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440章 路没碑,可脚知道往哪走

醉剑江湖 第440章 路没碑,可脚知道往哪走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春汛将至,江水渐涨,带湖村外那条蜿蜒北去的河道已显淤塞之态。

连日来细雨不断,山溪汇流,水势一日紧似一日。

村中长老聚于祠堂,商议疏浚事宜。

“按旧例,抽签定役。”里正摊开黄纸,笔尖微顿,“征民夫百人,三日内上工。”

话音未落,却无人应声退去,反有老农拄杖起身,须发皆白,衣襟尚带药香:“我愿往。”

众人侧目。

此人姓陈,独子去年病重弥留,曾呓语不休,言梦中见火光列阵,万人执灯北行,自分一炬在手。

醒后竟精神转旺,虽终不治,临终却握父腕低语:“轮到我们了。”

老陈未解其意,只觉心口如焚,今闻修河之事,竟不待抽签,主动请缨。

继而又有数人出列,皆言家中子弟或梦持灯,或夜闻鼓角,醒来心志清明,自觉当为前路铺石。

更有壮年汉子拍案而起:“往年避役如避刀,今年我不躲!若河不通,春种必毁;若堤不固,秋收成空——这哪是官差?这是自家命脉!”

刘石孙静坐檐下,听而不语。

他手中摩挲着一枚旧陶片,上刻一个“行”字,粗拙却有力。

三年来,他守“归田碑”,拭金叶,观地脉震颤,看风诵残词,早已明白:有些事不必劝,也不可劝;人心一旦觉醒,便如春草破土,挡不住。

当夜,他独自步入桑林,在林隙间摆下十盏陶灯。

灯无芯,亦未燃火,仅嵌金叶于底,借天地气机自生微光。

他依北斗之形布列,最后一盏略偏东北,似有意,又似随势。

子时将过,忽见十灯齐亮,焰色青白,并非向上腾跃,而是如受牵引,齐齐指向北方——与昔日金叶林显“出征”二字时方位分毫不差。

村民陆续闻讯而来,立于林外,屏息凝望。

不见符咒,不闻祷祝,唯此十光如剑破夜,直指苍茫北境。

一人低声道:“这方向……像极了当年北伐军渡淮时的行营图。”

另一人点头:“我也记得。那时辛安抚使亲率舟师,就从这一线穿泽越涧,夜袭蕲州。”

话音落下,人群自发向前,按灯光所向排成纵队,整肃有序,竟如军中点卯。

无人号令,却自有节奏;无旗无鼓,步伐却渐渐合一。

刘石孙立于灯旁,不动如松。

他知道,这不是迷信,也不是狂热。

这是记忆的回响,是信念的落地。

百姓不再等诏书,不再问朝令,他们用自己的脚,走出了该走的路。

三日后,百人队伍已整装待发。

锄锹俱备,干粮入囊。

张阿艾之子年方五岁,也被父亲牵至队前。

“孩子太小,不必随工。”里正劝道。

张阿艾摇头:“他不小了。”

村人皆笑。

其妻亦忧,低声泣语:“他连‘辛’字都认不得,如何知轻重?”

张阿艾不答,只引童子至北固亭外,指那九盏深埋地中的陶灯阵:“你认得这个吗?”

孩童仰头,目光清澈,指着最东那一盏,喃喃道:“那里……有声音。”

张阿艾蹲下身,将一盏新制的小陶灯交入他手:“今晚,你提灯绕亭一周,照一照先人的脚印。”

夜幕降临,稚子执灯而行,步履蹒跚却不肯停歇。

灯光摇曳,影投于地,曲折蜿蜒,竟与旧时一幅失传的《江右行军图》暗合——那是辛元嘉在江西练兵时亲手绘制的隐秘通道,专为战时转运军资所用,从未刊印,只存于少数老兵记忆之中。

刘石孙恰至此处,见灯影落地图形,身形微震,久久无言。

良久,他转身取来一盏新灯,轻轻置于队列末端,位置恰好补全残缺的最后一段路线。

灯未燃,却似已有光自内生。

与此同时,陆子游跋涉千里,终于抵达建康城南书肆。

风尘满面,竹箧已破,唯怀中一册残稿犹存温热。

书肆主人识得他是昔日名嘴说书人,恭敬迎入:“先生来得正好,新版《江南童谣集》刚印成,特为您留了一部。”

陆子游接过书卷,翻至新增章节,《带湖风诵》四字赫然入目。

其下收录民间传唱《醉剑录》异文十余种,词句多有更易:

有将“醉里挑灯看剑”改为“梦中持火开路”者;

有添“百姓为兵,民心为城”者;

更有一版,竟将“了却君王天下事”易为“了却先人未了愿”,末句“赢得生前身后名”亦作“留下灯火照归程”。

他指尖颤抖,急问编者:“这些改动,可是你擅增?”

编者摇头:“非也。皆采自乡野口传。我不过誊录而已。您听那皖南茶妇唱的,浙东渔夫哼的,调不同,词各异,可意思都差不多——他们唱的不再是将军征战,而是自己心中的那支队伍。”

陆子游默然良久,忽然仰天一笑,泪落如雨。

“原来词自己会挑人。”他轻声道,“它不在纸上活着,而在千万人心里走着。只要脚步不停,它就不会死。”

他合上书页,望向北方。

春风正拂过秦淮河岸,吹动柳枝,也吹动他心中那一曲未曾说出的终章。

而在数百里之外的州城学堂,辛小禾整理行装,即将赴邻州讲学。

晨光初透,他袖中金叶微热,似有所感。

临行前最后回望讲堂,只见油灯残烬未熄,一道斜阳穿过窗棂,恰好落在掌心那片金叶之上。

光影流转间,叶脉深处竟浮现出一道细长投影——不似文字,不似图案,倒像一条隐匿于山野间的路径,指向远处一片无人知晓的浅滩。

他怔住片刻,未及细想,便将其掩入袖中。

风起于青萍之末,路生于足下之前。第441章 光在泥中生

官道崩裂,山洪咆哮如怒龙破岭,将通往邻州的石桥彻底吞噬。

浊浪翻滚处,残木断梁随流冲撞,对岸村落已成孤岛。

辛小禾立于高坡之上,肩扛书箧,衣袂尽湿,望着那奔腾不可测的水势,眉头深锁。

原拟绕行百里,取道桐庐古驿。

然身后数十村民滞留渡口,老幼相依,神色惶然。

有妇人怀抱婴孩,跪坐泥中低声啜泣;几位老农拄杖望水,喃喃:“等官府调工修路,少说半月……秋种可就耽误了。”

辛小禾本欲转身离去——他非官非吏,何须担此干系?

可袖中金叶忽热,似有脉动。

他怔住,缓缓取出,迎着斜阳一照,光穿叶隙,竟在掌心投下一道细影:蜿蜒曲折,如溪穿谷,末端直指河湾一处不起眼的浅滩——芦草丛生,水面平缓,寻常人绝难察觉可行之路。

他心头一震。这路径……为何如此熟悉?

记忆深处浮起幼时祖父讲述的一段旧事:乾道三年,荆南盗起,辛弃疾亲率轻骑夜渡清江,避敌耳目,便是借这隐秘水道突袭贼寨。

事后军中秘而不宣,唯老兵口耳相传,称“月不照处,火不燃处,心知则路通”。

难道金叶所显,正是那段被遗忘的兵行之道?

风骤起,吹散云翳,阳光再落,投影更清晰。

辛小禾呼吸微滞,忽觉肩上重担并非讲学之责,而是某种冥冥中的承接。

他咬牙解带,束紧袍角,率先涉水。

初履湿石,滑不可支,几欲跌倒。

然步步试探,竟真踏出一条捷径。

水流至膝,愈深愈缓,底沙松软却承力,确为可通行之道!

待登对岸,回身挥手。

众人惊疑不定,唯一位白发老者颤声喊道:“这……这是当年辛安抚使走的‘潜龙脊’啊!怎会……怎会是你引出来的?”

辛小禾未答,只从行囊中取出一盏陶灯——那是临行前范如玉亲手交予他的信物,灯身刻“守心”二字。

他将其稳置于浅滩最高处,又以碎石围护,点燃灯芯。

火光摇曳,映照流水如碎金浮动。

当夜,风雨复来。

百姓冒雨赶来,在灯旁搭起茅棚,轮流值守添油续火。

有人自发运石铺阶,有人砍竹架桥。

不过两日,原本荒僻的浅滩已成通途,陶灯长明不灭,竟被乡民唤作“引路灯”。

而百里之外,周大橹之孙驾舟夜归。

湖面无月,却见一道金光自南而来,如星河倾泻,静静流淌向北。

他骇然停桨,撒网试捞,空网提起,唯觉网眼微烫。

细察之下,竟缠着一缕极细金丝,柔韧不断,触之温润,似含生机。

他不敢妄动,归家后默然织入旧网。

次日撒网于深潭,奇事顿生:鱼群竟主动聚拢,不逃不散,网收之时,每尾鳃下皆现暗纹,形若“传”字,隐泛微光。

他凝视良久,终未烹食,亦不售卖,反将渔网高悬船头,逢人只说一句:

“这不是捕鱼的网。”

“是接光的网。”

与此同时,带湖村外桑林深处,刘石孙伫立“归田碑”前。

碑石依旧,金叶却不再被人拾取。

一片片自枝头飘落,堆积如毯,任其腐化于泥土之中。

他初时不解,欲劝村民珍重遗物,然抬眼望去,只见新苗正从叶堆中破土而出,嫩茎纤细,却透出奇异金芒——仿佛根脉饮尽了过往所有未熄的光。

他静立不动,风过林梢,无声胜有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