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323章 舟不渡心

醉剑江湖 第323章 舟不渡心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江风猎猎,吹不散杭州湾上那一片凝滞的肃穆。

舟头微晃,辛弃疾立于船舷,青衫被潮气浸得半湿,却仍挺如孤松。

他正欲抬足登岸,忽闻浅滩之上童声齐起,清越如钟,穿透水雾:

“辛公留步!”

回身望去,只见数十名孩童立于泥水之间,赤足挽裤,衣襟沾泥。

为首一名少年约莫十二三岁,眉目清亮,双手捧着一方黄土,土面以炭笔书就两个大字——北望。

那字迹虽稚拙,却力透泥表,仿佛刻入大地深处。

少年踏前一步,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钉:“辛公南来,可是不再北行?”

四野骤然寂静,连浪拍礁石之声也似收敛。

范如玉悄然靠近丈夫身侧,指尖轻扣他袖角,感受到那一瞬的僵凝。

辛弃疾闭目片刻,再睁时眸光如电,映着天边残霞与江心血影。

他扶舷而答,声不高亢,却稳若山岳:

“舟可南渡,心不渡。此身若息,魂亦守蔡州。”

话音落处,风止水凝。

刹那间,群童齐跪,将手中黄土高举过顶。

泥土纷纷洒落滩头,汇成一片斑驳的色带,宛如断续长城的缩影。

他们齐声呼喊,声浪如潮涌江岸:

“我等愿为北地耕读之种!若有召,即赴!”

那一句“耕读之种”,非兵非卒,却是最深沉的誓愿——不是今日执戈,而是明日生根。

他们要让故土荒原再闻书声,让废墟之上重起炊烟。

辛弃疾喉头一紧,手指深深掐入船板。

他未语,只缓缓摘下腰间佩剑,轻轻搁于舱前,以示不敢轻受此诚。

然而心中翻涌的,并非感动,而是痛楚——这江山,竟要靠稚子以土明志;这朝廷,竟使忠臣须由民间证道!

正当此时,湾口传来整齐划一的破浪之声。

百艘渔船自晨雾中列阵而出,首尾相衔,横断江流。

每艘船身皆以朱砂漆书八字,铁画银钩,迎风招展:

辛公若北,此舟即战!

当先一艘老舟驶至主舰旁,船头站着一位须发尽白的老渔夫,正是周大橹。

他披蓑戴笠,肩扛一柄旧橹,木色黯淡,漆皮剥落,显是经年尘封之物。

他踏上跳板,脚步沉重,却不肯让人搀扶。

“辛帅。”他声音沙哑,如磨石擦火,“这橹,是我父辈留下的。”

他将橹递出,众人只见其柄底刻有五字小篆:靖康八年造。

“那一年,我随族人自汴京南逃,一路浮尸塞江,哭声断流。此橹载我一家过江,自此未曾再沾中原之水。”周大橹双目灼然盯着辛弃疾,“三十八年了,它一直在屋檐下挂着,我不敢用,也不愿用——因为我知道,只要它不下水,我就还活着一个念想。”

他猛然抬头,声震四野:“今日奉公,愿为北伐先锋!若辛帅不取此橹,便是不信我江南百姓之心!便是看轻我辈三十八年不曾忘本!”

最后一句如雷贯耳。

辛弃疾动容,欲辞,手已伸出又收。

他知道,这一接,不只是接过一柄橹,更是接过千钧民心;若拒,则伤天下望。

范如玉上前一步,泪光隐现,却笑得温婉坚定。

她双手接过那柄旧橹,转身置于主舱神位之侧,郑重放稳。

那一刻,仿佛供奉的不是器物,而是无数无名者的脊梁。

风渐起,柳絮飘飞。

一人自芦苇深处缓步而来,竟是民妇柳阿槿。

她怀抱陶坛,坛身粗朴,却以红绳缠绕七圈,象征七省血脉相连。

她跪于舟前,将坛轻放甲板,启封示众——

坛中黑土与黄沙交融,竟已有嫩草破土而出,绿意盎然,根须盘结,隐隐脉动。

“土不分南北,人岂可分?”她仰面而问,泪落如雨,“辛公,这是江南的泥,也是蔡州的沙。它们在这里长出了草,说明……故土还能活。”

辛弃疾俯身抚坛,指尖触到那微弱搏动的一瞬,心头轰然一震。

他的金手指“心渊照影”骤然开启——眼前景象倏变:坛中草根如经络蔓延,竟与千里之外的北地义军营地根系相连!

那些藏身太行、伏于黄河故道的抗金遗民,他们的呼吸、心跳、篝火余烬,全都透过这寸土寸草,与他心脉共振。

他恍然彻悟,低语如谶:

“原来,山河之脉,藏于寸土。”

当即命人将此坛恭奉帅案正中,亲题三字匾额,悬于其上:

夜色渐合,江舟泊定。

城中灯火遥遥闪烁,似试探,似戒备。

而岸边童子已散,百舟悄然归港,唯余风拂草响。

舱内烛火摇曳,范如玉独坐案前,整理今日所收信物名录。

笔尖游走于素笺之上,忽觉墨迹微湿——原是自己不知何时落下一滴泪。

她停笔良久,望着那“心壤”二字,喃喃道:

“天下之人,从不曾真的遗忘啊……”夜色如墨,浸透江舟。

舱中一灯如豆,映着范如玉低垂的眉眼。

她素手执笔,在一方细麻长卷上缓缓书写——此乃新录之《民心录》,非官府册籍,而是自临安至洞庭、由市井达渔樵,万千百姓口述心许之愿书。

纸页已泛黄斑驳,字迹却愈发沉实,仿佛每一笔都蘸了血与火。

当翻至末篇,烛光忽颤。

她目光凝住:一页厚帛赫然在列,以朱砂混墨写就,字字深陷纸背,竟是一份万民联名疏——《请复土疏》。

其上不具朝官衔名,无宗室印信,唯密密麻麻千百签名,或画押,或按指印,横斜交错,如荆棘丛生;更有数处血痕斑斑,显是士人刺指为誓,沥血成文。

“愿捐粮三百万石,输丁五万,助铁器十万斤……”她轻声念出,声音微哑,“不求赏爵,不待诏令,但使辛帅举旗,江南即为战地。”

她指尖抚过那些名字,忽然一笑,又忽而眼底泛潮:“此非请命,乃托命也。”

——他们交付的不是物资,是身家性命;不是支持,是信仰所寄。

朝廷可弃北地,百姓却不肯忘故土;天子未发号令,民间已燃烽火。

话音未落,内帐帘动,辛弃疾披衣而出。

他本因旧伤卧床,闻“血疏”二字骤然坐起,脸色苍白如纸,双目却亮若寒星。

接过《请复土疏》时,手指微微颤抖,并非虚弱,而是克制着一股奔涌欲裂的情绪。

他逐行读罢,久久不语。

舱外风息浪止,似天地俱静,只等一人落笔定乾坤。

终于,他提笔蘸墨,狼毫悬于疏末,停顿片刻,力透纸背写下八字:

“民托我命,我托天命。”

墨迹未干,忽觉胸口一震,如雷击渊。

金手指“心渊照影”竟自发开启!

眼前景象骤变:不再见舱壁烛影,而是千万条脉络浮现虚空——那是江南田亩间耕夫的心跳、织机旁妇人的呼吸、山林中猎户握刀的手颤……一一清晰可辨;更远之处,黄河残垒下义军巡夜的脚步、太行谷道中箭矢打磨的沙响,竟与此刻南国心跳完全同频!

咚、咚、咚——

如同战鼓,如同天律,如同大地血脉搏动,无始无终,贯穿南北。

这不是巧合,是山河共鸣。

民之所向,气运所聚,连天地也为之共振!

他猛然回神,冷汗湿透重衣,手中之笔几欲坠地。

良久,方低声自语:“原来……我们从未断连。”

翌日黎明前最暗之时,辛弃疾召小羽入舱,命取“心壤图”一幅——乃昨夜据坛中草根脉动绘就之秘图,隐记北地十七路义军藏匿方位与联络暗号;又附一简,仅书“民托我命”四字,血漆封缄。

“放鸽十羽,分道北去。务使此信,越长江,穿敌境,达彼辈手中。”

小羽领命而出。

十羽信鸽振翅腾空,剪破晨雾,如十点星火射向苍茫天际。

然刚至江心,浓雾突起,滚滚如沸汤灌空,封锁航道。

鸽群盘旋难进,几欲折返。

危急之际,小羽急敲“信风鼓”,三短两长,应节而鸣——这是江南驿台密传之语,专为破雾引航。

刹那间,沿岸七座信台同时点燃烽燧!

烈焰冲天而起,火光划破迷蒙,宛如巨龙睁目。

鸽群得指引,齐振羽翼,穿云裂雾而去。

而在千里之外,十七处荒村野寨、深谷密林之中,篝火悄然燃起。

十七路义军首领仰望南方天际,忽见一道火光破云而出,心知约定已至——皆焚香跪拜,刀锋指北。

北伐之火,已在无声处燎原。

而此时,杭州城门尚闭,宫阙沉寂。

唯有候潮门外,守卒忽报:“有异象——江上信台无诏自燃!”

殿前司张承恩闻言怔立,手中诏书微颤。

他望向御座方向,低语如叹:

“陛下……这一炬,怕不只是传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