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381章 碑不言,诏自销

醉剑江湖 第381章 碑不言,诏自销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第五日清晨,天光未明,共济渠畔薄雾如纱,草尖凝露,寒气沁骨。

崔文谦整衣冠,束玉带,青衫素袍一丝不苟,腰间佩刀擦拭得雪亮,仿佛今日并非赴碑前宣诏,而是登朝面君。

他步履沉稳,靴底踏过湿泥,每一步都似在丈量礼法与民心之间的距离。

身后两名书吏捧着黄帛圣谕,神情肃然。

州衙差役列队于道旁,刀枪森然,意在震慑。

然而当他们行至碑前,却见田埂之上早已站满百姓——老者拄杖,妇人抱婴,少年执锄,无一人喧哗,亦无一人退避。

他们静默如石,目光齐齐落在那块苔痕斑驳的残碑上,仿佛那不是一方石,而是一座庙堂、一座坟茔、一片故土。

崔文谦立于高坛,仰首望碑。

晨风拂面,竟觉有千钧压肩。

他深吸一口气,展开黄帛,朗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此土归耕’四字,易启僭越之嫌,着即磨去,改刻‘皇恩所赐’,以正纲常!钦此——”

话音未落,忽听“嗤”地一声轻响。

黄帛边缘竟无火自燃!

幽蓝火焰悄然腾起,如冥河之灯,顺着诏文字迹缓缓游走。

火光不炽,不灼其手,也不引燃袖角衣袂,唯独墨书一条条湮灭,仿佛被天地之口吞噬。

崔文谦大惊,欲甩帛避火,可那火如附骨之疽,纹丝不动,只将“皇恩所赐”四字烧成灰烬,随风散去。

待火焰熄灭,黄帛垂落,背面赫然浮出四字——民之所向!

墨迹苍劲,笔力千钧,非人力所能为,清晰如刻,映着初升的日光,竟泛出淡淡金辉。

崔文谦踉跄后退,面色惨白,手中帛片几欲坠地。

他死死盯着那四字,喉头滚动,却发不出声。

就在此时,他猛然抬头,只见碑面苔痕在朝阳下微微发烫,绿意蒸腾,氤氲如雾。

“民之所向”四字边缘凝出露珠,一颗颗滚落,滴在石基之上,发出清越三响,宛如钟鸣,荡彻山谷。

“这……这不是人能为之!”他喃喃低语,额角冷汗涔涔而下。

石经生崔砚古早已跪伏于地,双手颤抖,叩首不止:“我曾拓碑百通,遍临天下碑碣,未见一字如此灵异——此非人功,乃天地共书!乃万民共誓!”他取出随身麻纸与墨拓具,欲再拓一纸以为传世凭证。

可当纸覆上碑面,揭起时竟空白无痕,唯有“向”字那一点,渗出点点绿液,如血般蜿蜒而下,染透纸背。

人群之中,老巫妪秦守魂拄拐而出。

她白发如霜,眼窝深陷,却目光如炬。

身后七十三名村妇各捧新收稻穗,皆是今岁头茬,未经官仓,专为祭碑而献。

她们将稻穗编作环形,由秦守魂亲手挂于碑顶。

风起。

穗环轻摇,光影洒落,恰与碑上苔字重合,宛如加冕。

秦守魂仰面而歌,声若裂帛:“土不言,耕者铭之;官不言,民自记之!”

一声既出,百应相和。

男女老幼齐声高呼,声震林樾,连远处州城城墙上的守卒也为之动容,有人悄然解下刀鞘,弃械遥拜。

山鸟惊飞,溪水断流,天地之间,唯余这一声浩荡人心。

崔文谦立于坛上,身形微颤,玉带垂落,冠缨松动。

他望着眼前这万千百姓如潮如海,望着那块不再沉默的残碑,望着自己手中仅存的半幅焦帛,忽然觉得三十年所学经义、所守礼法,竟如沙塔倾颓,寸寸崩塌。

他张了张口,想辩,想斥,想以圣贤之言镇压此“妖妄”,可最终,只吐出一句嘶哑低语:“……我错了么?”

无人回答。

只有风穿过碑隙,如叹息,如回响。

同一时刻,十里之外,带湖草庐。

辛元嘉独坐院中,手抚桑枝,目光平静如水。

晨光斜照,院中竹影斑驳,鸡犬相闻,一派寻常农家景致。

可就在百姓齐声呐喊的那一瞬,他忽觉掌心旧伤微热——那是北伐途中断旗倒戈时,被金兵弯刀所创,深可见骨,多年未曾再痛。

如今,它竟如心跳般搏动起来。

他低头凝视那道疤痕,指尖轻轻抚过,仿佛触到了大地深处的脉搏。

十里带湖,晨光初透。

草庐檐下蛛网悬露,微风一动,晶莹坠地,如时序轻叩门扉。

辛元嘉仍立于院中,掌心那道旧伤余热未散,反似有脉搏与大地同频,隐隐搏动。

他凝视桑枝上一圈圈年轮般的纹路,忽而低笑一声,声虽轻,却如石落深潭,在这静谧之中漾开无声波澜。

“如玉。”他轻轻唤道。

范如玉自庖屋转出,手中尚握着一束新采苎麻,发髻微乱,眉目却清亮如秋水。

她见丈夫神色异样,便知必有大事将临,遂放下麻缕,整衣上前。

“该埋录了。”辛元嘉低声说。

范如玉点头,转身入室,取出一卷用油布层层包裹的竹简——《山河灯录·新篇》。

此录乃近年所纂,记的不是战策兵机,也不是奏章疏议,而是沿江诸州百姓垦荒之数、共济渠灌溉图、农具改制法、疫病救治方,乃至孤童收养名册、阵亡将士遗属抚恤清单……一字一句,皆由辛元嘉亲笔写就,字字沾泥带血,句句系命连心。

二人并肩步行至湖畔小径,穿过薄雾,行至昔日讲学处“耕读堂”外。

堂前有一松一石,松影覆碑,石侧早掘好浅坑。

他们将竹简放入,覆土压实,又取一方青石压顶,上刻四字:“石不言,民自铭。”

范如玉蹲身抚碑脚,指尖触到苔痕湿润,仿佛能感知地下根脉穿行。

她低语道:“你看,信已成山河,根已入地脉。从此之后,你不必再上书,不必再争辩,也不必再披甲执剑——他们记得你,比朝廷记得更久。”

辛元嘉默然良久,终缓缓闭眼。

风过林梢,松针簌簌,似有万千低语自四野涌来。

他忽然感到脚下土地微微震颤,非地震之烈,而是细密绵长,如同七十三户人家的犁铧同时翻土,如同无数稻根在暗中交织相连,织成一张无形巨网,托起这片沉浮百年的江山。

当夜,月隐云中,星斗如钉。

辛元嘉独自再赴碑前。

他未携灯,亦无仆从,只一身粗布短褐,赤足踏露而来。

近碑三步,忽觉石体温润,竟如活物血脉流动。

他伸手轻抚碑面,刹那间,神思恍惚——仿佛看见无数身影在田垄间躬身劳作,听见孩童在渠边诵读《孝经》,听见老者拄杖告诫子孙:“此碑所立,非为一人,乃为万家烟火不绝。”

他闭目,语若呢喃:“从此,不必再言。”

与此同时,临安宫禁深处,烛火摇红。

宋孝宗独坐御书房,手展崔文谦密折。

黄帛焦痕犹存,背面“民之所向”四字金光已褪,唯墨迹蜿蜒如藤蔓爬行,竟与御案雕龙纹路悄然相接,丝丝入扣,浑然一体。

忽而烛焰一分为三,光影交错间,空中竟浮出四个大字:民之所向。

久久不散。

孝宗僵坐良久,额角渗汗。

他欲呼内侍,却觉喉中发紧;欲焚此折,又恐惊扰天意。

最终, лnшь长叹一声,提朱笔批曰:

“此碑不磨,此字不改——天意如此,朕亦从之。”

诏书封入金匮,加三重锁,藏于秘阁,永不得启。

而此时,东方未明,寒雾依旧笼罩大湖。

湖畔“耕读堂”外,草色朦胧,人影悄动。

数名差役持械列队,脚步沉重,目光闪烁。

其中一人捧匣而立,赫然是州府签押房主簿陆守拙,双手反缚,面色惨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