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378章 石语通神不须言

醉剑江湖 第378章 石语通神不须言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第三日清晨,天光未明,共济渠畔薄雾如纱,草叶低垂,露珠凝而不落。

百姓三五成群悄然聚至碑前,欲观昨日异象是否犹存。

忽有一稚童奔出人群,手指石碑,惊叫出声:“字!字长出来了!”

众人循声望去,无不骇然屏息。

原本身刻“此土归耕,非赏非赐”的石碑之上,那蜿蜒青绿的苔痕竟已自行延展、聚合,于碑心偏右之处,赫然凝成四字——民之所向。

墨绿色泽深沉如染,仿佛自石脉中沁出,非人力所能描摹。

晨露恰好积于每一颗心,晶莹剔透,宛如泪滴悬而未坠。

风过处,苔丝微动,似有呼吸,天地俱静。

老巫妪秦守魂拄杖而来,双膝一软,伏地叩首,额触湿泥,颤声道:“辛公之血入石三年矣!今夜碑语通神,风传民愿——这不是碑,是地脉所托的魂碑啊!”她身后十余村妇纷纷焚香,香火袅袅升腾,与残烟中的野艾气息交融,竟在半空盘旋不散,如一条无形长链,系于人心与天意之间。

孩童们胆大上前,伸手轻触那“向”字一点,指尖微温,竟觉其下似有搏动,如抚沉睡的心脏。

一牧牛小儿缩手惊呼:“它跳了一下!真的跳了!”众人大震,再不敢轻易触碰,只远远跪拜,眼中含泪。

消息未传,人已如潮。

百里之内农夫、盐贩、脚力、樵子皆携香而来,沿途默行,无喧哗,无号哭,唯脚步沉重如踏山根。

他们不为看景,只为确认——那碑上之字,可是他们心中所念?

是时,崔文谦乘马疾驰而至,面沉如铁,衣袍带尘,显是彻夜难安。

他翻身下马,不顾仆从劝阻,直趋碑前,目光如刀扫过“民之所向”四字,冷笑道:“荒诞妖言,惑乱视听!纵使天降异象,岂能违逆朝廷诏令?”

话音未落,他猛然抬手,五指张开,重重抚上“向”字。

刹那间,指尖剧痛!

细若发丝的苔丝竟如活物骤然缠绕其指,根根刺入皮肉,血珠瞬间渗出,顺着他手掌纹路滑落,正滴于“向”字末笔一点之上。

那一点墨绿登时加深,仿佛饮血而生,泛出暗金光泽。

崔文谦踉跄后退,面色惨白,左手死死攥住右手,声音颤抖:“这……不是草木,是……是血脉在动!”

四周百姓寂静无声,却目光如炬,齐齐盯住这位曾执斧毁碑的翰林学士。

那一道血痕,不只是落在纸上,更是烙进了他的良知深处。

他怔立良久,终未再言,只挥手命随从退下,独自盘坐碑侧,闭目不语,似在倾听大地深处传来的脉动。

与此同时,宫廷画师顾丹青立于碑前丈许,素绢铺案,松烟研墨,提笔欲绘“磨碑更字”之图,以呈御览。

可笔尖甫触纸面,墨迹竟如遇风而散,顷刻消隐,不留痕迹。

第二日再试,依旧如此。

第三日,他焚香净手,凝神屏息,以指代笔,以心运墨——然纸仍空白,唯余焦痕斑驳,如同被无形之火灼烧过。

三日不成画,顾丹青颓然掷笔于地,仰天长叹:“非我不能画,乃天不许画!此碑已通灵,不容伪饰,不纳虚名!”

归京前夜,他将所有画稿投入炉中。

火焰腾起之际,火光之中竟显影像:辛元嘉白发披肩,独立碑前,身后千人影影绰绰,或持犁,或负薪,或抱伤者,如山如海,静默伫立,目光穿透烈焰,直抵他心魂深处。

顾丹青跪倒,泪流满面,取残卷一角藏于袖中,低语道:“此景,只可存心,不可示君。”

而崔文谦夜宿驿馆,辗转难眠。

三更时分,忽梦自己立于碑前,百户百姓列阵而至,整肃无声。

他们不言不语,只齐齐翻掌向上——每一只掌心,皆有血痕,形如“民”字烙印。

他惊叫欲逃,却见砚台无故倾覆,墨汁横流,于案上自然成字:“民”。

更骇人者,墨痕边缘竟生出细密青苔,如根须蔓延,缓缓爬向烛台。

崔文谦猛然惊醒,冷汗浸透中衣。

烛火摇曳,案上砚台果然倾倒,墨流成片,恰成“民”字,边缘青丝蠕动,分明是活!

他呆坐良久,终于起身,取圣谕副本置于灯前,引火焚烧。

火光映照他面容,由倔强转为悲悯,由愤怒化为清明。

次日清晨,他亲拟奏折一封,遣快马送往临安:

“臣崔文谦顿首谨奏:碑不可磨,因民信已立;字不必改,因天意自显。附拓片一张,唯录苔字,余皆空白,以示天心无私,民意难违。”

折毕,他久久立于窗前,望共济渠方向,喃喃道:“我守礼法三十年,今日方知,真正的礼,在民心深处。”

当夜,山风渐起,吹过带湖,掠过石碑,拂动万千稻穗如浪。

茅屋之下,辛元嘉睁眼,望向那方静立于月光中的碑石,唇角微扬。

他轻轻将竹杖靠于门侧,对身旁侍立的老仆低语一句:

“自今日起,凡有冤者,可至碑前诉之。夜半风起,若啸声如应,便是民心所答。”第三日的夜风自带湖而来,拂过千顷稻浪,掠过静立的石碑,又轻轻掀动茅屋檐下那盏长明不熄的纸灯。

辛元嘉披衣而出,足踏露湿青苔,步履虽缓,却如履山河脊骨。

他伸手抚上碑面,指尖触处,竟觉温润如血——非是幻觉,而是实感,仿佛整块青石之下埋着一条奔涌不息的脉络,与大地深处七十三户农人耕作的根须相连,与每一粒被汗水浸透的泥土共振。

他闭目凝神,心随指通。

刹那间,万千声息涌入识海:有老妇跪于田埂哭诉赋税压身,有孤儿执锄守荒垄低语“阿爷死在修渠时”,有盐贩背负枷锁夜行山道,口中仍喃喃“碑前已诉冤”……这些声音不成章句,却汇成一股沉浑之力,在碑底回旋激荡,似潮未起而势已成。

“从此,不必再言。”他轻语,声若微叹,却似落锤定鼎。

次日清晨,鸡鸣未歇,刘石柱便携铁锹赶来,老驼张也牵着瘸腿驴驮来新刻的木牌。

二人见辛元嘉独立碑侧,白发在风中如旗不动,皆不敢出声。

良久,老人转身,目光扫过他们脸上沟壑般的岁月印记,只道一句:“自今日起,凡有冤者,可至碑前诉之。夜半风起,若啸声如应,便是民心所答。”

话音落处,天地似有一瞬凝滞。

刘石柱双膝一软,扑地叩首,额头触地三下,哽咽不能言。

他是共济渠最苦的役夫,兄长累死在堤坝上,尸骨无归。

如今听此一言,恍如枯井逢春泉。

老驼张则默默解下驴背上的油布,取出一块粗麻包着的旧陶片——那是三年前辛公初立此碑时,百姓悄悄埋下的“民愿帖”,上书百姓名姓与冤情。

他双手捧出,置于碑基之下,如同献祭。

消息如野火燎原,不出半日,四乡八里皆知“碑能听冤”。

孩童们不再嬉戏打闹,纷纷聚于陆家私塾外。

陆砚孙早已由昔日落第书生变为村中师表,此刻立于门前三尺土台,手持竹简,率十数童子齐声诵读新立之约:“守碑如守国法,传文如传薪火!一字不忘,一诺不弃!”

稚嫩童音穿林渡水,惊起飞鸟无数。

范如玉立于院中织机旁,手中梭子停驻良久。

她取出一卷手抄残册,封面题曰《山河灯录》——那是她三十年来随军辗转所记,录辛公战策、民瘼、遗事、遗言,字字如灯芯燃尽而成。

今夜,她亲将新篇埋于碑侧梧桐树下,覆土时低语:“石不言,民自铭。你写你的剑,我写我的灯。”

风忽止,月正中天。

而在千里之外的燕云深谷,积雪未消,寒铁生霜。

完颜烈盘坐石室,手抚一柄旧剑,剑鞘斑驳,乃其父遗物。

忽闻穗缨无端起火,幽蓝焰光腾起一瞬,映照岩壁,赫然现出四字——民之所向。

他瞳孔骤缩,霍然起身,剑未出鞘,心已颤栗。

火光转瞬即灭,唯余焦痕如字迹烙于空壁。

他久久伫立,指节捏得发白,终仰头望向南方夜空,星河横亘,仿佛有无数目光穿透长城,直抵此心。

“那人已退,却未败。”他喃喃,声如刀刮寒石,“不战而立势,不动而撼山……那人未战,已胜。”

此时,共济渠畔万籁俱寂,唯碑影长长投于水面,随波轻漾,宛如一道未断的剑痕。

而春分后三日,晨雾未散,村口忽闻马蹄急响,黄尘滚滚而来——一骑驿马狂奔至碑前丈许,猛然勒缰,嘶鸣裂空。

马背上内侍翻身落地,袍角沾泥,双手高举一卷黄帛诏书,肃立不语。

百姓闻声渐聚,无一人喧哗,皆默然围向石碑。

那诏书尚未展开,金线绣边已在朝阳下熠熠生辉,如龙欲腾。

众人仰望,目光沉静,却似已有雷霆蕴于无声之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