐粒般扎人。

官家和盐商争利,苦的是我们。最边上的络腮胡瓮声瓮气,前年转运司说,转头就抽了五成税,灶房的柴钱都不够!

范如玉不接话,只对绿芜点头。

绿芜利落架起陶锅,左边放新引盐,右边放从吕家私盐车截下的盐。

柴火噼啪作响,两锅水渐渐滚了——左边的汤清得能照见人影,右边却浮起一层黑渣。

盐洁则心清,价稳则家安。范如玉舀起左边的汤,新盐过了三道筛,杂质去得干净。

信盐坊的价是七成,可官里只抽三成税,剩下的四成,是替你们挡住私盐商的盘剥。她放下碗,诸位若信辛公,明日可去信盐坊签民包契——自产自销,官不夺一钱。

祠堂里静得能听见灶王爷画纸的脆响。

忽然,最里头的老灶户颤巍巍站起来。

他的手背上全是盐霜蚀的疤,却小心捧着个粗陶盏,盏里盛着半盏盐:我煮盐四十年,头回见官盐比私盐还干净。他将陶盏往桌上一放,签契!

我家的盐灶,明儿就开!

我也签!络腮胡把旱烟杆往地上一杵,吕家的百钱,买不了我灶上的火!

欢呼声响起来时,范如玉摸出怀里的信笺。

那是今早出门前,辛弃疾塞给她的:若有难,持此笺找里正。此刻信笺被掌心焐得温热,她望着祠堂外渐起的炊烟,忽然想起昨夜在信盐坊墙上看见的——原来民心不是刻在墙上的,是煮在锅里、渗进饭里的。

临安宫中,辛弃疾刚批完最后一份奏报,金手指处的灼热突然化作暖流。

他闭目,眼前的情绪云图正在翻涌:两淮灶村的阴云正被撕开,一缕缕炊烟像细线般升起,与杭州信盐坊的灯火连成一片。

传旨。他提笔在《灶户安产令》上重重钤印,各地推行民包契,灶户凭契可贷官款购柴,售盐直通坊市。又转向暗卫牛大喉,盯着吕府,若有动静......他指尖划过案头的朱笔,人赃并获。

当夜,吕府后巷的青石板上落了层薄露。

两个黑影挑着食盒往灶村走,食盒里的金铤撞出细碎的响。

刚转过土地庙,绿芜的药囊突然落地——那是暗号。

暗处窜出几个捕快,麻沸散的雾气裹着夜风扑来,两个黑影哼都没哼就瘫倒在地。

三日后,江南的灶火重新烧起来。

临安太学的讲台上,程元凤举着半卷《周礼》,袖口被火舌舔得焦黑:昔年读此篇,为均输之法辩;今日焚此篇,方知均输之法,当均的是民利,输的是民心!满堂大学生起立,掌声如潮。

辛弃疾立在宫城角楼,望着杭州方向映红的夜空。

那不是火光,是千万灶火连成的星河。

他取出青囊,里面躺着范如玉寄来的民包契副本,指印歪歪扭扭,带着灶户手上的盐霜。

你道吕文渊断我盐脉?他对着夜风低语,指腹抚过契纸上的红泥印,他逼我开了民力之源——这一灶火,烧的是千年积弊,暖的是万里民心。

忽觉囊中纸页微热,像是有新信要落进来。

他抬眼望北,云层裂开一线,月光如刃,直落江北。

同一时刻,吕府的密室里,吕文渊攥着茶盏的手青筋暴起。

案头的密报上,民包契人赃并获几个字刺得他眼睛生疼。

窗外传来更夫打更的声音,咚——的一声,像敲在他心口。

他唤来最贴心的长随,声音哑得像锈了的刀:去把西跨院的那箱账册......

长随刚要应,忽听院外传来踢门声。

吕文渊的茶盏地碎在地上——他望着满地瓷片,忽然想起三日前在朝堂上,辛弃疾说的那句民心若失,千金难买。

原来最毒的不是盐价,是他亲手点的这把火,最后烧到了自己身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