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384章 东墙有书心自知

醉剑江湖 第384章 东墙有书心自知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夜半三更,风如刀割。

周秉文披玄色官袍,立于白云观前石阶之上,身后百名差役手持火把,铁靴踏地,声震山林。

观门早已被巨木撞破,残扉斜挂,吱呀晃动,似垂死之人最后一息喘息。

檐角铜铃碎了一地,与瓦砾混杂,再无声响。

“搜!”他一声令下,如雷贯耳。

差役蜂拥而入,翻箱倒柜,掀翻蒲团,劈开木龛。

香案倾覆,烛台滚落,那方刻着“天机不灭”的铁匣竟被生生撬开,内中空无一物——胡存真早将秘藏转移,只留一张素笺,上书四字:“道在民间”。

周秉文怒极反笑,抓起素笺掷于地,踩得粉碎。

“烧!所有《道藏》,尽数焚毁!”

十余箱经卷被拖出殿外,堆作小山。

火把掷下,烈焰腾空而起,橘红火舌舔舐夜幕,映得整座山头如炼狱翻涌。

纸页蜷曲飞舞,墨字在高温中扭曲消散,仿佛千百灵魂哀鸣升天。

胡存真立于火前,白须在热浪中飘颤,双目却清明如星。

他未挣扎,未求饶,只仰面望天,忽放声大笑,声穿云裂月:

“火能焚书,能焚天理否?能焚民心否?”

笑声未绝,差役上前欲缚其臂。就在此刻——

山道尽头,隐隐传来童声。

起初细微,如叶落幽谷;继而汇聚,似溪流入江;终成洪流,自四野八方奔涌而来!

“春不耕,秋无粮;兵不练,家不防……伏弩设渠,骑踪匿稻,守土者生,弃土者亡!”

一字一句,清朗铿锵,正是《耕战三字经》全文。

火光映照田埂,只见一道道小小身影执灯而立,皆为村中童子,每人手中捧一册抄本,或麻布包角,或桑皮裹边,纸色新旧不一,却无一缺损。

灯火点点,连成星河,环绕山脚,宛若护法神阵。

周秉文浑身剧震,踉跄后退一步,眼中惊疑交加:“怎会……全未收缴?!”

他下令半月清查,挨户搜检,凡涉“耕”“战”二字者皆毁之禁之,甚至拆嫁衣、焚课本,为何仍有如此多抄本流传?

且此刻齐诵之声,竟似早已约定,遥相呼应!

他猛地扭头盯向火堆旁的胡存真。

老道士依旧负手而立,唇角微扬,目光越过熊熊烈焰,投向远方沉寂的村落。

有的藏于牛槽草料之下,由牧童日日背诵;

有的缝进冬衣夹层,随母亲纺线时默记;

更有甚者,以炭条写于磨盘背面,晨起擦拭,午后再录——

文字不在纸上,在人心中。

火可焚卷,不可焚忆;

刀可断首,不可斩志。

周秉文咬牙切齿,挥手命人抓捕童子。

差役刚欲上前,忽闻西山方向梆声骤起——九响连击,急促如鼓!

那是更夫江守夜的警讯:大搜将至,各归其位。

话音未落,童子们已悄然熄灯,隐入田垄之间,唯余焦土余温与未散回音,在夜风中低语不休。

周秉文伫立原地,望着熄灭的灯火与空旷的田野,心头涌起前所未有的寒意——他赢了这一夜,却似乎输掉了整个未来。

而此时,十里之外,辛元嘉正独坐药庐院中。

他闭目静坐,掌心贴于东墙泥土,指尖轻颤,似感知地下脉动。

三日前,醉眼照世忽觉数册密本传阅之际,纸温骤降,呼吸停滞——此乃密探触书之兆。

他当即断定,官府已布眼线,书不能存于人手。

当夜,他唤来陈砚耕,将《守淮策》第三卷卷入茯苓药包,层层裹实,又以苍术、艾叶熏干防潮,埋于东墙下三尺深坑,覆以陶罐,再填熟土,种上一丛忍冬藤。

他对范如玉言:“书在土中,比在人手更安。人心易变,土不会告密。”

今晨,差役果然挨户搜查,至辛宅时翻箱倒柜,无所不至。

辛元嘉不动声色,肩挎药篓,佯作采药入村。

行至东墙,忽驻足良久,似猛然想起什么,蹲身掘土三尺,取出陶罐。

差役围拢围观,冷笑不已:“还以为藏的是金子,原来不过几包烂药。”

他们未曾细查,匆匆而去。

待脚步远去,陈砚耕悄然现身,取过药包,指尖轻拆——第三卷策论完好无损,墨迹清晰,丝毫无损。

辛元嘉立于篱边,遥望州城方向,眸光深邃如渊。

火种已入敌营,只待燎原。

忽而,一阵微风拂面,带来远处焦土气息,还有一丝极淡的火油余味。

他不动声色,只将手掌缓缓抚过桌案上的空白纸页,三息之后,眉峰微动,唇间吐出一句低语:

“此纸沾过火油。”第385章 火油染纸,星火燎原

夜未央,风犹厉。

提举学事司衙门深锁于州城北隅,檐角挑着一弯冷月,窗棂投下森然黑影。

更鼓三响,万籁俱寂,唯巡夜犬吠数声,旋即吞没于黑暗。

一道瘦小身影如狸猫般贴墙而行,足尖点瓦无声,正是张小砚——陈砚耕门下最伶俐的童子,年方十二,却已识得三百密字,能摹官文笔迹。

他伏在屋脊,窥见书房内烛火将熄,守吏伏案酣睡,手中朱笔滑落,墨渍洇开一纸公文。

便是此刻!

张小砚轻跃而下,以竹钉撬启后窗,翻身入室。

指尖触到案头叠放的文书时,心口猛跳如鼓。

他不敢点灯,只凭记忆摸出周秉文专用的青鸾纹笺纸——那是调令、密札才用的制式纸张。

果然,在第三叠最底层,寻得一封尚未封缄的密令,标题赫然:“清乡七邑,勾连逆册,凡涉《耕战三字经》抄录者,皆列族籍,待春决处斩。”

纸面微腻,似浸过桐油,以防受潮。

张小砚手指一顿——这正是前夜白云观焚书所用之火油残痕!

他猛然醒悟:周秉文早已拟定株连之策,此令若发,七县百姓将因一纸抄本血流成渠!

再不迟疑,他抽出随身桑皮纸,借月光飞速誊录全文,每一字皆仿周秉文笔意,连折角、墨晕亦丝毫不差。

末了,将原信复归原位,吹灭残烛,自窗而出,如烟消散。

城墙上,麻绳早已悬垂。

张小砚咬牙缒下,落地滚身,肩头擦出血痕也顾不得。

他怀揣抄本,穿巷越沟,直奔城外药庐。

途中两次避过巡查差役,一次藏身粪车之下,臭秽满身,终在五更前叩响辛宅柴门。

辛元嘉披衣而出,面色沉静如古井无波。

接过那张薄纸,并未展读,仅以掌心缓缓抚过纸面,三息之后,眉峰骤蹙,眸中寒光一闪。

“此纸沾过火油。”他低声说道,语调却不怒而威,“非寻常火油,乃焚经之焰余沥。周秉文欲以伪证嫁祸,烧我全族名册于无形——一旦查出‘逆书’出自某户,便以此油渍为凭,坐实通逆之罪。”

他转身唤来胡存真,将密令交其手:“七处藏之。神像腹中、桥墩石缝、古井碑底、老槐空心、祠堂梁木、渡口磨盘、药炉灰烬——每处只藏一页抄本,互不相通。若有失,其余尚存。”

胡存真肃然领命,取出七枚铜匣,依言分录。

辛元嘉立于院中,仰望天际残月,忽觉掌心旧伤隐隐发热——那是早年执笔起草《美芹十论》时被金人箭矢所创,每逢大变必有感应。

他默然出门,独步荒野,直至那块残碑之前。

碑石断裂,上刻“民可载舟”四字,余文尽毁。

他伸手轻抚碑面,苔痕湿润,竟觉石体温润如初,指腹所触之处,微光流转,似有字迹欲显。

远处田埂,三十七名少年悄然列阵,皆手持抄本,迎风而立。

他们齐声诵读,声浪如潮: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兵出于农,农安兵兴……”

一字一句,穿云裂雾,惊起林间宿鸟无数。

辛元嘉闭目聆听,须臾,唇角微动,低语道:

“从此,不必再藏。”

话音落下,天边微白,星斗渐隐。

而临安宫中,孝宗赵昚正批阅边报,忽觉御笔朱砂自行流淌,在素绢之上蜿蜒成四字:

“民之所向”

墨迹深如根脉,渗入纸背,久久不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