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465章 竹叶落处皆文章

醉剑江湖 第465章 竹叶落处皆文章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晨光初透,铅山草庐外薄雾未散。

辛弃疾推门而出,冷风扑面,院中竹影婆娑,满地青叶翻飞,如蝶舞乱空。

他立于阶前,目光落在昨夜范如玉压稿的那一角石案——竹叶已失,唯余残卷轻颤,纸页沙沙作响,似在低语。

他心头一动,忆起昨夜烛下那一片轻如鸿毛、却稳镇千钧思绪的翠叶。

那不是偶然,是意象,更是契机。

“理若藏于庙堂,终是死策;若浮于市井,随风而行……”他喃喃自语,转身回屋,取来几片新摘的嫩竹叶,置于案上。

炭笔轻执,指尖微顿,随即落笔如针,在叶背细细勾勒:“三湾分流”之要诀、“轮工兑粮”之算式,字小如蚁足,非贴目不能识。

每一道笔画皆凝神而就,既是农政之法,亦是治世之机。

写罢,他并未封存,亦不焚毁,反将这几片竹叶轻轻撒于院门外的石阶之上,任其暴露于天光雨露之下。

次日清晨,村童阿禾拾柴归途,见石阶上几片翠叶格外齐整,拾起把玩,忽觉叶背有字。

他凑近朝阳一照,竟辨出“上渠分流,中坝截半,下口留三寸”等句,虽不解全义,却依稀记得昨日家中因田沟争水险些动拳。

他抱着试意,按叶上所言调整水闸,不多时,上下游三家水量皆匀,再无争执。

邻里闻讯赶来,见一向糊涂的孩童竟能调通水路,皆惊为“天授神谕”。

有人跪地叩首,欲将竹叶供入祠堂;有人奔走相告,称“辛公夜遣仙使传法”。

篱笆影里,辛弃疾静立良久,未出一言。

范如玉提篮走过,见丈夫神色异样,轻问:“可是忧他们信之过甚?”

辛弃疾摇头,嘴角微扬:“非也。我忧的不是信得太深,而是不知该信谁。”

他望向远处山道,几个孩童正围坐溪边,以叶为书,逐字诵读。

风过处,一片竹叶腾空而起,打着旋儿飘向远方。

“理若只能由人传,便走不远;若能随风走,才真活了。”他说,“可风不择地,亦不分智愚。今日传的是‘轮工兑粮’,明日若有人借风传谎呢?”

范如玉眸光微闪,低头看着手中尚未绣完的《账正谣》布角,指尖停在一针之间。

与此同时,婺州边界,两村持械对峙已三日。

山林旧界因春汛冲毁,溪流改道,双方各执祖契,互不相让。

县衙闭门不出,惧惹民变。

张阿艾闻讯徒步百里而来,肩扛药篓,手拄竹杖,却不召“理巡会”,亦不立桩设坛。

众人正疑,只见他从怀中取出三片干枯竹叶,递与识字少年:“念。”

少年展叶高诵:“地属公理,界依水势,势变则界移!”

声落如钟。

众老农面面相觑,忽有一人拍腿大呼:“水势!对啊!春前渠工簿上记着呢,主溪向东偏了七丈,原界早该动了!”另一人亦醒悟:“我家祖辈修堰时就说——水走哪儿,理就跟到哪儿!”

纷争顿解。

两村共推匠人重勘地形,依“水势”划界,立碑一座,不刻姓名,只镌四字:“水走理随”。

张阿艾抚须而笑,归途中见山道童子蹲地划线,以竹叶教弟识字:“姐,这‘界依水势’是啥意思?”姐姐答:“就是水往哪流,地就怎么分。”

他仰天长笑,步履更轻:“辛公如今,连风都雇用了。”

而在临安宫城深处,誊录房烛火彻夜未熄。

小内侍奉命整理《乡治通典》御览本,忽觉夹页微凸,抽出一看——一片干枯竹叶静静卧于其中,背面墨书“地属公理”四字,笔力苍劲,如剑劈斧凿。

他呼吸一滞,急忙对照私藏残稿,果与《美芹十论·地权篇》笔迹如出一辙!

更奇者,他夜夜以桐油纸覆叶烘灯,竟显出隐字数行:“田非永固,界随民生;势移而不拘于契,理存而不执于名。”

此乃失传多年的《农政十二策》节录!

他双手颤抖,却不敢张扬,只悄然抄录全文,伪托为“前朝山民判例”,附于《通典·疆理卷》卷首,并加注云:“古有叶书,今有谣判,皆民心所载,不可轻忽。”

数日后,御前司礼监呈报:陛下翻阅《疆理卷》,见“叶书判例”,沉吟良久,朱批二字:“存鉴。”

风未止,叶犹飞。

某夜,范如玉独坐灯下,翻检各地传来的童谣册与民议录,忽见一处村落竟将“三湾分流”编成祭歌,每逢春耕便焚香诵唱,视同祖训。

她搁笔良久,窗外月色清冷,照见檐下晾晒的十余块绣有《理谣图》的布角,在风中轻轻摆动,宛如招魂幡。

翌日清晨,她唤来村中学童,聚于晒场旧棚。

“你们可知,”她轻声问,“那些写在叶上的字,是谁写的?”第502章 竹叶落处皆文章(续)

铅山草庐,晨雾未散,檐角滴水如漏更。

范如玉立于晒场旧棚之下,手中轻抚一卷粗麻所制的《理谣册》,目光却落在围坐的一群村童身上。

她昨夜翻遍各地传来的民谣与记事,见“叶书”之说愈演愈盛,有村落焚香供叶、以竹为神,更有老农跪拜溪畔,求“辛公降谕”。

她心中渐生忧虑——理若成谶,便非治世之法,而为惑众之端。

“风可传理,亦可传妄。”她低声自语,“百姓信的是字,还是道?是信人,还是信实?”

翌日清晨,她命村中义塾改设“理塾考辨课”,不授经,不论史,只问一句:“叶上字是谁写的?为何可信?”

童子们面面相觑。

有说“仙人所留”,有言“天降神谕”,唯有一女童蹲在泥地边,手指划着沟渠的纹路,仰头答道:“字是风带来的,可不可信,要看它讲的是不是我们亲眼见的事。”

范如玉心头一震,俯身抚其首,指尖微颤。

她忽觉这稚语如刀,剖开了迷障——理不在天上,不在碑中,而在人眼所见、手所量、心所验的田埂水口之间。

“好。”她轻声道,“此语当入谣。”

当日午时,新编《分水谣》成:

“莫信天降书,要看田里路;风吹叶叶落,理在人脚步。”

短短十六字,如石投静水,涟漪暗扩。

数日后,邻村妇人不再携子跪拜“神叶”,反聚于渠头,对照叶书所录“三湾分流”之法,自行核算工分、丈量水口。

有误者,不求神示,但查旧簿、问匠人。

一老妪笑言:“从前争水打伤三条扁担,如今按‘理’分水,省了米粮还免了官司。”

此事传至草庐,辛弃疾闻之,久久不语,终叹:“如玉此举,胜我十策。”

而此时,婺州山野之外,暴雨如注。

守碑人刘石孙披蓑戴笠,踏泥而行。

他年逾六旬,自祖父起便守无字碑,世代不迁。

那碑无名无名,立于两县交界之潭畔,传为前朝“公理碑”,凡界讼者皆来此叩问。

然百年来,碑始终沉默。

今夜,山洪暴发,溪流倒灌,碑基下陶瓮已漫积水。

寻常人必急掘排水、护碑固基,刘石孙却立而不动。

他从怀中取出七十二社新呈的“活界碑”拓片——皆是村民依“水走理随”所立之界文,无名无姓,只记地形水势。

他将拓片叠作小舟,轻轻置于碑顶。

“您守了一百二十年,”他喃喃,“该放它走了。”

风雨如晦,小舟浮起,随水漂去。

次日黎明,辛弃疾于溪畔拾得此舟,展拓细阅,见每一页皆载民生之实、界争之解,笔迹各异,却理出同源。

他握舟良久,对范如玉道:“他不再埋理,而放理走——这才是真正的‘守’。”

话音未落,远处山道传来童声齐诵:

“地属公理,界依水势!”

一声接一声,越聚越多,竟如潮涌。

雨声未歇,童谣穿林破雾,似千军万马踏野而来,震动山谷。

范如玉立于阶前,望向铅山深处——

那里,大雾正悄然升起,层层叠叠,三日不散。

竹叶难飞,谣声不传。

而义塾之内,盲童阿禾独坐灯下,指尖抚过布满针孔的《分水谣》盲文,唇齿微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