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455章 人问何为

醉剑江湖 第455章 人问何为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南宋淳熙十五年秋,江汉平原霜露初降,寒意浸衣。

京口北固山下,一面褪色旧旗斜插于残碑之侧,旗面斑驳,字迹依稀可辨:“还我河山”。

此旗非朝廷所授,亦非军府所立,乃数年前辛弃疾巡视边屯时,亲手系于碑上,以励民志。

自那以后,无人下令更换,无人奉命守护,然此旗竟十年不倒。

村夫换了一茬又一茬,渔火明灭无数夜,它却始终立着,像一段不肯入土的记忆。

这一日,风轻云淡,旗未动。

可人,却来了。

先是辛小禾,州学助教,原是书斋中执笔论经之人,今肩挑竹箧,内藏手抄兵略与农垦图式,徒步百里,至江北民屯处教授屯田之法。

他对乡老言:“稼穑即备战,仓廪实则军行速。”其声不高,却使数十农户自发结社,开渠引水,夜燃松炬而耕。

继而刘石孙,守碑人也。

祖辈皆为抗金遗民,父死于采石之战,其家世代守此残碑,不取俸禄,不求功名。

每岁清明,必以荆条蘸清水,细细洗碑上“忠烈”二字。

今见辛公策论传至民间,他默默背起行囊,携三代所录边情地志,步行三月,抵鄂州转运司辕门,叩首献图。

守门军士欲驱之,他只道:“我不是来求官的,我是来还债的。”

张阿艾,一介村夫,素信鬼神,每逢节令必祭北望之灵。

往日邻里笑其愚,今岁却见他集村中妇孺,编草鞋、织布囊,凡过境宋军,无论兵卒驿使,皆赠一履一袋,内附粗粮半斤。

有人问其故,他答:“先人说,北地冷,咱的兵不能赤脚走路。”

周大橹之孙,承祖父渔船于长江渡口。

父辈曾为岳家军运粮溺亡江心,自此家中闭口不谈军旅。

然今秋以来,少年每日晨出暮归,不打鱼,反沿岸设暗桩、记水位、绘浅滩图。

人问何为?

他仅摇头不语。

直至某夜暴雨,前线斥候迷途江畔,少年驾舟而出,凭记忆引航十里,救回三骑探子。

军中欲赏,他却道:“爷爷说过,这条江,早晚要通大军船队。”

最奇者,小内侍一人。

宫中杂役,无名无品,扫殿拂尘,终年不得近天颜。

然每见御前奏对提及“北伐”二字,便悄然记下言语片段,誊于袖中纸片,托南归宦官带出宫外。

三年来,竟成一小册,名曰《宸听碎语》,辗转流入江淮义士手中,竟成民间揣摩朝意之据。

此五人,身份各异,踪迹无交,然皆因一面不动之旗,一条未成之路,各自奔赴同一方向。

他们不是将士,不曾披甲;他们未受征召,不领粮饷。

但他们走过的路,成了“民路”的一部分——那是一条由千千万万无名者用脚印铺就的后勤之道、情报之网、民心之脉。

当夜,辛弃疾独坐江楼,展读各地呈报,忽见其中夹有一幅粗麻所绘地图,边缘歪斜,笔迹稚拙,却标注清晰:某村可集粮三千石,某渡可行艨艟,某岭宜伏哨探……图末署名皆为空白。

他凝视良久,忽抬头望向北固山方向,轻声道:“原来,不是我们唤醒了百姓,而是百姓早已醒着。”

范如玉端茶而至,闻言微笑:“你说旗不动,是因为风还没起。可你忘了——有时候,是人的脚步,先带来了风。”

窗外江流滚滚,月照长堤。远处村落灯火点点,如同星落人间。

那一夜,没有诏书下达,没有战鼓擂响。

但所有人都知道:北伐,已经开始了。

【单元作用解析】

本章作为“精神凝聚”向“人力汇聚”转折的关键节点,摒弃传统英雄叙事,转而聚焦五位无名配角,通过细腻群像刻画,展现民间力量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参与的历史性转变:

- 辛小禾代表“文脉承志”,象征知识阶层下沉民间、服务战备;

- 刘石孙代表“忠魂守誓”,体现遗民家族代际传承的家国记忆;

- 张阿艾代表“信仰转化”,将民俗祭祀升华为现实支前行动;

- 周大橹之孙代表“技艺延续”,暗示民间经验对军事部署的潜在支持;

- 小内侍代表“体制缝隙中的微光”,揭示即便最卑微者亦能成为信息流动的节点。

五线并行,交织成一张无形却坚韧的“民力网络”,为后续“北伐诏书降临”提供不可否认的社会基础与道义正当性。

【文风特色】

仿《三国演义》之庄重,《水浒传》之苍劲,融史笔与诗情于一体:

- 多用四字短句,节奏沉稳:“风未动,人已至”“旗不语,民自行”;

- 地名、职官、器物皆考据南宋制度,增强历史质感;

- 人物对话简练含蓄,重神韵而非辞藻;

- 结尾议论点睛,如评话收束,余韵悠长。

【核心意象】

- “不动之旗”:象征信念的恒常与沉默的坚守;

- “民路”:非朝廷修筑,非军队开辟,而是百姓用脚步走出的支援通道,寓意真正的力量源于人民;

- “脚步带来风”:颠覆“风起旗动”的常规逻辑,强调民意向变可先导时代变革。

【下章预告】

第四百五十六章《诏未下,兵已集》

——北伐尚在廷议,江淮诸州已自发募勇、清仓、缮械。

辛弃疾接密报:民间私练乡兵逾两万,皆愿听“辛安抚”号令。

朝中震怒,主和派弹劾其“擅结民心,形同谋逆”。

一场关于“谁才有资格发动北伐”的权力风暴,正在酝酿……

总评:此章无大战,无权谋对决,却胜似千军万马。

以“人至旗下”替代“令出九重”,完成从理想主义到现实动员的叙事跃迁,正是《醉剑山河》“家国在民”主题的深刻注脚。

第四百五十六章 诏未下,兵已集(节选)

江风掠过临安城外驿站,吹得檐角铜铃轻响。

辛小禾立于驿台之上,目光扫过那数十张被夜露浸湿的面孔——他们中有断指的老卒,有面带菜色的灶户少年,也有鬓发斑白却眼神如炬的落第举子。

三日前,他命驿卒在南北要道沿途张贴空白纸榜,不书一字,唯题一句:“北道用人,不论名姓。”朝野尚无一纸明诏,枢密院也未调一兵一卒,然人心似有感应,自四面八方而来。

榜上无字,因无需多言;榜下聚人,是魂之所向。

此刻,辛小禾袖中紧握一卷《州学志》抄本,那是小内侍托南归宦官辗转送出的残册,内录近年科举黜落士子名录,皆曾上书言战,皆被斥为“狂悖”。

他原欲以此为据,联络天下寒士共谋大计,然今见眼前这数百双灼热的眼睛,忽觉名单早已不重要——真正的人才,不在金殿玉阶之下,而在民间疾苦之中。

“可知此路通向何处?”他终于开口,声不高,却压住了风声雨息。

众人默然片刻,忽有一老卒踏前一步,以拐杖顿地:“通向汴梁!”

又一人接道:“通向魂归!”

呼声渐起,终成雷动:“通向汴梁!通向魂归!”

辛小禾闭目,喉头微颤。

他想起十年前在州学讲《孟子》时,曾问诸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敢问诸君,若朝廷不举,百姓可自行其义否?”满堂寂然,无人应答。

而今,答案已在脚下这片土地上燃起。

他挥手,副吏捧出陶灯百余盏,粗坯所制,形制简陋,每盏芯火摇曳,映着人脸如古壁画中赴誓之人。

众人依次领取,执灯北立,宛如星火离炉,将散未散,却已照彻长夜。

当夜三更,小内侍蜷身御园偏廊,冻得指尖发麻。

适才他亲见孝宗独坐沙盘之前,手中拂尘早弃于地,只以食指缓缓摩挲《中原全图》上那一圈红点——那是辛弃疾旧日所呈《美芹十论》中标注的战略要冲。

帝喃喃自语:“人……都去了?”

话音未落,内侍忽闻报:御园金草叶尖悬露,滴滴如行军步点,整夜未停。

钦天监不敢上奏,唯有老太监听风辨气,低语“天心动矣”。

孝宗闭目良久,取朱笔欲批诏书,手颤而止。那一笔终究未落。

小内侍悄然退至回廊尽头,从怀中取出残破《州学志》,翻至末页空白处,俯身以炭条补写一行细字:

“人未奉诏,已至阵前;军未点将,已列道中。”

风忽起,烛火骤灭。

唯砖缝间一点微光犹存,恍如地下奔流之火,静候燎原。

而在千里之外的江北驿道,第一盏陶灯已越过滁水。

更多的脚步正踏上青石古道,无声汇聚。

某棵老槐树下,一张黄纸诏令刚刚贴上树干,墨迹未干,风雨将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