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320章 野艾列岸

醉剑江湖 第320章 野艾列岸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淮河之上,霜风未歇。

辛弃疾倚坐船窗,青布小帽压着苍白鬓角,一袭素袍裹住瘦削身躯。

连日高热如潮退去,留下的是骨髓深处的虚乏与肺腑间的滞痛。

他却不肯卧榻,执意临窗北望——那一片被雪覆盖的苍茫,是他魂梦所系的故土。

范如玉悄然掀帘而入,手中捧着一方熏过艾草的锦褥。

她未语,只将褥子轻轻搭在丈夫膝上,目光却投向南岸。

“你看。”她声音极轻,似怕惊扰了这天地间的静谧。

辛弃疾缓缓转首。

刹那间,呼吸为之一窒。

十里长堤,人影绵延如林。

男女老幼皆立于残雪之中,手持野艾,无言相迎。

那野艾未经修整,茎叶枯黄却仍散发清苦之香,在寒风中微微摇曳,如同无数双不肯垂下的手。

有老者焚香祭天,青烟袅袅直上;有妇人掩面垂泪,指缝间露出的是三十年未能归乡的悲恸;更有稚童跪捧黄土,纸上墨迹未干,赫然写着两个大字:北归。

他的手指猛地扣住船舷,指节泛白,似要撑起千钧之重。

“让我下去。”他低声道,嗓音沙哑如磨铁。

范如玉伸手按住他肩头,力道不大,却坚定如磐石。

“此非迎你。”她说,“乃迎北地之魂。”

一句话如钟鸣耳,震得他心头剧颤。

是啊,这些人迎的岂止是一个病弱难归的旧臣?

他们迎的是三十载不灭的忠义,是靖康以来未曾断绝的血脉,是那一声声在塞外风沙中仍呼喊“王师归来”的孤魂野鬼!

就在此时,一个清亮稚嫩的声音划破寂静,自堤首传来——

“臣闻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万民之天下也……”

《美芹十论》首章,字字铿锵,竟由一童子之口诵出。

那孩子约莫十岁,衣衫褴褛却整洁,双手捧着一本破旧抄本,立于众人之前。

风吹乱了他的发,却吹不断那稚声中的凛然正气。

两岸百姓闻言,纷纷低头合掌,仿佛听到了久违的圣谕。

辛弃疾怔然起身,又被范如玉按回。

“陆小砚。”她低声告诉他,“江南陆秀才之子。其父临终前命他守此书,若辛公南归,必亲献。”

话音未落,舟已靠岸。

那孩童疾步奔来,跃上跳板,不顾卫兵阻拦,直冲至舱前,双膝跪地,高举抄本。

“辛公!”他仰面而呼,眼中含泪,“我父说,此书不是策论,是血写的遗愿!他说——若您活着回来,请收下这颗江南百姓的心!”

辛弃疾颤抖着接过那册泛黄书卷。

翻开第一页,密密麻麻尽是批注,墨色深浅不一,显是经年累月反复研读。

每一页都有问:“如何复土?”“何以安民?”“兵粮何出?”“民心何聚?”字迹从工整到潦草,最后几页竟有血痕渗入纸背。

他忽然觉得胸口一阵滚烫,热流直冲眼眶。

三十年奔走呼号,多少奏章石沉大海,多少豪情化作冷眼嗤笑。

可今日,一个十岁孩童,用一本破书,将他几乎熄灭的信念重新点燃。

“好孩子……”他哽咽难言,“你叫什么名字?”

“陆小砚!”孩童挺胸昂首,“砚台的砚!父亲说,笔墨可磨,志不可折!”

辛弃疾望着他,忽而笑了,笑中带泪,宛如春冰初裂。

正此时,河心水声骤响。

百艘渔舟自薄雾中破浪而来,列阵如雁,首尾相衔,横截淮流。

每艘舟头皆悬一束野艾,船身漆着两个朱红大字:迎辛。

当先一艘乌篷船上,老渔夫周大橹执篙而立,须发如雪,脊背如弓,却站得笔直如松。

他遥望主舟,一声长喝穿透晨霭:

“辛公!老汉等你三十五年了!”

辛弃疾欲扶舷答礼,却被范如玉再次制止。

周大橹率众靠岸,登舟而来,脚步沉稳,每一步都似踏在岁月之上。

他走到辛弃疾面前,深深一揖,不拜官阶,只敬人心。

“老汉靖康年间随百万流民南渡,曾在东京城外见宗泽公北望恸哭,那时不懂,为何一介武夫,哭得比寡妇还惨。”

他抬起头,眼中浑浊却灼亮:

“今日见辛公,方知何为不弃——山河碎了,心不能碎;朝廷忘了,百姓记得。”

辛弃疾喉头滚动,久久不能言。

良久,才挤出一句:“诸位……何必如此?”

周大橹摆手,打断他:“不必言谢。只问一句——”

他盯着辛弃疾的眼睛,一字一顿:

“北地百姓,可曾吃上新米?”

船舱内外,一时死寂。

辛弃疾闭目,深吸一口气,再睁眼时,已有泪光闪动。

“今春已耕。”他缓缓道,“秋后可收。”

周大橹愣了一瞬,忽然仰天大笑,笑声震得芦苇瑟瑟,惊起群鸟。

“那便值了!”他用力拍打船板,“只要有人种地,就有家;只要能吃上自己种的米,就不算亡国!”

笑声渐歇,他转身欲去,忽又停步,望向江南方向,喃喃道:

“还有人等着呢……她走了两个月,从江南来,只为做一件事。”

辛弃疾与范如玉对视一眼,皆觉这话另有深意。

而就在这时,岸边人群微微分开。

一名素衣女子缓步而出,身影单薄,却走得极稳。

她双手捧着两只陶坛,坛身粗糙,却擦拭得干干净净。

一坛黝黑如墨,是江南沃土;一坛黄沙粗粝,带着北地风霜的气息。

她一步步走向船头,脚步踏在残雪之上,无声无息,却仿佛踩在所有人的心尖。

风,忽然静了。(续)

风止,雪息,天地间唯余一女子踽踽独行。

柳阿槿终于走到船头,足下残雪发出细微的碎裂声,仿佛岁月不堪重负的叹息。

她双膝触地,不疾不徐,将两坛土稳稳置于甲板之前。

黑土如膏,黄沙似铁,一南一北,静默相对。

“妾本蔡州人。”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入耳,如针落冰盘,“夫死于金兵屠城之日,腹中儿未及周岁,同葬焦土。我随流民南渡十七年,耕于吴兴,织于松江,不曾忘故土一寸。”

她抬首,目光穿过辛弃疾苍白的脸,望向北方渺茫雪影:“此江南黑土,乃我十余年来亲手所耕;此蔡州黄沙,乃我归葬亡夫时,自坟前掬取。南北虽隔千里,然血同流、心同痛。今日合坛为誓——若辛公再举北伐之旗,请带此土同行。使战骨知乡味,使孤魂认归途。”

众人无言,唯有寒风吹动野艾簌簌作响,似万民低语。

范如玉缓步上前,素手轻托陶坛,动作庄重如奉宗庙祭器。

她未多言,只轻轻道:“此非土,乃民心所寄。”随即命亲随将其安放于舱中香案之上,与《美芹十论》并列。

夜深,舟泊淮岸。

辛弃疾独坐舱内,烛火摇曳,映着他瘦削轮廓。

他凝视那两只陶坛良久,终伸手抚过坛身,指尖摩挲着粗粝的陶纹,仿佛触摸到了千万百姓埋藏心底的呐喊。

忽然,一阵温热自心口涌起,直贯脑海。

——“心渊照影”开了。

这不是以往回溯兵法、推演战局的清明之觉,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共鸣:江南水田中犁铧翻泥的声响,童子在私塾诵读《孝经》的稚音,老翁焚香祭祖时颤抖的祷词……竟与北地荒原上断壁残垣间的哭泣、边关鼓角呜咽、被俘妇人在雪中磕头祈粮的画面层层交叠!

更奇者,心跳竟与远方某处隐隐同步——一下,又一下,如战鼓遥应,如血脉相连。

他恍然感知:那不是幻觉,而是千山万水之外,仍有无数人与他同忧同愤、同梦同醒!

“原来……”他喃喃自语,眼中有泪滑落,“山河从未断绝,只是被雾遮了形。”

次日清晨,舟启金陵。

将至城下,忽闻岸上童声齐起,清越如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竟是《破阵子》全篇,由数百幼童齐诵,声浪滚滚,震彻江面。

辛弃疾踉跄起身,倚舷而立。

见两岸学童列队持卷,白衣胜雪,呼声如潮。

那一刻,剑未出鞘,已闻龙吟;诏书未至,先得民心。

他喉头哽咽,不由自主轻声相和:“沙场秋点兵……”

话音未落,暮色骤降,万家灯火次第燃起,自钟山脚下蔓延至秦淮两岸,宛如星河倒垂,辉映长空。

范如玉悄然执其手:“此非南归,乃北望之始。”

舟行三里,天穹忽暗。

一道玄影破空而来,无声无息,悬于船首丈许——是一方素布,墨迹犹湿,赫然写着一个“心”字,下方朱砂绘就山河脉络,一角直指汴京方向。

无人知晓何人所书,亦不知从何而来。

但辛弃疾仰首凝望,唇角微扬,似已听见万里之外,战鼓将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